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像一本被快速翻过的书,情节温馨却短暂。离别的日子再次来临,空气里弥漫着与暑假结束时相似却又不同的情绪。父母的目光里依旧是不舍,但多了几分看到她能独自往返后的安心。
宁晚的行李箱比回家时沉了不少,塞满了母亲硬塞进去的家乡特产和冬衣。她整理着行李,动作不疾不徐,心里那片几个月前还存在的、对远方学业的惶惑,已然被一种沉静的决心所取代。
出发前一天的下午,她依旧和江野在老梧桐树下见了面。冬日的阳光吝啬地温暖着,枝桠的影子在地上画出疏朗的网格。
“明天几点的车?”他问,目光落在她脸上,像是要确认什么。
“早上八点。”宁晚回答,拉了拉围巾,“这次东西多,我爸送我去车站。”
他点了点头,沉默片刻,从随身带着的帆布包里,拿出了一个不算太厚的文件袋,递给她。
宁晚接过,有些疑惑。文件袋是普通的牛皮纸材质,没有多余字样,摸起来里面像是装着打印的纸张。
“这是什么?”
“一些入门文献和综述。”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淡,“关于行为经济学和复杂系统交叉领域的。序言和结论部分,写得比较清楚。”
宁晚愣住了,手指微微收紧。行为经济学是她这学期偶然接触后产生浓厚兴趣的方向,而复杂系统……那是江野的世界。她只是在之前的聊天里,随口提过一句觉得这个交叉领域很有意思,没想到他却记下了,还为她整理了资料。
她打开文件袋的扣绳,快速浏览了一下最上面的几页。果然是打印出来的学术文章,标题涉及“群体决策的非理性”、“信息传播的网络模型”等等。在一些章节旁边,还有他用极细的黑色水笔写的简要批注,或是提示重点,或是点明不同文章之间的关联,字迹清晰利落,如同他给她讲题时的思路。
这不是情书,甚至算不上礼物。这更像是一份……地图?或者是一套精心筛选的工具。他将她模糊的兴趣,具象化为了可以触摸、可以阅读、可以沿着探索的路径。
“你……”她抬起头,喉咙有些发哽,万千情绪涌上来,最后只化作一句,“谢谢。我会认真看的。”
“不急。”他看着她,眼神深邃,“有空翻翻就好。”
他没有说“希望对你有用”,也没有问她会不会看。他只是将她可能需要的“弹药”,像那次百日誓师一样,塞进了她的手里。信任她会有自己的判断和步伐。
回去的路上,他们依旧并肩走着,聊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但宁晚感觉自己的行李箱,除了物质的重量,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上的储备。
第二天清晨,车站依旧喧嚣。宁晚在父亲的陪伴下通过安检,回头望去,在送行的人群中,并没有看到那个清瘦的身影。他没有说来,她也没有期待。但他们之间,似乎早已不需要这种形式上的仪式感。
找到座位,安放好沉重的行李箱,她拿出手机,屏幕上是江野在凌晨发来的一条信息,只有四个字:
“一路顺风。”
她回复:“到了告诉你。”
列车启动,熟悉的城市再次后退。宁晚没有看窗外,而是从随身背包里拿出了那个牛皮纸文件袋,抽出了最上面的一篇文章。
车厢摇晃,阳光透过车窗照在纸面上。她开始阅读序言,遇到他做了标记的地方,便停下来仔细想想。那些陌生的术语和模型起初有些艰涩,但看着他简练的批注,想着这是他认为她可以理解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一种奇异的动力便油然而生。
这一次的归途,不再是走向一个需要费力适应的陌生环境,而是返回一个她已经初步建立了秩序和目标的“战场”。她的心里,装着一整个寒假的沉淀,装着家人关切的目光,也装着他给予的、这片沉静而广阔的精神疆域的入口。
列车向南飞驰。
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
而她低着头,沉浸在那片由他引领、却需要她自己跋涉的新奇世界里,心无旁骛。
这一次,她不仅是归校的学生。
更像是一个整理好装备,明确了方向,再次出发的探索者。
前路未知,但她手握罗盘,内心是前所未有的笃定。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