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烘干机的雏形
清晨,王超在自家东厢房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沟通系统进行每日秒杀。光屏浮现:
【今日秒杀商品1:富强粉,1000斤。】
【今日秒杀商品2:民用电池(5号),100节。】
【今日秒杀商品3:万用表(机械指针式),1只。】
王超迅速支付,将物资纳入空间。富强粉是精细粮食,用途广泛;电池是硬通货;万用表在这个时代可是稀罕的精密仪器,对他未来可能进行的更复杂的技术摸索或许有帮助。但他此刻的心思,已经飞到了另一个更迫切的问题上——如何彻底摆脱米粉生产对天气的依赖。
搬迁新厂区后,产能提升,机械厂的订单也稳定下来。但晾晒环节始终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前几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虽然因为及时转移和使用了多层晾晒架没有造成损失,但也让王超惊出一身冷汗。必须想办法实现人工干预下的干燥。
他想起之前翻阅《简易农机维修与改造》时,似乎看到过关于利用火道余热或简易热风进行农产品烘干的零星描述,原理并不复杂。结合后世一些简易烘干房的思路,一个“土法上马”的半自动烘干机构想在他脑中逐渐成型。
吃过早饭,他直接去找了张保国。在新厂区的一角,张保国正带着两个青年学徒维护切割台。
“张叔,有个新想法,得靠您和几位老师傅一起参谋参谋。”王超开门见山,将手里几张画满潦草示意图的纸递了过去。
张保国接过图纸,戴上老花镜,赵大海、李德明几位老师傅也被王超叫了过来,围拢在一起。
“我想试着做个能烘干米粉的家伙什儿,”王超指着图纸解释,“原理不复杂。咱们用砖砌个密闭的小房子,里面架上多层放米粉的架子。在房子外面,或者下面,砌个炉膛,烧煤或者柴火。关键是把炉子的热量引到烘干房里面,但又不能让烟和火星进去。我想了几个法子,一是做火道,让热气在夹墙里走一圈散热;二是用铁皮做个大箱子当热风炉,用鼓风机把热风吹进去……”
王超连说带比划,尽量用老师傅们能理解的通俗语言描述。他的构想核心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和对流的原理,构建一个可控的加热除湿环境。图纸上画出了烘干房、炉膛、烟道、热风循环的粗略结构,甚至标注了可能的材料:红砖、黄土、旧铁皮、废旧自行车链条做的简易传动带(用于缓慢移动米粉架使其受热均匀)等等。
几位老师傅听着,开始还有些茫然,但随着王超的讲解,他们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们都是跟机械、金属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对于热量、传动这些基础物理原理有着朴素的认知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赵大海首先开口:“超儿,你这意思我明白了!就是个带夹层的大烤箱呗!把米粉放进去,用火烤干,但又不能直接烤,得让热乎气儿在里面转悠!这夹层火道的法子我看行,砌砖抹灰咱们在行!”
李德明推了推眼镜,盯着图纸上的热风循环部分:“用鼓风机吹……这东西不好找啊。不过,要是把炉子做低点,烘干房做高点,利用热气自己往上跑的劲儿,是不是也能让空气动起来?就是慢点。”
张保国则对那个用废旧自行车链条做的传动装置产生了兴趣:“这个法子巧!慢慢拉着架子动,能让米粉烤得匀乎!链条和齿轮咱们能想办法凑合。”
见老师傅们理解了基本思路并开始贡献自己的智慧,王超心中大定。他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思路和原理,而具体的结构实现、材料选择和工艺精度,必须依靠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各位师傅,我就是这么个不成熟的想法,具体怎么做得牢靠、好用、安全,全靠您几位把关了!”王超诚恳地说。
“没问题!”
“这事儿有搞头!”
“咱们合计合计,先弄个小点的试试看!”
几位老师傅的热情被点燃了,围着图纸热烈地讨论起来,不时用粉笔在地上写写画画,争论着某个结构的细节。王超则在一旁,适时地补充一些原理性的说明,或者提出几个关键需要注意的点,比如温度不能太高(防止米粉糊化)、排湿要通畅、防火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等等。
接下来的几天,新厂区的角落变成了一个临时的“研发车间”。张保国带着赵大海、李德明,又找来一位擅长泥瓦活的老伙计,开始捣鼓起这个前所未有的“半自动烘干机”。
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利用废旧物资。红砖和黄土是现成的,砌炉膛和烘干房主体;从废品站淘换来的旧铁皮被敲打成热风箱和部分管道;几个报废的轴承和那截自行车链条被改造成了简易传动机构;甚至还有一个从旧机器上拆下来的、手动摇柄带动的风扇叶轮,被计划用来尝试辅助通风。
王超每天都会过来看看进度,和老师傅们交流想法。他的“指导”更多是方向性的和原理性的,比如强调密封性的重要,建议在特定位置留观察孔和温度测量口(暂时只能用经验判断),提醒炉膛与烘干房之间必须做好隔热防火层。具体的砌筑、焊接、组装,完全依靠老师傅们扎实的手艺和多年积累的经验。
期间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火道砌得不顺畅,热量传递不佳;第一次试运行时,排湿不畅,烘干房内水汽弥漫;传动机构运行起来嘎吱乱响,还不平稳……但每次遇到问题,老师傅们都能聚在一起琢磨,王超也从原理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比如调整火道坡度、增加排湿口、加固传动结构等。
在反复调试和修改中,一个看起来颇为简陋、甚至有些怪异的砖铁混合结构——第一代“土法烘干机”雏形,终于立了起来。
消息不胫而走,连马主任都坐不住了,在王超他们准备进行第一次正式试验时,亲自跑到了厂区角落来观看。
“小王,张师傅,这就是你们鼓捣的烘干机?真能成?”马主任看着那奇特的装置,既期待又怀疑。
“主任,成不成,试试就知道了。”王超心里也没百分百的把握。
试验开始。炉膛里点燃了煤块,鼓风机(暂时用人力摇动那个自制风扇叶轮替代)开始工作。热空气被送入烘干箱,透过观察孔,能看到里面架子上挂着的试验米粉开始被热风环绕。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众人屏息凝神。效果……确实有,但并不理想。热风分布很不均匀,靠近热风口的米粉已经有干燥迹象,而角落里的还湿漉漉的。温度控制也全靠经验,摇风扇的人力也无法持久,导致热风时大时小。烘干出来的米粉,品相远不如自然晾晒的均匀透亮,有些地方甚至有点发黄。
“这……效果好像不太行啊。”马主任有些失望。
张保国却盯着烘干机,目光炯炯:“主任,第一次能这样,已经不错了!至少证明这路子走得通!热风能进去,米粉确实能干!就是这风怎么吹匀、火候怎么控,还得下功夫改!”
赵大海也点头:“对!架子得重新设计,让风能兜着走!鼓风也得想办法弄个稳当的。”
王超看着那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却实实在在运转起来的雏形,心中充满了希望。他对马主任说:“主任,张叔说得对。这只是第一步,证明了我们完全可以摆脱看天吃饭。接下来就是不断完善的问题。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有信心把它改得更好用!”
马主任看着王超和几位老师傅眼中并未熄灭反而更加旺盛的斗志,也受到了感染,点了点头:“好!那就接着干!需要什么支持,街道想办法!”
第一次试验,虽未竟全功,却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王超知道,随着这台“土法烘干机”的不断完善,加工组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不再受制于自然,真正掌握了生产的主动权。
第六十三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