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吧?”
“而且我记得,是家国天下,不是儿女情长。”
站在一旁的太子朱标一副看戏的模样,笑眯眯地对朱元璋说道:“爹,他就是惦记您的金腰带了,抽他吧,我帮您把门看好。”
“我也不管了。”
马皇后原本还想劝劝老朱,但一想到孙子,咬咬牙,最终还是和朱标一起走出了大殿,连看都不看朱涛一眼!
“……”
“哎哟!”
“爹!”
“我是功臣!”
“您这是过河拆桥!”
“我要上告!”
大殿内顿时乱作一团,哀嚎不断。马皇后的脸上露出一丝担忧,但朱标脸上却挂着笑意。能让自家二弟吃苦头的,也只有朱元璋那根金腰带了。
“今天的事,谁也不准泄露出去!”
“这院子里的规矩你们都清楚。”
“别等我说第二遍。”
“谁敢说出去一个字。”
家丑不可外扬,朱标冷冷地看向跪在一旁的宫女和太监们,低声说道:“诛九族!”
“奴才不敢!”
这些宫女太监早已吓得瑟瑟发抖,连朱元璋身边的贴身太监也不例外。虽然他们多少都知道点内情,但没人敢多嘴。这种事情一旦传出去,可是掉脑袋的大罪,就算有人出再多的钱,也没人敢冒这个险!
“标儿,要不你进去看看吧?”
“别真把涛儿打坏了。”
马皇后终究是母亲心肠,看着有些心疼地对朱标说道:“他刚回来,吃了那么多苦,现在又被他爹关在屋里打,你去求个情,让老朱别打了。”
“那娘您怎么不去?”
朱标点点头,正要起身,忽然反应过来,看向马皇后问道:“您不是更管用?”
“娘这不还是想早点抱孙子嘛。”
“……”
“这小子。”
“回来就替你爹分担点。”
“你从小主意就多,比你大哥更会办事。”
“你替你爹想想办法。”
“当年跟着咱打天下的那帮淮西老臣,现在越来越放肆,眼里根本没有咱!”
“李善长那个老家伙,占着位置不干活,就知道保全自己,哪还有当初谋国之臣的气魄!”
“这些咱都可以忍。”
“但胡惟庸,咱忍不了!”
“李善长放纵权力,右丞相胡惟庸独揽中书省大权,压着百官不说,连咱都不放在眼里!”
“这天下是咱的!”
“还是他胡惟庸的!”
此时,大殿内的朱元璋收起了金腰带,靠在榻上,看着朱涛缓缓说道:“他们当年都是跟咱出生入死的人,为大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功归功,过归过,咱要是再这么纵容下去,大明的江山迟早要毁在他们手里!”
“嗯。”
“这些传言我也略有耳闻。”
“民间流传,淮西那些功臣平日里大鱼大肉,喝的是百姓的血,吃的是百姓的骨!”
朱涛望着神色复杂、眼中既有霸气又有无奈的朱元璋,缓缓点头说道:“该决断时就决断,否则迟早生乱。如果父亲不愿落下这样的名声,那就由儿子来承担吧。我有个主意,只是不知父亲是否愿意听?”
事实正是如此!
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
开局只有一个破碗!
最终却建立起一个强盛大明!
这开局堪称地狱级,却硬是被他打出一手逆天改命的牌!
大明得国之正,历史上唯汉与明可比!
朱元璋乃开国之君,一代洪武大帝!
天生的王者!
自然不愿落下诛杀功臣的恶名!
可若局势所迫!
为了大明江山永固!
他宁愿亲手成为那把刀!
只因他心中所愿:
愿百姓世代安乐,愿朝廷清明有序!
因此。
朱涛明白。
他也不再觊觎皇位,除非朱标真如历史那般突然暴毙!
否则,他将永远做那大明边塞之王!
“说说看。”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目光中透出几分欣慰。还是咱儿子懂老子的心思。再想想那群老臣,一个个让他心烦意乱!
“父亲。”
“我们可设立一个专门机构,专司监察天下百官。赋予其特殊权力,可绕过中书省与左右丞相,直接抓人、审讯、调查,连皇亲国戚也不能例外!”
“同时设立镇抚司,专管诏狱!”
“由皇帝亲自下诏拘人入狱!”
“完全跳过常规司法流程!”
“再设总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由您亲自统领,称为天子亲军!”
“如此一来,即使父亲坐镇皇宫,也能洞察四方,再无奸臣胆敢欺瞒!”
朱涛眼中透出一丝冷意。他所描述的不只是初建时的锦衣卫,而是融合了朱棣时期的制度,让权力集中而不过度失控,才能真正掌控全局!
使百官心生敬畏!
使天下安定太平!
也可防止锦衣卫权势过大,酿成祸乱!
就像后来纪纲图谋不轨那般!
“妙极了!”
“不愧是我朱元璋的好儿子!”
“想法竟与我不谋而合,甚至比我想得还要周全!”
朱元璋此时几乎怀疑,朱涛是不是能看透他的心思。可惜啊,可惜这个儿子对皇位毫无兴趣,不然定是大明最理想的继承人!
“那就这么定了!”
“飞鱼服!”
“秀春刀!”
“锦衣出!”
“血满朝!”
“勾结外敌者,杀!”
“贪污受贿者,杀!”
“扰乱朝政者,杀!”
“结党营私者,杀!”
“胆敢动摇我大明根基者,杀!”
朱涛猛地起身,眼神中透出的凌厉杀意,竟与朱元璋不相上下。他随即向朱元璋单膝跪下,沉声请命:“父皇,儿臣愿领锦衣卫,出任首任指挥使,为父皇清除障碍,为我大明稳固江山!”
“好!锦衣卫这个名字好!”
“我答应你!”
“设立专门官署,成立镇抚司!”
“由你担任锦衣卫第一任总指挥使!”
“监察天下百官!”
朱元璋此时也重现出开国皇帝的威严,望着朱涛满意地点头,笑着说道:“你大哥有你这样的弟弟,真是大福气。我大明朝双龙并立,谁还敢图谋不轨!”
老朱对这个儿子实在太满意了!
光是这份果决与狠厉!
就远胜朱标!
这才是他心中最理想的继承人模样!
不过没关系!
终究是他的亲儿子!
是朱标一母同胞的弟弟!
大明朝!
稳了!
“爹。”
“你俩在说什么?”
朱标担心弟弟朱涛会惹祸,想进来劝几句,刚踏入殿门,却看见威势逼人的朱元璋与杀气腾腾的朱涛,不由得好奇地问:“不是说好在家不谈政务吗?”
“啊……对对对!”
“臭小子!”
“明天的武英殿,你必须到场!”
“要是你敢不来,看我不抽了你的筋!”
朱元璋凶狠地瞪着朱涛。比起这些朝堂大事,他更想早点抱孙子。儿子已经这么厉害了,孙子肯定也不会差。若悉心培养,大明三代之内,必无庸君!
“大哥!”
“你就不能嘴下留情?”
“算了。”
“不跟你们两个争了,去就去,不就是成亲嘛!”
“谁怕谁!”
朱涛翻了个白眼,随即一把挽住朱标的胳膊,笑嘻嘻地说道:“好久没见那些弟弟了,他们现在在哪儿读书?带我去瞧瞧吧。回家一趟不见弟弟们,说不过去。”
“他们可不一定愿意见你。”
朱标无奈地摇头。
朱标为人温和宽厚。
朱涛却行事严厉。
一个扮好人,一个做恶人。
在朱元璋的诸子之中,朱涛甚至比朱元璋还要让人忌惮。
“废话!”
“你能当个好大哥吗?”
“真服了!”
“谁让我是你二弟呢!”
朱涛一把搂住朱标的胳膊,眼中带着几分玩味笑意说道:“要不是为了帮你树立威信,谁愿意当这坏人。再说了,玉不琢不成器,皇子更应严格要求。不狠一点,一个个都成了废物,以后谁替你撑起江山?”
“这种感觉,还真挺不错的。”
榻上静卧的朱元璋望着底下争执的两个儿子,目光柔和了几分。这喧闹中藏着温情,才是家的模样。他缓缓起身,嘴角浮现笑意:“别吵了,一道去看看吧。我也许久未见他们,今日正好得空。”
气势磅礴的大明皇宫!
庄严壮丽!
高耸云霄!
富丽堂皇!
雕饰精美!
宫殿错落!
楼台延展!
“铛!”
奉天殿内,文武百官齐聚一堂,随着一声清越的钟响,朝会拉开帷幕。
朱元璋头戴翼善冠,身着金线龙袍,步履坚定,神态威严,坐上九五之尊的宝座。
“臣等恭迎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臣不敢有丝毫怠慢,齐声高呼,俯身行礼。
“免礼。”
原想前去看望诸子,却被紧急军情打断,朱元璋立刻召集朝议,共商漠北边事。
“陛下,王师失利!”
“北元猖狂,臣恳请陛下任命魏国公徐达为北征大将军!”
“统军出塞,讨伐元军!”
“以扬天朝威仪!”
“以合圣人之道!”
站在朱元璋身旁的太子朱标拱手陈词。
“臣赞同!”
韩国公李善长手执白玉笏板,迈步出列。
“臣也赞同!”
胡惟庸随即附议。
自李善长与胡惟庸表态之后,满朝文武纷纷应声,群情激昂,响应如潮。
朱元璋眼中微现不悦,却迅速掩去。
唯独徐达,仍旧静立原地,神色不动。
“这是自寻死路。”
奉天殿外,朱涛身披银亮铠甲,嘴角扬起冷笑。他知道朱元璋最厌群臣结党,哪怕太子开口,也不应如此众口一词。殿上那位尚未表态,臣子却已先声夺人,此举置君王于何地?
倘若皇帝不愿应允,岂不引发群臣不满?
一步错,便步步被动。
正是这场朝会,坚定了朱元璋铲除功臣之心。
对这一切,朱涛并无异议。
纵然他们曾有功于社稷,
如今却渐渐蜕变为蠹害国家之徒,
这般结局,也算罪有应得。
“徐达。”
朱元璋面无表情,眼神深沉,似在思索什么,只淡淡唤了一声。
“臣在!”
徐达终于出列,不敢再沉默。
“你可愿为朕领军北征?”
朱元璋凝视着他,更想听他心中真实所想。
“陛下。”
“臣年事已高,恐难胜任征北大将军之责。”
“臣提议由齐王朱涛殿下担任北伐大将军,统兵征讨漠北!”
徐达称病请辞,力荐齐王朱涛。并非他不愿披挂上阵,而是时局所限,他已不便掌军!
原因无他——他是淮西功臣!
魏国公之位!
也曾官至右丞相!
早已是功勋之巅,无可再封!
一旦再进一步,
便是王爵之尊!
这个话题,
无论何时,皆为帝王大忌!
异姓封王,
往往意味着功高震主、祸将至矣!
若真到了那一步,
便是兔死狗烹之时!
不如将难题转交齐王朱涛!
喜欢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