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英的指尖在冰凉的玻璃杯壁上轻轻划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正如他此刻的心境,平静得听不见一丝波澜。
他早已习惯将自己抽离,像一个观测宇宙生灭的神只,冷漠地注视着由自己亲手投下的那颗石子,如何在名为世界的池塘里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基石计划白皮书》的发布,与其说是一份投资宣言,不如说是一次精准的社会学实验。
丁元英毫无保留地剖析了他那套备受争议的“启智扶强”哲学:短期内,利用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在资本市场进行无情的套利,完成原始资本的血腥积累;长期,则将这些“不义之财”悉数投入到最需要耐心与远见的基础科研和国民认知革新中。
他在文中坦然承认,自己曾无数次利用市场情绪进行博弈,甚至操纵过舆论的流向,但他以一句“工具无善恶,执之者有道”作为辩护,瞬间将自己置于了道德审判的飓风中心。
全球财经界为此彻底撕裂。
一部分人视他为“资本的觉醒”,认为他为资本找到了超越逐利本能的更高使命;另一部分人则痛斥他不过是一个将自私逻辑包装到极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的所谓“启智”只是为了培养更优质的“韭菜”。
然而,在铺天盖地的赞誉与唾骂声中,真正让丁元英在意的,是那些潜藏在暗影中的窥探。
白皮书发布当晚,苏清徽的技术团队就捕捉到了一串异常数据流。
一个来自瑞士的加密Ip地址,在三个小时内,连续七次访问了白皮书的pdF源文件。
它没有阅读那些引发热议的哲学论述,而是利用专业工具,精准地提取了文件元数据中被丁元英亲笔修订过的七处逻辑跳跃点。
那七处,是丁元英故意留下的“破绽”,是正常逻辑推演中会遇到的思维断层,也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从凡人智慧跃迁到“神之视角”的桥梁。
能发现它们的人,绝非等闲之辈。
警报声在丁元英的脑海里还未散去,高桥健太郎的紧急来电便将这股寒意化为了现实。
“丁君,”高桥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东京市场出事了。”
电话那头,高桥健太郎描述了一个幽灵般的存在。
一个新型的程序化交易集群,如水下的暗礁,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最汹涌的交易时段。
它既不追逐已经形成的趋势,也不理会任何市场情绪指标,它的唯一目标,是狙击“共识形成前0.8秒”的微小价格偏离。
那是丁元英的签名,是他当年赖以成名的“幽灵时间窗口”。
那是人类交易员的生理极限与程序化交易的逻辑起点之间,一道仅有0.8秒宽的窄门。
闯进去,你就是神;闯不进,你就是炮灰。
“如果只是模仿,我只会当是致敬。”高桥的声音压得更低了,“但诡异的是,这个账户集群每完成一笔标志性的狙击后,都会向一个公共视频平台上传一段完全静音的视频。”
丁元英沉默地听着,苏清徽已经在他身旁打开了高桥发来的链接。
画面粗糙,像老式监控录像。
一间空无一人的交易室,陈设带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风格。
墙上的挂钟指针静止不动,指向一个特定的时刻。
视频一个接一个,每个视频里的挂钟都停在不同的时间点。
苏清徽的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将这些时间点与公开资料进行比对,脸色一分一分地变得苍白。
这些时刻,无一例外,全部精确对应丁元英职业生涯中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决策瞬间。
看完最后一个视频,丁元英一直平静如水的眼眸里,骤然凝结起一层冰霜。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整个房间的温度都降了下去:“这不是模仿。这是祭拜。有人想在我活过的地方,重新出生一次。”
他要的不是战胜我,而是成为我。
苏清徽关掉视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从那股令人窒息的仪式感中挣脱出来。
“‘灰鸦’,这是我们给这个集群的临时代号。它的背后,是一个逻辑能力和执行力都堪称恐怖的对手。他正在通过复现你的过去,来学习你的思维,甚至……感知你的灵魂。封锁路径是没用的,你走过的路,只要还在那里,就一定会被找到。”
她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光芒:“所以,与其被动地等着他挖出你所有的秘密,不如我们主动引导他,让他进入一个我们为他设计的、更大的局。”
她提出了一个大胆到极致的假设:“灯塔计划”。
计划的核心,是公开招募一批全球顶尖的青年量化研究员,由丁元英亲自出面,传授一部分经过脱敏处理的决策框架,并设立一个巨大的奖金池,激励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我们要做的,不是教会他们你的方法,而是让他们看到,通往你这条路的地图有多么复杂,有多少歧路和陷阱。‘灰鸦’自视甚高,他一定会混进来,他想看看你到底想干什么,也想借此机会更近距离地观察你。”
丁元英几乎是立刻就表示了反对:“知识一旦扩散,就不再可控。你这是在亲手制造更多的‘灰鸦’。”
“那又如何?”苏清徽直视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反问,“可如果‘天道’真的可以被学会,那你今天的地位,还值得敬畏吗?”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丁元英的心上。
他久久地沉默着,窗外的伦敦夜色在他深邃的瞳孔里流转,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无人能懂的星辰演变。
许久,他终于吐出两个字:“好。那就让他们都来看看,这条路到底有多难走。”
一周后,“灯塔计划”启动发布会如期举行。
丁元英的罕见露面让全球媒体为之疯狂。
在现场提问环节,一个记者尖锐地问及最近市场上出现的“回声”交易现象(媒体给“灰鸦”集群起的名字)。
丁元英接过话筒,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然后主动提及此事:“有人问我,能否被超越?我说能。”
他顿了顿,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但请记住——你能复制我的方法,却无法复制我走过的黑夜。每一个你看到的、所谓‘神来之笔’的正确判断背后,都有无数次试错、破产、甚至万劫不复的代价。而那些代价,才是真正的门槛。”
话音落下的瞬间,会场沉默了足足三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而在千里之外,新加坡一处龙蛇混杂的贫民区网吧里,一个瘦削的青年正死死盯着屏幕上的直播画面。
他叫托马斯·李,油腻的键盘上,他颤抖的手指敲下了一行只有自己能看到的记事本文字:“你说得对……所以我决定,替你走进下一个黑夜。”
发布会结束的当晚,丁元英的私人手机收到一条未加密的短信。
没有发信人,只有一个坐标和一串时间戳。
坐标指向日本北海道的一处早已荒废的气象观测站。
时间,是四十八小时之后。
丁元英立刻让苏清徽调取了该地区的最新高分辨率卫星图像。
图像显示,在过去三个月内,那片区域没有任何人类活动的明显痕迹。
但在气象站外的空地上,积雪之下,隐约可见一组排列极其规则的凹陷。
那些凹陷深浅不一,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棋盘。
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宛如星河的伦敦夜景,嘴角勾起一抹无人察觉的冷笑,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声自语:“你以为我们在下棋?不……你只是我用来验证规则的一个变量。”
他转身,走向书房深处的保险柜,输入密码,柜门缓缓打开。
他没有去碰那些价值连城的藏品,而是从最底层取出一本没有任何标识的黑色硬壳笔记本。
翻开笔记本,扉页上是用钢笔写下的四个苍劲大字:“残局推演”。
再翻一页,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图谱赫然在目,上面清晰地标注着“灰鸦”与一个名为“回声”的组织的完整脉络与资金流向,甚至包括了托马斯·李的个人资料。
而在图谱的末尾,一行用红笔写下的预言,如同淬血的刀锋,散发着森然的寒气:
“当模仿者不再求胜,而是寻求替代之时,真正的战争才刚开始。”
丁元英合上笔记本,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敲击,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某个时刻打着节拍。
北海道,四十八小时后。
那不是一次会面,而是一个早已设定好的程序,即将被触发的终局。
喜欢遥远的救世主续集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遥远的救世主续集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