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卷记录有些模糊之处,钱都监那边的意思,让你我先梳理一遍,看看有无可借鉴或需留意之处。”
裴之砚闻言抬起了头,目光落在郑迁脸上。
这也是旧日案卷。
可郑迁却在今日才拿过来。
看来昨日他夫人从沈府回去后两人也是合计了一番的。
结果嘛,应该是觉得他们夫妻暂时是可靠的。
所以才有今日这一出。
裴之砚拿起最上面一册,随手翻开,口中应道:“理当如此。
“下官初来,正需熟悉此类旧例。”
他目光落在最上面的卷宗上,上面记着因风浪骤起,导致当时连同贯穿在内的十一艘大型货船倾覆事件,损失巨大,当时也是朝野震荡。
朝廷也派出推勘官到两浙路调查此事,但最终定论为天灾。
此事也就这么过去,并未深究。
郑迁端起茶杯,吹了吹浮叶,似是不经意地补充了一句:“漕运之事,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尤其涉及海商,往来账目、人员背景、盘根错节,比之内河漕运,更为复杂。有些陈年旧账,若不是有心梳理,便再无法见天日了。”
裴之砚闻言抬起眼,与郑迁的目光有一瞬间交汇。
“郑判官经验丰富,一语中的。
“下官定当仔细查阅,若有不明之处,少不得要向郑判官请教。”
郑迁放下茶杯起身:“如此,便有劳裴判官先看着,若有需商议处,随时可至直舍寻我。”
“郑判官慢走。”
送走郑迁,裴之砚目光再次落在那几册旧卷宗上。
须臾,他将王茂唤了进来。
“王主管,将这些卷宗,尤其是涉及沈记及其关联商号的往来文书,纠纷记录,单独整理出来,列个细目。我要细看。”
王茂虽有些疑惑为何突然要细查这些陈年旧案,但并未多问,只恭敬应下:“下官这就去办。”
王茂的办事效率极高,未到申时,便将整理好的卷宗细目呈到裴之砚案头。
裴之砚屏退左右,独自在直舍内翻阅。
阳光西斜,将他的身影拉长,在翻到第二本的时候,他注意到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约莫从二十一年前,几乎每隔两三年,沈家船队总会有一两艘远没有到达报废年限的旧船,在账目上被标注为因朽坏严重,不堪修缮,作价拆卖。
接手方都是一个名为“济物堂”的善堂。
沈记作为两浙路数一数二的海商,拥有庞大数量的船只,这个是肯定的。
但能在海上航行,抵抗风浪,需得大型的货船,这种船,需要几百人工,耗费数月才能完成,一艘普通点的都要上千两银子,稍好些大一些的,两千两起步。
裴之砚算了一下,二十一年一共报废了十一艘。
而那叫济物堂的善堂,总计花了不到二百两的银子,就买走了总价超两万两的船只。
作价极低,近乎白送。
裴之砚目光沉凝。
回府后,立刻写了一封信,让裴二送了出去。
翌日,陆逢时如约而至。
姚氏在后院暖阁接待她,阁内陈设雅致,不显奢华,但处处透着底蕴。
郑迁是官宦世家。
祖父郑戬是天圣二年的进士一甲第三名,曾任疏密副使。
因为与当时的宰相吕夷简不合,曾遭到贬黜,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
在任时,调拨属县丁夫数万人整治钱塘湖,百姓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仁宗皇帝便诏令杭州每年按郑戬之法治理钱塘湖。
不止如此,他还曾担任过陕西路四路都总管兼经略、安抚、招讨使,驻守过边境。
治水打仗,都是一把好手。
郑迁是他第四子郑民度的长子,他出生的时候,祖父郑戬已经去世。
给家里的荣光也十分有限。
不过他家境殷实,为人也努力上进,凭着自己的本事考中了进士,从一个小小的九品官,做到现在的两浙路判官。
姚氏与郑迁青梅竹马。
嫁与郑迁十五年,育有一子一女。
长女郑心怡十三岁,到了议亲的年纪,儿子郑韦锋十岁,还在一家私塾读书。
两人先说了些杭州风物,衣饰花样等闲话,待婢女换上第二道茶时,姚氏挥退了左右。
暖阁内静了下来,只余炭火轻微的噼啪声。
姚氏捧着暖手炉,目光落在窗外一株寒梅上:“裴夫人前日里好手段,竟能让枯梅起死回生。”
陆逢时浅啜一口茶,微笑道:“不过是顺应生机罢了。”
姚氏转过头,看向陆逢时,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顺应生机,说得真好。只是这杭州地界,有些生机被不该有的东西压着。救了,怕是土地都要板结,再难生出新芽。”
她顿了顿,又道,“便如我那日说得‘南风’,带来的不止是海腥,有时还有些不该上岸的东西。
“这些东西盘踞久了,便如附骨之疽,寻常方法,难以根除。”
陆逢时放下茶盏,迎上她的目光:“郑夫人见识广博。
“既是附骨之疽,寻常汤药自然无效,需得找到病灶根源,或用猛药,或用刀圭。
“只是不知,这‘疽’究竟在何处,又已到了何种地步?”
陆逢时这一问。
相当于他们之前打的哑谜到了明路。
这也是她根据姚氏的态度,适时作出的策略调整。
她现在可以肯定,姚氏与霍先生不是一伙,也肯定她知道一些她和裴之砚不知道的细节。
姚氏表现出来想要与她联手的意愿很明显,她也不能装作不知。
但联手可以,一直不透底,这便不是陆逢时的行事风格。
姚氏见陆逢时将话挑明。
竟然肉眼可见的松了口气。
这两年,她和夫君战战兢兢,守口如瓶,不敢将查到的事情吐露出来。
他们怕真相还未公布出来,先死的反而是他们。
可让他们将知道的事情烂在肚子里,看着杭州城,乃至整个两浙路陷入险境,也做不到。
但在这个时候,裴之砚被调来这里。
夫妻在西京之事,好巧不巧的,她听娘家姐姐说起过,讲得绘声绘声,便将他们夫妻二人记下了。
喜欢陆逢时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陆逢时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