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边的第二天,楚凡决定去感受这座边境城市最蓬勃的市井生命力。他来到了延吉市的灵魂所在—— 西市场 。
刚一走近,一股极其复杂而浓烈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那是 发酵的酸、海产的咸、干货的香、以及无数人与货物聚集形成的热腾腾的生活气 的混合体。市场内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摊位上堆满了各种朝鲜族特色食材:成缸的 辣白菜 、桔梗、沙参;各种鱼干、明太鱼(撕扯成丝的叫“棒鱼”,是极佳的下酒菜);米肠、打糕;还有各种楚凡叫不出名字的山野菜和菌菇。
他看到一位朝鲜族阿妈妮正在熟练地给顾客打包装箱辣白菜,准备发往外地。那火红的颜色,是延边最鲜明的味觉标志。他在一个卖 米酒 的摊位前停下,买了一杯用塑料袋装着的、冰镇的原酿米酒。吸管插入,酸甜微醺、带着米粒口感的液体滑入喉咙,清爽解腻,让他瞬间爱上了这种独特的饮品。
这市场的喧哗与活力,是如此的原始和直接,它不像大城市的超市那样井然有序,却充满了 人与人之间讨价还价的温度、以及对食物最本真的热爱与依赖。
下午,为了寻求一种对比,楚凡乘车前往市郊的一个 朝鲜族民俗村 。与西市场的喧闹截然不同,冬季的民俗村显得格外宁静。白雪覆盖着传统的 朝鲜族瓦房 ,低矮的屋顶,宽阔的屋檐,纸糊的窗户(很多已换成玻璃),以及标志性的 “温突” (地炕)烟囱。村落依山傍水,虽然此时溪流冰封,但格局依然能看出传统的风水理念。
他在村子里慢慢走着,看着那些被保存下来的碾子、水井、祭祀场所。一些房子里还有老人居住,烟囱里冒出淡淡的炊烟。这里没有过多的商业表演,只有一种 凝固了时光的静默 。他想象着春夏时节,村民们在水田里劳作,在院子里制作打糕,孩子们在村巷里奔跑的场景。这里是朝鲜族传统文化的一个 活态标本 ,静静地诉说着这个民族从农耕时代走来的足迹。
傍晚,他回到市区,这次他选择了一家专门做 包饭 的餐馆。新鲜的苏子叶或生菜,包裹上蒸熟的米饭、一片烤得焦香的五花肉、一抹大酱,再加上蒜片、青椒圈和一点泡菜,整个塞入口中。各种味道和口感在嘴里爆发,蔬菜的清爽、肉质的油香、酱料的醇厚、米饭的软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极具参与感和满足感的美食体验。
走在回旅馆的路上,楚凡回味着这一天极致的“动”与“静”。西市场是活色生香的现在进行时,而民俗村是静谧悠长的过去完成时。它们共同构成了延边朝鲜族文化的完整图景。
回到旅馆,他翻开笔记本,继续记录:
“延边的第二日,我在西市场的喧哗与民俗村的静默之间,读懂了朝鲜族文化的两个面向。
市场里,是生存的智慧与生活的热情,是味道的集大成与商业的活力,是‘入世’的蓬勃。
民俗村里,是传统的坚守与历史的回望,是建筑的哲学与农耕的记忆,是‘出世’的宁静。
一碗米酒的微醺,一包五味俱全的包饭,连接着这两个世界,它们是文化流淌在血液里的证明。
延边,你的魅力不仅在于异域的风情,更在于这种传统与现代、喧闹与宁静和谐共存的独特生态。你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既拥抱活力,又守护根脉。”
合上笔记本,窗外延吉的夜景依旧璀璨。楚凡感到,自己对朝鲜族文化的理解,因为这一天的深入体验,而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他的行囊里,又装入了一份关于市井活力与文化根脉的珍贵记忆。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徒步记录者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