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荫的书房历经半月打磨,终于褪去旧貌,焕发出新的生机。原本堆砌着杂物的角落被清理规整,一面整墙被改造成定制展示柜,玻璃柜门内,王俊凯不同时期的柳编作品静静陈列:年轻时编的第一个柳编筐虽略显粗糙,却透着青涩的匠心;给苏清颜的婚篮纹路细密,花瓣纹依旧清晰;还有那些小巧的平安符、精致的柳编摆件,每一件都带着岁月的温度。
展示柜旁,苏清颜的桂花酒坛整齐排列,最古老的那只陶坛被放在中央,坛身刻着浅浅的纹路,是王俊凯当年亲手所雕。墙上挂着放大的老照片,从两人初识的河边留影,到柳编小课堂开课的热闹场景,再到非遗授牌时的荣耀瞬间,一张张定格了柳荫的岁月流转。房间中央摆着四张原木书桌,搭配舒适的藤椅,墙角的书架上摆满了柳编技法书籍、《柳荫岁月录》以及孩子们整理的家书集,阳光透过新换的纱窗洒进来,在书页上投下温柔的光斑。
“柳荫传承书屋”的牌匾被稳稳挂在门口,柳木材质的牌匾上,五个烫金大字苍劲有力,边缘雕刻着细密的柳叶纹,是辰宇耗费一周时间精心雕琢而成。王俊凯坐在轮椅上,被泽安推到牌匾下,伸手轻轻抚摸着冰凉的木质,眼里满是欣慰与感慨:“以后这里,就是柳编的根,是咱们家的魂。”
苏清颜扶着扶手慢慢走进书屋,目光扫过每一件陈列品,嘴角带着满足的笑容:“孩子们想得周到,把咱们一辈子的念想都藏在这里了,让后代子孙都能看到这些老物件,记住柳荫的故事。”
书屋开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柳荫村,甚至吸引了邻村的村民和镇上的学生。开业当天,庭院里挤满了人,大家排着队走进书屋,围着展示柜好奇地驻足观看。王俊凯被泽安推着轮椅穿梭在人群中,耐心地给大家讲解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这是我三十岁那年编的粮囤,当时村里家家户户都用它存粮食,结实又防潮;这只柳编鱼篓,是给孩子们编的玩具,他们小时候总背着它去河边捉小鱼……”
苏清颜坐在书桌旁,面前摆着一本摊开的桂花酒配方册,不少村民围在她身边,请教酿酒技巧。她拿起一片晒干的桂花,轻声说道:“酿桂花酒,选材最关键,桂花要选头茬盛开的,糯米要选当年的新米,发酵时温度要控制好,心急可酿不出好酒。”说着,她翻开配方册,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是她几十年酿酒经验的积累。
孩子们化身小小讲解员,各司其职。溪糯站在柳编作品区,用清脆的声音给小朋友们介绍柳编的基本技法;辰沐阳负责老照片展区,讲述照片背后的家庭故事;顾瑶安则带着大家朗读《柳荫岁月录》中的片段,稚嫩的声音回荡在书屋里,格外动人。“太曾爷爷说,柳编不仅是手艺,更是做人的道理,要像编柳枝一样,脚踏实地,稳稳当当。”溪糯认真地说,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一位年轻村民看着展示柜里的柳编作品,激动地说:“王老先生,我从小就喜欢柳编,一直想拜师学艺,您还收徒弟吗?”
王俊凯笑着点头,声音透过扩音小喇叭传出:“收!只要愿意学,不管是谁,我和孩子们都毫无保留地教。柳编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要让更多人学会,才能活下去,火起来。”
当天下午,就有二十多位村民报名参加柳编培训班。王俊凯坐在轮椅上,在书屋里开设了第一堂柳编课,他拿起一根处理好的柳枝,缓慢而清晰地演示着基础编法,孩子们在一旁辅助指导,手把手地教大家操作。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每个人身上,书屋里充满了柳枝的清香和欢声笑语,柳编的种子在一颗颗年轻的心里悄然扎根。
傍晚,参观的人群渐渐散去,书屋恢复了宁静。孩子们帮着收拾桌椅,擦拭展示柜,将散落的柳枝整理好。王俊凯靠在轮椅上,看着书屋里的一切,轻声对苏清颜说:“清颜,咱们的心愿实现了,柳编不会失传了。以后就算我们不在了,孩子们也能在这里继续教柳编,把柳荫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勤俭、和睦、传艺、感恩的家训传下去。”
苏清颜握住他的手,轻轻点头,眼里闪着泪光,却带着温暖的笑意:“是啊,这辈子没白活,守住了手艺,守住了家,也守住了传承。”
夜色渐深,书屋的灯光依旧明亮,照亮了满室的柳编作品和书籍,也照亮了柳荫的未来。柳荫传承书屋,不仅是一个陈列展示的空间,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柳编文化永续传承的阵地。它像一盏不灭的明灯,在岁月的长河中,指引着后代子孙坚守初心,砥砺前行,让柳荫的柳韵永远绵长,让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不朽的生机。
喜欢他眼里有星光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他眼里有星光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