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辞: 谦逊过度,丧失资财工具,守正也凶险。
含义: 顺从至极,如隐于床下(巽在床下),失去根本依靠(丧其资斧),即使守正也有凶险(贞凶)。象征过度柔顺,丧失自我,终致凶险。
上九故事:
岁月如流,倏忽数十载。
“安梁君”顺风,如今已年逾古稀,鬓发如雪。他历仕三朝,官至太傅,位列三公,真正做到了“位极人臣”。年轻时经历的进退维谷、史馆蛰伏、朝堂浮沉、北境磨砺、外交斡旋,都已成为流传朝野的传奇。他的一生,似乎正是对巽卦之道最完美的诠释——以柔顺入世,以守正立身,终得善果。
然而,盛极必衰,月满则亏。晚年的顺风,在无数赞誉和尊崇中,渐渐步入了一个新的迷局。
他老了,精力大不如前。处理繁重的政务常感力不从心,连阅读奏章久了,双眼都会酸涩难当。他一生推崇柔顺,到了晚年,这种性情愈发显着。他厌倦了争斗,看淡了权位,只希望朝堂和睦,国家安稳,自己也能得享清静。
他开始更多地倚重年轻一辈,尤其是他一手提拔、视为子侄的几位门生弟子。其中,最得他信任的,是一个名叫“韦长明”的年轻人。此子聪颖机敏,能言善辩,处理事务井井有条,对他更是恭敬有加,伺候得无微不至。
韦长明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恩师一生为国操劳,如今年事已高,弟子理当为恩师分忧,让恩师安享晚年。”
这话说到了顺风的心坎里。他看着韦长明,就如同看到了当年在史馆谦卑求学的自己。他深信,自己毕生所学所悟的“顺”道,已在此子身上得到了传承。
于是,顺风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开始逐步放权,将许多本应由太傅亲自处理的机要事务,交由韦长明代行。起初只是些文书往来,后来逐渐涉及到人事推荐、府库核查,甚至部分与诸侯往来的信件。
巽在床下。
他就像当年在史馆对待巫史长老那样,将自己置于一个极其谦退、不显眼的位置(巽在床下)。不同的是,当年他是为了“入”而谦卑,是为了学习;如今,他却是为了“退”而谦让,近乎彻底地放手。
朝中同僚或有微词,提醒他:“太傅,韦长明虽才,然毕竟年轻,权柄过重,恐非国家之福,亦非太傅之福啊。”
顺风却只是温和地笑笑,不以为意:“长明秉性纯良,深得吾道精髓,懂得谦逊柔顺,凡事皆有分寸,老夫信他。”
他甚至将自己的太傅印信,也常常交由韦长明保管,以便其处理公务。“此印代表着信任与责任,你当善用之,秉持公心。”他谆谆告诫。
韦长明跪地接过印信,言辞恳切,眼中含泪:“恩师信重,弟子万死难报!必恪尽职守,绝不负恩师所托!”
顺风欣慰地抚须点头,觉得自己找到了最佳的传承者,可以安心颐养天年了。
他却没有察觉到,或者说不愿去察觉,韦长明那恭敬垂下的眼帘后,一闪而过的野心与算计。
权力的滋味,最能腐蚀人心。韦长明初时还算谨慎,但随着手中权柄日重,接触的机密增多,他的心态渐渐变了。他不再满足于只是一个“代行者”,他渴望真正拥有这一切。顺风的过度信任和放权,在他眼中成了老迈昏聩、可欺的表现。
他开始利用顺风的印信和名帖,暗中结交党羽,安插亲信,甚至偷偷将太傅府库中的一些珍贵财物、国君历年赏赐的金玉古玩,分批转移出去,据为己有。他做得极其隐秘,账目上也做了手脚。
顺风并非完全没有耳闻。有老仆曾隐约向他提及府库似乎有异动,但他只是摆摆手:“长明打理府务,或有他的考量,不必多疑。”他将这视为一种新的“顺”——顺应晚辈的办事方式,不轻易干涉。
他忘了石“守志”的告诫,也忘了自己曾因“频巽”而付出的惨痛代价。他将对所有人和事的“不设防”,当成了至高境界的柔顺。
风暴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降临。
韦长明卷走了太傅府中几乎所有能动用的浮财、地契,以及那枚至关重要的太傅印信,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同消失的,还有几名他安插进来的心腹属吏。
消息传来,如同晴天霹雳,整个太傅府瞬间陷入了混乱与恐慌。
顺风颤巍巍地赶到府库,看着几乎被搬空的书房和库房,尤其是那个存放印信的空匣子,他眼前一黑,几乎栽倒在地。
丧其资斧!
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资财和象征权柄的印信(丧其资斧)!印信丢失,是滔天大罪!
“为……为何会如此……”他喃喃自语,苍老的声音充满了无法置信的痛苦和茫然。他一生守正,从未贪墨,那些钱财是国君赏赐和他一生清俸积累,是他打算晚年用以着书立说、周济族人的根本。而那印信,更是他身份和责任的象征!
他立刻下令追查,并入宫向国君请罪。
然而,韦长明谋划已久,踪迹难寻。更要命的是,由于印信失控期间,韦长明曾以其名义签发过一些模糊不清的指令,此刻都成了攻击顺风的把柄。
朝堂之上,那些早已嫉妒他地位或与他政见不合的官员,纷纷上奏弹劾。
“太傅顺风,年老昏聩,纵容门生,致使印信丢失,府库亏空,更有不明文书流出,恐有结党营私、欺君罔上之嫌!”
“顺风平日看似谦和,实则包藏祸心!如今东窗事发,还想置身事外吗?”
顺风跪在冰冷的金殿上,听着那些诛心的言论,浑身发抖。他想辩解,想说明原委,但丢失印信、府库管理不善是铁一般的事实。他那套柔顺之道,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和无力。
他一生坚守正道,从未有过二心(贞),但此刻,却无人相信,或者说,无人愿意相信。
国君看着跪在下方,白发苍苍、憔悴不堪的老臣,眼神复杂。有痛心,有失望,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漠。
“太傅……”国君的声音带着疲惫,“你乃三朝元老,国之柱石。朕一向信你,重你。奈何……奈何年老失察,竟至如此地步!印信关乎国体,岂能儿戏!”
最终,国君念其年迈功高,未处以重刑,但下旨:收回太傅印绶(虽已丢失,但需走程序),罢黜一切官职爵位,只保留一个虚衔的“大夫”名号,勒令回府闭门思过。其家产,待追回部分后,亦大半充公。
贞凶!
即使他内心守正,但因过度柔顺导致的失误,依然带来了凶险的后果(贞凶)!
顺风再次变得一无所有,甚至比上次被贬时更加不堪。那时他还有年轻的体魄和重头再来的勇气,如今,他只剩下风烛残年的躯壳和一颗被彻底击碎的心。
他回到了那座几乎被搬空、只剩下一个空架子的府邸。昔日门庭若市,如今门可罗雀。寒冷的北风穿过破败的窗棂,发出呜咽般的声音。
他病倒了,躺在床上,气息奄奄。
弥留之际,他望着窗外灰暗的天空,一生经历如同走马灯般在眼前流转。历下邑的石,史馆的巫史长老,北境的高勐,梁国的朝堂……最终,定格在韦长明那张看似恭敬实则虚伪的脸上。
他伸出枯瘦的手,似乎想抓住什么,最终却无力地垂下。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守在床前仅有的几个老仆,留下了充满血泪的遗言:
“巽极则卑,丧斧则危。贞凶之戒,在顺而有节。”
(柔顺到了极点就会变得卑微,丧失了根本的依靠就会陷入危险。守正仍遭凶险的教训在于,顺从必须有所节制啊!)
他终于明白了上九爻辞那刻骨铭心的警示。顺从之道,必须有“度”,必须有“我”。过度地谦退、放权,失去了对根本(资斧)的掌控,即便内心再如何坚守正道(贞),也难逃凶险的结局。
风,可以顺应万物,但不能失去自己的源头和力量。无源之风,终将消散于无形。
这位一生践行巽卦之道的老人,在无尽的悔恨与明悟中,缓缓闭上了双眼。
他的故事,以一个极其矛盾的“贞凶”之局告终,为巽卦的智慧,添上了最为沉重,也最为深刻的一笔。
讲述了顺风晚年位极人臣后,因年老体衰和性情使然,对门生弟子韦长明过度信任和放权,达到了谦退的极致(巽在床下)。他将家产、机要事务乃至象征权柄的太傅印信都交予韦长明掌管,导致韦长明渐生异心,最终卷走大量财物和印信叛逃(丧其资斧)。此事引发朝堂弹劾,尽管顺风一生守正不阿(贞),但因重大失察之罪,仍被罢黜官职,勒令闭门思过,晚年基业尽毁,在悔恨中潦倒离世(凶)。临终前,他幡然醒悟,留下“巽极则卑,丧斧则危。贞凶之戒,在顺而有节”的血泪教训。这深刻阐释了巽卦上九爻辞的深意:柔顺、谦逊固然是美德,但一旦过度,失去了必要的界限和对根本的掌控,就会演变成致命的弱点。即使一个人内心始终坚持正道,也可能因为这种毫无防备的“过度顺从”而丧失立身之本,陷入无法挽回的凶险境地。这警示我们,真正的处世智慧,在于知进知退,亦在于知守知持,柔顺必须建立在保持自我根基和清醒判断的基础之上,万不可流于无原则、无底线的退让。
故事总结与卦象启示
顺风从进退守正、床下得助、频巽致吝、悔亡获品、贞吉有终到过顺失斧的历程,深刻演绎了巽卦“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的智慧。它展现了顺从之道贵在守正、谦卑、适度、把握时机,但需警惕过度柔顺导致的丧失自我。
代表的当前状态: 巽卦代表一种需要顺从、适应、柔顺的状态。当前局面可能要求你灵活应变、谦逊待人,或寻求贵人指引。局面小有亨通,利于行动和见大人,但需避免失去主见。
后期发展的方向:
守正进退: 初期遇“进退”时,需“利武人之贞”,坚守原则,避免盲从。
谦卑求助: 进程中“巽在床下”,要“用史巫纷若”,至诚求助,可吉无咎。
避免过度: 警惕“频巽”之弊,顺从需有度,防憾惜。
调整获成: 若遇悔恨,当“悔亡”而“田获三品”,务实柔顺,可得丰收。
把握时机: 高位时“贞吉悔亡”,需“无初有终”,善用“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之机,吉。
防失根本: 终极忌“巽在床下”而“丧其资斧”,顺从不可过度,防贞凶。
巽卦的整体指引是: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核心在于 “顺” 与 “入”。顺从之道,如风随风行,能渗透万物,小有亨通。只要守持正固,谦逊灵活,就能利有所往,利见大人。但需知顺从非盲从,而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智慧。巽卦之道,是处世之艺,重在申命行事,随风而巽。
《这本易经超有料》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这本易经超有料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