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突破与认可
第一次烘干试验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但王超和几位老师傅并没有气馁。失败反而激起了他们的好胜心和技术人员的执着。接下来的日子里,新厂区那个角落几乎成了他们第二个家,而这里也成了工人们茶余饭后最爱的地方。
哟,张师傅,王协调员,又跟这铁疙瘩较劲呢?午饭时间,几个年轻工人端着饭碗凑过来,好奇地张望那台被拆开部分的烘干机。
去去去,一边吃去,别挡着光亮。张保国正皱着眉头研究热风管道,头也不抬地挥手。
一个外号的工人笑嘻嘻地说:张叔,我看这东西玄乎,还不如多搭几个晾晒架实在!
李德明师傅推了推老花镜,慢条斯理地反驳:你懂个啥?晾晒架能管得了下雨天?这机器要是弄成了,咱们雨天也能出活,那才是真本事!
就是,旁边一个老师傅接口,王协调员和几位老师傅琢磨的东西,准没错!
问题主要集中在热风不均匀和温度控制不稳上。王超再次翻找脑海中的知识储备,并结合几位老师傅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改进方向。
张叔,赵师傅,热风不均匀,咱们能不能在烘干房里面加几块导流板?就像河道里修水坝,把风引导到需要的地方去。王超用形象的比喻提出建议。
赵大海师傅蹲在地上,用粉笔画着示意图,闻言猛地一拍大腿:导流板?这主意好!妙啊!用薄铁皮做,角度调好了,准行!就跟咱以前给锅炉房改烟道一个道理!
针对温度控制,李德明师傅想了个土办法,他捋着并不存在的胡须沉吟道:鼓风机不稳当,呼大呼小的,咱们能不能不用它?把炉膛和热风箱做大点,进风口开小点,靠炉子自己的吸力慢慢抽风,虽然慢点,但稳当!温度高低就看加煤多少和风口大小,跟炖老母鸡似的,文火慢炖才出味儿!
他这生动的比喻把众人都逗乐了。王超思考了一下,觉得在现有条件下,这个文火慢炖的思路虽然效率低些,但更可靠,也更容易控制,便点头同意:李师傅说得在理,咱们先求稳,再求快。
传动机构也被重新设计,放弃了不稳定的自行车链条,改为更简单的、由外部手轮直接带动内部支架旋转的结构。张保国比划着:这样好,虽然费点人工定时去转它,但皮实!坏不了!比那洋车子链子强多了!
改进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张保国带着人重新调整了烘干房内部的布局,叮叮当当地加装了可调节角度的铁皮导流板。炉膛和热风箱按照李德明的建议进行了改造,放弃了那个手动风扇。期间,总有工人好奇地过来搭把手,或者送碗水,顺便打听进展。
王协调员,这回能成不?一个女工关切地问。
大家放心,失败是成功之母,咱们多试几次,总能找到窍门。王超总是这样信心十足地回答,他的镇定也感染了大家。
期间又经历了两次小规模的调试。每次点火试验,都有不少工人假装路过,实则伸长脖子看热闹。
嘿,你看那铁皮管子,好像不咋冒黑烟了!
里面听着动静也匀乎多了!
不知道这次出来的粉咋样……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气氛既紧张又期待。每一次调试,王超都详细记录下现象,和老师傅们一起分析原因,寻找最优解。张保国甚至拿着个小本子,记下了每次调整的参数和效果,俨然一副严谨的技术员模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进行第四次正式试验时,效果有了质的飞跃!
炉火平稳地燃烧着,热空气通过改造后的系统,在导流板的引导下,更均匀地充满整个烘干房。王超透过观察孔,能看到架子上的米粉在缓慢旋转中,整体都呈现出逐渐干燥的迹象,色泽也比第一次试验时均匀了许多。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文火慢烘,第一批试验米粉终于要出炉了!
此时,得到消息的工人们几乎都围了过来,把小小的角落挤得水泄不通。张保国深吸一口气,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小心翼翼地打开烘干房的门,一股混合着米香和热浪的气息扑面而来。他取下一束米粉,用手一捏,只听一声轻响,干爽酥脆!
成了!张保国激动地喊了出来,声音都有些变调。
赵大海抢过那束米粉,仔细看了看,又用手掰了掰,脸上笑开了花:嘿!真成了!干透了!筋道也没丢!
李德明挤过来,拿起米粉对着光仔细看,连连点头:匀实!颜色也正!比头一回强太多了!
围观的工人们顿时爆发出欢呼声:
太好了!这下雨天也不怕了!
王协调员,张师傅,你们太厉害了!
这铁疙瘩真让你们给盘活了!
马主任闻讯再次赶来,当他拿着烘干出来的米粉,确认其质量合格时,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哽咽,他轮流握着王超和几位老师傅的手:好!太好了!王超!张师傅!各位老师傅!你们可是立了大功了!咱们加工组,这回是真的鸟枪换炮,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我代表街道,谢谢你们!
烘干机的成功,立刻投入了小批量的试生产。在接下来的一个阴雨天,当别的依靠晾晒的小作坊只能望雨兴叹时,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却机器轰鸣,照常生产。看着一筐筐品质优良的米粉从烘干房里出来,工人们干劲十足,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再次引起了轰动。
工业局的李科长听到汇报后,亲自带着技术员前来考察。当他们看到那台结构简单却行之有效的土法烘干机,并了解到其全部由废旧物资和老师傅的手艺打造而成时,惊叹不已。
巧妙!真是太巧妙了!李科长绕着烘干机转了好几圈,连连称赞,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却解决了大问题!王超同志,张师傅,你们这个创新,不仅解决了你们自己的生产难题,更是为我们全县乃至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极具推广价值的思路和样板!
他当场指示随行的技术员,要详细测绘记录这台烘干机的结构、原理和制作工艺,形成标准化的技术资料,准备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他还表示,要将此事作为重大技术革新成果,向地区专署汇报。
不久后,县委陈书记也在相关简报上看到了关于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成功研制出简易烘干机、实现全天候生产的报道。他再次做出了批示,高度赞扬了这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并要求宣传部门注意挖掘和宣传此类来自基层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
王超的名字,又一次伴随着烘干机的成功,在领导的讲话和官方的简报中被频频提及。这一次,不仅仅是有办法能干事的印象,更增添了一层懂技术善创新的光环。
面对再次涌来的赞誉,王超保持着惯有的清醒和谦逊。他在各种场合都将功劳归于集体,归于张保国等老师傅的精湛手艺和辛勤付出,归于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这种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好感和尊重。
他知道,烘干机的成功,标志着加工组在技术上实现了一个重要的飞跃,也为他的技术火种计划提供了更强的信心和更足的底气。这台看似简陋的烘干机,就像一颗火种,不仅照亮了加工组的前路,也必将随着推广,照亮更多类似困境中的小生产单位。
站在新的起点上,王超的目光投向了更远处。米粉加工组的根基已经夯实,是时候考虑,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和不断积累的声望,向更广阔的领域探索了。
第六十四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