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省医院中医科诊室的窗户,在洁净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每周三上午是王志远副主任的专家门诊,诊室外早已坐满了候诊的患者。陈墨作为跟诊实习生,早早来到诊室做准备。
他仔细检查着诊室里的每一件器具:脉枕是否摆放整齐,针灸针是否充足,处方笺和笔是否就位。这些看似琐碎的准备工作,在他做来却格外认真。
小陈,来得这么早。王副主任推门而入,看到整洁有序的诊室,满意地点点头。
刚准备好,王主任。陈墨恭敬地回答,顺手接过王副主任手中的公文包。
诊室门被轻轻推开,李梦瑶探头进来:王主任,今天我跟您门诊学习,可以吗?
来得正好。王副主任示意她进来,今天患者多,你们俩都要打起精神。
第一位患者是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主诉胸闷心悸。王副主任做完四诊后,特意让陈墨诊脉。
陈墨洗净双手,在患者腕下垫好脉枕,三指轻轻落下。他的动作流畅自然,指尖力度轻重有度,仿佛在弹奏一曲无声的乐章。
李梦瑶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他的每一个动作。她注意到陈墨诊脉时总是微闭双目,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凝聚在那三指之下。
脉象弦细,左寸尤弱。陈墨轻声说出自己的判断,与王副主任的诊断不谋而合。
接下来的几个病例,陈墨的脉诊都精准地指出了病机关键。特别是在一位看似普通感冒的患者身上,他从脉象中察觉到了潜在的心肺问题,建议进一步检查。结果心电图果然显示有轻微的心肌缺血。
趁着诊间休息的空当,李梦瑶忍不住问道:陈墨,你的脉诊为什么能这么精准?我总觉得脉象虚无缥缈,难以把握。
陈墨正在整理刚才的病例记录,闻言抬起头,温和地笑了笑:脉诊确实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体会。不过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逐渐入门。
能教教我吗?李梦瑶诚恳地请求,我注意到你每次诊脉前都会先静心凝神,这其中有什么诀窍吗?
这时,诊室门被推开,孙小军走了进来。听到两人的对话,他轻哼一声:脉诊这种东西,主观性太强了。现在都有各种检查设备了,何必还在这些老方法上浪费时间。
陈墨不以为忤,平静地回答:西医检查确实重要,但脉诊能够提供仪器检测不到的信息。比如气机的升降出入,阴阳的平衡状态,这些对中医辨证至关重要。
王副主任正好从外面回来,听到这番讨论,赞许地说:小陈说得对。脉诊是中医的精华,是医者与患者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再先进的仪器,也替代不了医者三指下的感知。
他转向李梦瑶:既然你想学,就让小陈好好教你。他的脉诊功夫,在年轻一辈里算是出类拔萃的。
得到王副主任的首肯,李梦瑶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
午休时分,其他医生都去食堂吃饭了。陈墨和李梦瑶留在诊室,开始了第一次脉诊教学。
首先要明白,《脉经》说脉者,血之府也,但脉诊不仅仅是诊察血液运行。陈墨开始讲解,脉象反映的是全身气血阴阳的整体状态。
他让李梦瑶伸出手腕,示范正确的布指方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对应寸、关、尺三部。布指要轻重合度,先轻取,再中取,后重取,体会浮中沉的不同感觉。
李梦瑶按照指导尝试,却总觉得手指僵硬,难以把握。
放松,不要用力。陈墨轻声指导,诊脉时要虚其心,实其腹,保持内心虚静,意念专注。
他示范着正确的手法,继续讲解:比如今天第一个病例,你注意到我判断左寸脉弱。左寸对应心,脉弱提示心气不足,这与患者胸闷心悸的症状相符。
那如何区分不同的细脉呢?李梦瑶追问。
问得好。陈墨赞许地点头,细脉主气血两虚,但细而弦主肝郁脾虚,细数主阴虚火旺,细涩主血虚挟瘀。要结合脉形、脉势和兼脉综合判断。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笔记本,翻开一页递给李梦瑶:这是我整理的常见脉象鉴别要点。
笔记本上用工整的字迹绘制着各种脉象的示意图,旁边密密麻麻地标注着临床体会。李梦瑶惊讶地发现,陈墨对每一种脉象都记录了大量真实病例佐证。
这些都是你整理的?她难以置信地问。
陈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从大学开始记录的。每次遇到典型脉象,我都会详细记录,久而久之就积累了这些。
孙小军不知何时又回到了诊室,瞥了一眼笔记本,语气依然带着不屑:整理得再好看,不如多看看检验报告来得实在。
这时,一位老患者推门进来:陈医生,能帮我看看吗?我感觉今天特别不舒服。
这是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李建国的妻子。陈墨立即起身:阿姨,怎么了?李叔叔情况有变化?
他今天说头晕得厉害,手脚发麻也更严重了。患者妻子焦急地说。
陈墨示意李梦瑶一起前往病房。在病房里,他为李建国仔细诊脉,眉头渐渐蹙起。
脉弦细而涩,血行不畅加重了。陈墨判断道,这与血糖控制不稳有关,也可能是药物需要调整。
他一边开出临时处理方案,一边向李梦瑶解释:你注意体会,这种弦细中带着涩感的脉象,正是糖尿病络脉病变的典型表现。
李梦瑶认真地把手搭在患者腕部,在陈墨的指导下,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什么是。
就像轻刀刮竹,往来艰难。她惊喜地说,我好像摸到了!
陈墨欣慰地点头:没错,这就是涩脉的感觉。结合患者糖尿病病史,这种脉象提示我们要加强活血通络的治疗。
处理完急诊,回到诊室的路上,李梦瑶感慨道:现在我明白你为什么如此重视脉诊了。这确实是了解病情的重要窗口。
下午门诊时,李梦瑶开始尝试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虽然还不够熟练,但在陈墨的指导下,她已经能够辨认出一些基本的脉象。
诊间休息时,王副主任特意把陈墨叫到一边:教得不错。医学的传承就是这样,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无私地传授给后人。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李梦瑶是个好苗子,但脉诊确实是她薄弱环节。你能帮她补上这个短板,对科室也是好事。
傍晚下班时,李梦瑶特意等到陈墨整理完病历。
今天真的谢谢你。她真诚地说,我从来没想过脉诊可以这么生动具体。你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
陈墨一边锁诊室的门,一边说:其实脉诊最重要的是多练习。如果你愿意,以后我们可以经常交流。
当然愿意!李梦瑶兴奋地说,我发现你整理的笔记里,还有很多我不明白的地方。
走在回家的路上,陈墨想起故乡那位教他脉诊的老中医。老人常说:脉理精深,非一日可穷。但要记住,诊脉之时,即是与患者性命相托之时。
如今,他也开始将这份传承继续下去。夜色中的古城墙静默矗立,见证着又一个年轻医者的成长。而陈墨知道,这只是个开始,在医学的道路上,他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第十二章完)
喜欢神医闯关中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神医闯关中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