那粒承载着“原始规则”本源与“可能性”概念的微尘,沉入年轻行星的地核深处,如同水滴融入浩瀚的熔岩之海。这颗行星,被暂时命名为“初啼之星”,正处于狂暴的童年期。地幔对流剧烈,火山活动遍布全球,原始大气中充满了有毒气体和尘埃,是一个在任何标准下都绝无可能孕育生命的炼狱。
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原始”与“混沌”,为微尘提供了最完美的庇护与温床。“园丁”体系的规则触须尚未细致地梳理至此地,这里的规则更接近宇宙自然演化的蛮荒状态,与微尘核心那缕“原始规则”存在着某种天然的亲和。
微尘没有意识,没有目的,只有存在与延续的本能。它静静地悬浮在地核的高温高压之中,以其为核心,一种极其缓慢、几乎无法被任何现有观测手段察觉的变化,开始发生。
它并未释放能量,也未改变物质。它的影响,作用于更深层的规则脉络。
它像一块投入饱和溶液的晶种,开始引导周围狂暴的、无序的自然规则,向着某种更加“自由”、更加“多变”的方向,进行着极其细微的“再排列”。地核深处原本遵循着“园丁”体系既定物理法则的能量流转,出现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违背“最优解”的湍流和漩涡;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出的能量脉冲,偶尔会呈现出统计模型之外的微小涨落;甚至构成地核物质的夸克在极短的时间内,其相互作用也闪现出标准模型无法完全描述的、极其罕见的耦合模式。
这些变化太微小,太短暂,完全被行星本身的狂暴活动所淹没,如同大海中的一丝涟漪。即便是“织网者”最精密的监控网络,也会将其归类为自然背景噪音,忽略不计。
但变化确实在发生。这颗行星的规则“底色”,正在被一丝源自宇宙本初的、未被“定义”的特质,悄然浸染。
时间,以地质年代为单位流逝。
数百万年过去,“初啼之星”表面的熔岩逐渐冷却,形成了原始的玄武岩地壳。剧烈的火山活动趋于平缓,原始大气中的尘埃慢慢沉降。行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但依旧是一片死寂,没有任何生命迹象。
微尘的“浸染”仍在继续。它的影响开始从地核缓慢向上蔓延,渗透到地幔,乃至刚形成不久的原始地壳。它并未创造生命,它只是在“准备”——准备一片更加“肥沃”的、允许更多“意外”和“可能性”发生的规则土壤。
在地壳深处某些特定的、富含特定矿物与水冰的区域,受到这特殊规则环境的潜移默化,一些复杂的有机分子开始以比自然概率稍高一点点的频率形成、组合、又分解。它们依旧脆弱,依旧短暂,远未达到生命的门槛,但其种类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已经隐隐超出了这个阶段行星化学演化应有的范畴。
这,是规则层面的“施肥”。
又是数千万年。
“初啼之星”的表面,出现了液态水的海洋。虽然酸性依然很强,温度也极高,但这无疑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在海洋与炽热岩石交界处的热液喷口周围,能量与物质交换极其活跃。
在这里,微尘那持续了亿万年的规则浸染,终于开始显现出更加明显的效应。热液喷口周围水域的物理化学环境,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宽容性”。某些在标准宇宙模型下极不稳定的分子链,在这里能够多存在几个微秒;某些需要极其苛刻条件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在这里的成功率略微提升;甚至局部水域的熵增速率,都出现了难以解释的、周期性的细微波动。
依旧没有生命。
但“可能性”的浓度,在这里达到了顶峰。
规则的壁垒,变得前所未有的稀薄。
微尘本身,在经历了如此漫长岁月的规则浸染与同步后,其核心那缕“原始规则”本源,似乎也与这颗行星的规则脉络产生了一丝微弱的共鸣。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浸染,而是开始与行星的“脉搏”——它的自转、它的地磁、它的潮汐——产生一种极其初步的、和谐的振动。
仿佛这颗死寂的星球,在无意识中,开始学习一种早已被宇宙遗忘的……古老语言。
而在行星之外,广袤而危机四伏的宇宙中,“园丁”体系对“根源之弦”的修复工作仍在继续,对“不可控变量”的搜索也从未停止。风暴并未远去,只是暂时蛰伏。
“初啼之星”这片被悄然改造的规则洼地,能否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孕育出打破循环的“意外”?
那粒微尘所代表的、源自反抗与牺牲的最终遗产,能否在这片看似死寂的星核中,奏响生命与自由的……
第一声啼哭?
一切都还是未知。
但序曲的第一个音符,已然在无人知晓的寂静中,悄然落下。
喜欢不合格的修仙界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不合格的修仙界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