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北京寒风凛冽,但电影市场却热度不减。
《南京照相馆》上映第二周的周一早上,中影集团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首周最终票房数据:1.8亿元。
要知道,原历史中,2007年的票房冠军《变形金刚》也才不到3亿。
“周六单日票房突破3000万,周日2800万,七天平均上座率85%。”孙斌拿着激光笔的手微微颤抖。
“更重要的是,二三线城市的排片率从20%跃升至35%,成都、武汉的黄金场次全部售罄。”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影院正在出现奇特的观影现象。
在北京王府井影院,一位带着父母和孩子的中年男子对记者说:“我爷爷经历过那个年代,今天特意带全家来看。”
在上海,某国企组织了三百名员工集体观影,领队举着小旗在影院门口整队。
这种“单位包场”模式,让《南京照相馆》在工作日依然保持了较高上座率。
网络上的狂欢也在持续。
有网友制作了《南京照相馆》与《变形金刚》的对比图:一边是机器人大战,另一边是历史课堂,配文“这个冬天,我们在电影院接受心灵洗礼”。
在qq群和天涯论坛,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然而,就在这一片繁荣景象中,一道暗流悄然涌动。
周三下午,电影家协会例行会议结束后,某知名影评人在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南京照相馆〉的成功是市场的胜利,还是艺术的倒退?》的文章:
“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倾向:以市场成功取代艺术价值。
《南京照相馆》在情感煽动上确实到位,但镜头语言流于通俗,缺乏作者性。
当这样的影片垄断市场排片时,那些真正具有艺术探索精神的作品将失去生存空间。”
更猛烈的攻击来自协会内部流传的一份会议纪要。
有参会者匿名向媒体透露,以贾长疴为首的部分导演提出了三点批评:
“一是电影缺少艺术性,二是商业片对艺术片的挤压,三是李扬指责其他导演贩卖苦难,自己拍南京题材同样是苦难题材,实在虚伪。”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四点批评:“要比票房,就和真正的商业大片去比,去和《变形金刚》比。国产片靠题材红利,而非硬实力。”
这些批评迅速在业内传播。
支持者认为这是对“过度商业化”的及时反思,反对者则指责这是“酸葡萄心理”。
面对这些争议,李扬保持了沉默。
他更关注的是实际数据:第二周前三天,票房跌幅控制在12%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0%跌幅。
更让他注意的是,电影的综合收入模式正在显现效果——海外发行询价和电视播版权谈判已经开始。
周五晚上,王紫逸气愤地冲进办公室:“扬子,你看这个!有人说我们的成功是‘民粹主义的胜利’!”
李扬平静地接过打印的批评文章,快速浏览后放在一旁:“让他们说去吧。观众用脚投票,我们用手拍片。”
“可是他们说你虚伪!说你批判别人贩卖苦难,自己也在做同样的事!”
“不一样。”李扬望向窗外,“我们是在铭记,不是在贩卖。”
周末的票房数据再次证明了观众的选择。
第二周票房达到1.1亿元,累计票房逼近3亿大关。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05年《无极》1.81亿的票房,对《变形金刚》2.82亿的纪录发起的冲击已经完成。
但争议并未停息。
在豆瓣网,一场关于“电影需要情感还是克制”的论战正在激烈进行。
支持《南京照相馆》的观众创建了“优质国产电影支持者”标签,与批评者展开辩论。
周日晚,李扬收到了一份传真。
那是电影家协会下周会议的邀请函,议题是“商业与艺术的平衡:论中国电影健康发展之路”。
他轻轻将邀请函放在桌上,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正在播放的《南京照相馆》片段——
那是苏柳昌在废墟中寻找生存希望的场景。
“真正的战场,才刚刚开始。”他轻声自语。
窗外,北京的夜空没有星星,但电影院里的灯光,却比星星更加明亮。
在这个记录被不断刷新的冬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变革的前奏。
而这场变革的风暴中心,正是那个曾在中戏用二手dV拍摄的年轻人,和他的《南京照相馆》。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