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丰收的喜悦,在高度戒备的紧张氛围中,显得短暂而珍贵。林川组织人手,将大部分红薯妥善储存起来,一部分切片晒干,一部分存入加深加固的地窖。他知道,这些粮食是度过接下来寒冬和可能发生的动荡的最大依仗。
分配粮食,成为了一次对制度和人心的严峻考验。 流民、试种农户、后来加入的村民,各方眼睛都盯着那堆成小山的红薯。如何分配才能公平,又能激励生产、巩固联盟?
林川没有独断,他召集了周文远、王老栓、以及流民和农户中推选出的几位代表,共同商议出了一个方案:
1. 按劳分配为主:根据前期开荒、种植、管理的投入程度,分配相应份额,多劳多得。
2. 保障基本生存:确保每个人,包括老弱妇孺,都能获得维持基本生存的口粮。
3. 预留公共储备:划出相当一部分作为公共储备粮,用于应对突发状况、奖励有功人员、以及作为下一步扩大生产的种子。
4. 鼓励交换互助:允许用红薯与其他村庄交换急需的布匹、盐铁等物资。
这个方案兼顾了效率与公平,虽然不可能让所有人完全满意,但过程公开透明,理由充分,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分配过程由各方代表共同监督,井然有序。这次成功的公共资源分配,极大地增强了这个新兴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对规则的尊重。林川在其中展现的协调能力和公正态度,赢得了更广泛的信任。
然而,暗处的敌人并未给他们太多喘息之机。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位于村落边缘、由王老栓侄子看守的一个临时粮垛,突然起火!幸好巡逻队发现及时,加上村民们奋力扑救,火势被迅速控制,只烧毁了少量粮食。纵火者显然很仓促,用的是火镰引燃干燥的草料,未能造成更大破坏。
在现场,孙小眼发现了几枚匆忙逃离时留下的脚印,与之前溪边发现的极为相似,还在草丛中找到了一小块被撕破的、与上次相同的蓝色布条。
这是明确的挑衅和试探!敌人不再满足于侦察,开始尝试进行破坏,目的在于制造恐慌,试探防御体系的反应速度和弱点。
林川意识到,被动防御只会越来越被动。他必须想办法扭转这种局面,至少要摸清对手的底细。他与孙小眼、石头等核心成员仔细分析了纵火事件的细节。
“他们选择边缘地带,仓促动手,说明也怕暴露。”孙小眼判断。
“对地形还不算特别熟,逃跑路线有点乱。”石头补充。
林川沉吟道:“他们人不多,不敢硬来。这次失败,短期内可能不会再来。但我们不能干等。小眼哥,你带两个最机灵的,从明天起,反向侦查。不要走大路,专挑他们可能藏身的山坳、密林,远远地吊着,看能不能找到他们的落脚点。记住,只许看,不许动手,发现踪迹立刻回报!”
与此同时,林川决定利用这次事件,进一步凝聚人心。 他在众人面前展示了那块蓝色的布条,坦诚了当前面临的威胁。
“有人不想让我们活下去!他们怕我们有了粮食,有了组织,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林川的声音铿锵有力,“这把火,烧掉的是几捆粮食,但烧不垮我们的决心!从今天起,各家各户,轮班守夜,青壮编入巡逻队,妇孺老弱也要熟悉撤退路线和信号!我们要让那些藏在暗处的家伙知道,这里,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撒野的地方!”
没有退缩,没有隐瞒,而是将危机转化为强化集体意识的契机。人群中没有出现恐慌,反而弥漫着一股同仇敌忾的气氛。王老栓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愿意将家中的柴刀贡献出来作为武器。更多的青壮报名加入巡逻队。
红薯堆积的粮仓,在月光下如同一座沉默的丰碑,象征着希望;而周围黑暗中可能存在的窥视目光,则投下了长长的暗影。林川站在哨位上,望着远方起伏的山峦。他知道,孙小眼他们此刻可能正潜行在那些山影之中。下一回合的较量,已经悄然开始。这不仅是对生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和智慧的终极试炼。
(第十五章 完)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