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夜,戌时已至,东宫文渊阁内依旧灯火通明。朱棣身着常服,坐在案前,与吴伯宗、邵质、宋衲等几位大学士一同处理政务。案上堆叠着各地上报的灾情奏折,朱棣正逐一审阅,时不时与大学士们讨论对策。就在吴伯宗递上一份关于北方边防守备的奏折时,窗外天空突然亮起白光,熟悉的天幕再度展开,将文渊阁内的众人目光尽数吸引。
“又是天幕。”朱棣放下朱笔,抬头望向天空,眼中带着几分期待——此前天幕多揭露危机与缺陷,如今或许会展现未来自己应对困局的举措。吴伯宗等人也纷纷起身,围至窗边,神色专注地看向天幕。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的京城校场。画面中,身着铠甲的“燕军”与“中央军”士兵分列两侧,燕军将领丘福、朱能手持兵符,站在五军都督府官员身边,正在清点军队人数。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靖难之役’持续四年,明朝军队损耗严重——朱棣登基前,其核心军事力量是‘燕军’(藩王私兵),而建文朝的‘中央军’(如京营、地方卫所军)则因战乱溃散或投降。两支军队因‘敌对出身’,存在天然的派系隔阂,若不妥善处理,极易引发兵变。”】
【画面切换至五军都督府大堂,朱棣身着龙袍,正将印信交给丘福,沉声说道:“淇国公,朕任命你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统领京营精锐。记住,从今往后,无论咱们的‘燕军’还是建文的‘中央军’,都是大明的军队,不得厚此薄彼。”丘福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印信:“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旁白继续说道:“为避免军队派系对立,朱棣采取‘融合整编’策略:将‘燕军’核心将领(如丘福、朱能、张玉之子张辅)纳入中央军事体系,任命为五军都督府官员,让他们统领全国军队,既彰显对燕军旧部的信任,又借助其军事能力稳定军心;对投降的朝廷军进行严格筛选,精锐士兵编入京营,与燕军士兵混编训练,老弱病残则发放安家银,遣散归农。”】
【镜头转向京营训练场,燕军与中央军士兵正一同操练,丘福亲自下场指导,士兵们虽仍有生疏,却已无明显对立情绪。旁白补充道:“通过‘将领统一调配’‘士兵混编训练’,朱棣成功消除了‘燕军’与‘中央军’的派系隔阂,让两支军队融合为一支统一的大明军队,既保证了军队战斗力,又避免了兵变风险,为后续的边防部署与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看到天幕上朱棣整编军队的举措,吴伯宗率先开口,语气中满是赞叹:“太子殿下此策甚妙!‘靖难’之后,军队派系对立本是大患,殿下以‘融合而非打压’的方式处理,既安抚了燕军旧部,又接纳了朝廷军精锐,实乃明智之举!”
兵部都给事中也点头附和:“是啊,自古以来,战后军队整编最易引发叛乱,殿下能消弭派系隔阂,稳固军心,这便是治国之才。北方蒙古虎视眈眈,若军队散乱,后果不堪设想。”
朱棣听着众人的称赞,心中却未敢放松。他看着天幕上丘福、朱能等人的身影,暗自思索:“丘福、朱能虽勇猛善战,却也需加以约束,避免武将专权。五军都督府虽掌军权,却需与兵部相互制衡,才能确保军权不旁落。”同时,他也意识到北方边防的重要性——正如天幕所说,鞑靼才是大明最大的边患,若军队整编不当,边防必然空虚。
【天幕画面一转,浮现出明朝北方边防地图,地图上标注出北平、宣府、大同、永平、甘肃等重镇,每个重镇旁都插着一面红色的“明”字旗。旁白的声音响起:“朱棣长期驻守北平,深知北方蒙古部落(如鞑靼、瓦剌、兀良哈)是明朝最大的边患。‘靖难之役’期间,明朝将主要军事力量投入内战,北方边防因兵力空虚出现松动,蒙古部落多次南下袭扰,掠夺边境百姓。洪武三十五年,朱棣虽未亲自北征,却已着手加强边防部署,构建‘北方防御体系’。”】
【画面中,郭亮身着铠甲,正带领士兵加固永平(今河北卢龙)的城墙,城墙上堆放着大量砖石与守城器械;另一边,宋晟则在甘肃军营中检阅士兵,下令加强对河西走廊的巡逻,防止蒙古部落从西域方向入侵。旁白继续说道:“朱棣任命亲信将领镇守北方重镇:以郭亮驻守永平(连接北平与辽东的战略要地),确保辽东与内地的联系畅通;以宋晟镇守甘肃(抵御西域与蒙古右翼部落的前沿),稳固西北边防;同时,增派兵力至北平、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让这三镇形成‘三角防御’,相互支援。此外,他还下令修复边防城堡,囤积粮草——为长期防御做好准备。”】
【镜头转向边境的“互市”市场,中原商人与蒙古部落的牧民正在交易:牧民以马匹、皮毛换取中原的粮食、布匹、茶叶,双方虽有戒备,却也秩序井然。旁白补充道:“除了军事防御,朱棣还采取‘安抚策略’,恢复‘边贸互市’。他深知,蒙古部落南下袭扰,多因缺乏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若能通过互市满足其需求,便可缓和双方紧张关系。因此,他在边境地区有限开放互市,规定‘每月初一、十五为互市日,蒙古部落需持官府发放的凭证入场交易,禁止携带兵器’。这一举措暂时稳定了边境局势,为后续的军事准备争取了时间。”】
当天幕播放完北方边防部署后,文渊阁内的气氛越发热烈。恰好户部都给事中因朱元璋身体不适,前来东宫询问朱棣是否需要协助处理政务,听到天幕内容后,忍不住赞道:“殿下这‘边贸互市’的策略,可谓‘文武并用’!北方边防重镇互为犄角,再加上互市安抚,既能抵御蒙古袭扰,又能减少边境冲突,比单纯的军事打压更有效!”
兵部主事也恰好在场,附和道:“郭亮将军、宋晟将军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让他们镇守重镇,再合适不过。尤其是日后的西宁侯宋晟,在西北多年,熟悉蒙古部落习性,一定能守住甘肃!”
其他人则更关注“互市”的风险。吴伯宗皱着眉头说道:“殿下,互市虽能安抚蒙古,却也需提防他们借机刺探军情。若鞑靼通过互市了解我边防部署,日后再发动突袭,恐难应对。”
邵质也补充道:“此外,互市所需的粮食、布匹数量庞大,若官府储备不足,恐会导致内地物资紧张,反而影响民生。还需提前规划,确保互市物资供应充足,又不挤占内地需求。”
朱棣点了点头,对众人说道:“诸位所言极是。现如今还没到下令开通互市的时候,洪武三十五年之前,鞑靼等部先后遭到我明军至少两次的重大打击,一次就是蓝玉那莽夫的注有水分的捕鱼儿海大捷,另一次就是孤指挥的平定乃儿不花一战,他们被打疼了才肯坐下来和咱们做买卖。但现在他们还没被打疼,所以这互市暂时还不能用。”
【天幕画面转向地方卫所,几名卫所官员正在清查土地,将被豪强侵占的农田归还给士兵;另一边,几名逃亡的士兵正背着行李回到卫所,卫所官员不仅没有责罚,反而为他们登记造册,安排住处。旁白的声音响起:“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设立的‘卫所制’兵农合一,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是明朝军事体系的基础。但在‘靖难之役’中,卫所制因士兵大量战死逃亡、土地兼并而受损严重——大量士兵因战乱逃离卫所,沦为流民,或者被征召讨伐燕军死于战场;卫所的军田被地方豪强侵占,导致士兵无田可种,生计无着,卫所兵的战斗力急剧下降。”】
【画面中,朱棣坐在朝堂上,手中拿着卫所清查奏折,对户部、兵部官员说道:“卫所是大明的根基,若卫所崩坏,地方治安与边防储备都将无从谈起。即日起,全国卫所进行整顿:其一,清查所有军田,凡被豪强侵占者,限期归还,拒不归还者,以‘欺君罔上’论处;其二,追捕逃亡士兵,凡主动归队者,免其逃亡之罪,补发粮饷,重新编入卫所;其三,对卫所士兵进行训练考核,不合格者转为屯兵,专门负责耕种军田,保障卫所粮食供应。”旁白继续说道:“洪武三十五年,朱棣正式下令整顿卫所。为确保政策落实,他派遣亲信官员前往各地监督,严厉打击侵占军田的豪强——仅江南地区,便查处了数十名侵占军田的地主,归还军田近万亩。同时,通过‘免罪招抚’,大量逃亡士兵回归卫所,补充了兵力缺口。”】
【镜头转向整顿后的卫所,士兵们正在田间耕种,农田里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另一边,卫所士兵正在进行军事训练,队列整齐,士气高昂。旁白补充道:“通过整顿卫所,朱棣不仅恢复了‘兵农合一’的制度,保障了士兵生计,还补充了兵力,让卫所重新成为地方治安与边防储备的重要力量。到洪武三十五年年底,全国卫所士兵数量恢复已经小有成色,军田耕种面积也开始恢复,卫所兵的战斗力逐步提升。”】
看到卫所整顿的成效,吴伯宗感叹道:“卫所制是陛下定下的制度,殿下能在其基础上整顿修复,既守住了祖制,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实属难得。士兵有田可种,有粮可吃,自然愿意留在卫所,卫所战斗力才能恢复。”
邵质也点头说道:“打击豪强侵占军田,更是大快人心。地方豪强凭借势力欺压士兵,侵占土地,早已引起民愤,殿下此举,既维护了卫所制度,也安抚了民心。”
朱棣却冷静地看待这一切:“这些卫所兵常年不从事兵事,仅仅只是拿过几天刀的农夫,如何能与父皇三十年来调教出的老兵相提并论。况且这些地主敢趁着靖难肆意兼并卫所的土地,看样子建文那个小王八蛋这是做了让步啊,让这些士兵死在孤手上,江南那帮子文人士绅得到他们的土地,再把荒废农事、乱臣贼子的罪名安到孤身上,用心良苦啊!”
这时户部主事继续称赞:“殿下考虑周全。豪强势力盘根错节,绝非一次查处就能根除。或许可让卫所士兵与地方官府相互配合,加强对豪强的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确保卫所稳定。”
朱棣冷笑,贼喊捉贼,让狼去监督狈会不会偷羊是吧。
【天幕画面转向河北、山东的乡村,几名官府官员正在田间向百姓宣读诏书,百姓们听到“今年秋粮、夏税全免”的消息后,纷纷欢呼雀跃;另一边,一名流民正从官府手中接过种子与耕牛,脸上满是感激。旁白的声音响起:“‘靖难之役’的核心战区(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因战乱导致农田荒芜、流民遍地。百姓要么因赋税沉重逃亡,要么因缺乏种子、耕牛无法耕种,农业生产陷入停滞。若不及时安抚民生,恐会引发民变,动摇新政权的统治基础。”】
【画面中,朱棣手持诏书,对户部官员说道:“百姓是大明的根本,若百姓流离失所,大明何谈稳固?传朕旨意: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今年秋粮、夏税全免;明年减半征收,让百姓休养生息。此外,凡逃亡百姓回归故里者,官府给予种子、耕牛,帮助其重建家园;若家园被毁,官府可协助搭建房屋,确保百姓有房可住、有田可种。”旁白继续说道:“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朱棣正式下诏免税赈灾。为确保政策落实,他派遣户部官员前往各战区,监督赋税减免情况,严禁地方官员私自加征赋税。同时,从南方调运大量种子、耕牛至北方战区,仅山东一地,便发放种子十万石、耕牛五千头,帮助流民返乡耕种。”】
【镜头转向次年春天的农田,河北、山东的田野里满是耕种的百姓,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乡村里,流民搭建的新房错落有致,百姓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旁白补充道:“免税政策与赈灾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的耕种积极性。”】
【天幕画面转向京城的集市,几名官府官员正在“平准仓”外抛售粮食、布匹,百姓们排队购买,价格比之前低了近三成;另一边,一名商人正用“大明宝钞”购买货物,不再像之前那样用粮食、布匹替代货币。旁白的声音响起:“战乱导致物资匮乏,部分商人趁机囤积居奇、抬高物价——粮食价格比靖难前上涨两倍,布匹价格上涨一倍,百姓难以承受;同时,因物资匮乏,民间开始以‘实物交易’替代纸币(大明宝钞),导致大明宝钞流通受阻,货币制度混乱,商品经济陷入停滞。”】
【画面中,朱棣正在与工部、户部官员讨论平抑物价与整顿钞法的对策,说道:“商人囤积居奇,导致物价飞涨,百姓受苦;实物交易替代宝钞,动摇货币根基,必须尽快解决。其一,各地官府设立‘平准仓’,储存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若物价上涨超过三成,官府则平价抛售物资,平抑物价;其二,整顿钞法,禁止民间以实物交易替代宝钞,凡拒绝接受宝钞者,以‘扰乱钞法’论处;其三,增加宝钞发行量,确保市场货币充足,但需控制发行量,避免通货膨胀。”旁白继续说道:“洪武三十五年十月,朱棣下令推行‘平准仓’制度与钞法整顿。各地官府迅速行动,从国库或自己的小金库里调运物资充实平准仓,仅京城的平准仓便储存粮食布匹就数量可观。同时,严厉打击‘拒用宝钞’的商人,查处了数十起实物交易案件,规范了商业秩序。”】
【镜头转向一个月后的集市,物价已恢复至靖难前的水平,百姓们用宝钞购买货物,交易秩序井然;商人也不再囤积居奇,而是正常进货、销售,商品经济逐步恢复。旁白补充道:“通过设立平准仓与整顿钞法,朱棣成功平抑了物价,稳定了货币流通,规范了商业秩序,不仅缓解了民生困难,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恢复,为大明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当天幕播放完毕,文渊阁内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讨论声。
吴伯宗站起身,对朱棣躬身道:“殿下,从天幕内容来看,您未来的施政方向清晰明确——军事上整军安边,民生上免税赈灾,经济上平抑物价,每一项政策都切中要害,针对性极强。有您这样的治国之才,大明定能渡过难关,走向强盛!”
宋濂也感叹道:“此前天幕多揭露危机,今日却展现殿下的应对之策,让臣等看到了大明的希望。尤其是安抚民生与整顿经济的举措,既解决了眼前的困难,又为长远发展考虑,实属难得。”
徐达更是激动地说道:“有殿下这样的军事部署,再加上卫所整顿,日后北征蒙古,定能一举成功,彻底消除边患!”
朱棣看着众人坚定的眼神,心中也充满了信心。他站起身,对众人说道:“诸位大人,天幕展现的,既是未来的举措,也是今日我们需提前准备的方向。如今父皇身体不适,朝堂重担落在你我肩上。军事上,我们需提前加强北方边防,整顿卫所;民生上,需关注灾区百姓,提前储备粮食、粮种;经济上,需规范钞法,防止物价上涨。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提前布局,定能避免未来的危机,让大明提前走向强盛!”
“臣等遵旨!”众人齐声应道,声音坚定有力。
此时,内侍前来禀报,说马皇后派人告知,朱元璋虽仍在昏睡,但病情已稳定,太医说只需安心调养数日便可好转。朱棣与众人听到消息,都松了口气。
文渊阁的灯火依旧明亮,朱棣与诸臣继续讨论具体的施政细节,从北方边防的兵力调配,到卫所整顿的监督机制,再到民生政策的落实方案,每一项都仔细斟酌,务求周全。窗外的天幕早已消失,夜色渐深,但文渊阁内的气氛却越发热烈——所有人都明白,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努力,大明的未来,定能如天幕所展现的那样,逐步走出困境,迈向辉煌。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