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关键要来
第二天一早,雨停了,但天空依旧阴沉。林风改变了工作策略,他不再急着谈判,而是带着笔记本深入基层调研。第一站是地块周边的村民。
在泥泞的田埂上,老农李大爷正在收割最后一批水稻。见到林风,他放下镰刀,在田埂上坐下,点起旱烟。
这块地啊,二十年前还是良田。李大爷指着远处的荒地说,后来县里说要建厂,带动经济,就把地征了。结果厂子没开几年就垮了,地也荒废了。
林风仔细记录着。他了解到,这块地之所以闲置,不仅因为债务问题,还因为建厂时有过化学品泄漏,导致土壤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治理成本高昂。
要是能恢复成耕地就好了,李大爷叹气道,现在村里好多地都荒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接着,林风拜访了已经退休的原工业局长老王。老王住在县城的老居民区,家里堆满了各种资料。见到林风来访,他很意外,但很快热情地拿出珍藏的茶叶。
这个问题根子在2003年企业改制时,老王一针见血,戴着老花镜翻出泛黄的档案,当时政策不完善,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他指着一份文件说:你看,这块地其实有条件做产业升级,但需要大手笔投入。当年我们也想过引进外资,但因为环保问题没谈拢。
老王还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地块东侧有一片未开发的林地,如果可以连带开发,价值会提升很多。
中午,林风在街边小店吃面时,偶遇了县一中的李老师。李老师的儿子曾经在倒闭的厂里工作,现在在外地打工。
林县长,听说您在解决那块地的问题?李老师认出了林风,我有个建议,能不能考虑建所学校?县城就一所高中,孩子们上学很挤。
这个建议给了林风新的思路。他认真记下,并邀请李老师有空到办公室详谈。
下午,林风又走访了县开发区的几家现有企业。一位电子厂老板说:如果周边配套能跟上,我们很愿意扩大规模。但现在这环境,谁敢投资?交通不便,招工也难。
调研持续了三天。每天晚上,林风都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到深夜。窗外,秋虫鸣叫,月光如水。他发现,这个问题必须跳出思维,要从全县产业发展的高度通盘考虑。
周四晚上,夏晚晴又来电话。这次她提供了一个具体案例:我查到南方某县有个成功案例,他们把类似地块打造成了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现了多方共赢。关键是采用了污染治理+产业导入的模式。
林风认真记下要点,并请夏晚晴把详细资料发过来。挂断电话后,他陷入了沉思。夏晚晴的视野确实开阔,总能给他带来启发。但与此同时,他也感到一丝压力——夏晚晴的帮助虽然宝贵,但也让两人的关系更加复杂。
周五,林风主动给苏晓梅打了电话。这次他不再是诉苦,而是分享自己的新思路。苏晓梅很高兴:我就知道你能找到办法!需要我帮忙做些什么吗?我在教委有同学,如果需要教育用地方面的政策咨询,我可以帮忙问问。
暂时不用,林风说,但谢谢你一直支持我。他听到电话那头苏晓梅泡茶的声音,突然很想念她在身边的日子。
最让林风意外的是,周六上午他收到了关键的信息:听说你最近压力大?周末有空聚聚吗?我带叶菊儿,你也可以叫上苏晓梅。我知道有个地方不错,环境安静,适合谈事。
这条信息让林风心中一动。关键在这个时候出现,是巧合还是有意?但他确实需要放松一下,也许换个环境能有新灵感。
林风回复:好,时间地点你定。然后他给苏晓梅发了信息,邀请她一起参加。苏晓梅很快回复:好啊,我周末正好没事。好久没见关键和叶菊儿了。
周日下午,林风提前结束工作,准备赴约。站在办公室窗前,他望着远山,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雨后的山峦青翠欲滴,空气中带着泥土的清香。这次聚会,会不会成为破局的关键?
他仔细整理着这周调研的笔记,突然在一个细节上停顿:老王提到的东侧林地,似乎可以和生态产业园的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发现让他对即将到来的聚会更加期待。
(第八十一章完)
喜欢寒门政道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寒门政道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