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的“意外同频”
银河刚在办公室核对完湿地项目的土地确权文件,办公桌上的内线电话就响了——是项目助理的声音:“银河总,中标生态规划的‘青蓝环境’和负责施工的‘筑城建设’过来对接方案,张总已经在会议室等您了。”
推开门时,会议室里的气氛正有些沉。长条桌主位旁,穿藏青色西装的男人正皱着眉翻文件,啤酒肚把西装外套撑得有些紧,正是乙方“筑城建设”的张总。见银河进来,他立刻起身递烟,嗓门洪亮:“银河总可算来了!您这项目是块硬骨头,光施工图纸我们就改了三版,今天还得跟‘青蓝环境’的专家对接生态细节,您可得给把把关。”
银河摆了摆手谢绝香烟,目光扫过桌旁——唯独靠窗的位置还空着,一个穿米白色衬衫的女人正低头整理文件,指尖夹着支铅笔,在纸页边缘轻轻划着线,连张总说话时都没抬头,只在听见“生态细节”时才抬眼看向银河,眼里带着点礼貌的疏离,先开了口:“银河总您好,我是青蓝环境的夏柔,负责本次项目的生态规划方案。”
她的声音很稳,没有多余的客套,一边说一边把一份打印好的方案推到银河面前,纸页上密密麻麻标着红色批注:“这是我们中标后优化的生态带保留方案,想和您对接数据测算细节——张总说您对‘成本与生态平衡’的要求很高,我们在方案里重点核算了原生植被保留的长期收益。”
张总在一旁接话,语气里带着点无奈:“夏工这方案是好,就是太‘较真’了——非要保留东侧那片灌木带,按常规施工得绕路,工期至少多五天。”他说着看向银河,“银河总,咱们是甲方,讲究的是效率和成本,您看能不能让夏工再调整调整?”
银河没急着表态,接过方案先看向夏柔的批注,指尖点在图纸上的灌木带区域:“您想保留东侧20米原生灌木带?这里的土壤承载力我看过检测报告,不足150kpa,如果按常规施工,后期沉降风险高,维护成本会超预算。”
这话一出,夏柔眼里的疏离淡了些,她往前倾了倾身,从文件袋里拿出另一份土壤样本报告,递到银河和张总中间:“我们额外做了三次深层土检测,只要把地基深度从1.2米调整到1.5米,避开灌木根系密集区,维护成本能控制在总预算的5%以内。”她指着报告里的柱状图,“而且这片灌木带是本地灰椋鸟的繁殖栖息地,移栽后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形成新生态,咱们项目定位是‘生态社区’,这部分恰恰是核心价值。”
张总在旁边啧了一声:“话是这么说,但工期延误的违约金谁来担?”
银河没接张总的话,目光落在夏柔图表里精准的样本采集时间和数据偏差值——脑海里的“星际数据系统”第一次没有自动弹出“任务优先级分析”,反而跟着她的思路往下走。他拿起平板,指尖在屏幕上快速画出调整后的施工路径,线条利落得连便道的排水坡度都标得清清楚楚:“把西侧施工便道缩窄1.5米,利用现有地形做临时排水渠,既能避开灌木带根系,工期也只多两天,违约金的问题自然不存在。”
夏柔凑过来看平板时,发梢不经意扫过银河的手腕,很轻的一下,却让他指尖的温度莫名升了半度。她没在意这点小插曲,指着屏幕上的路径眼睛亮了亮:“这个角度正好!既不破坏根系,又能留出后期生态观测通道——我们之前只考虑了植被保护,没算过便道优化的可行性,还是银河总考虑得周全。”
张总凑过来看了眼平板,也松了口气:“这么改倒也行,就是得让施工队重新放线。”
接下来的对接里,会议室的重心慢慢落在了银河和夏柔身上:夏柔说“生态不只是指标,是让未来住在这里的居民能看见鸟、闻见草香”,银河就接“数据也不只是数字,是把‘想做的’变成‘能落地的’依据”;夏柔担心“后期植被养护没人跟进”,银河就拿出早已拟好的《生态维护细则》,“我们会在合同里加条款,要求你们留专人驻场跟进两年”。连张总都插不上话,只能在旁边偶尔补充施工细节。
直到夕阳透过窗户照进会议室,张总看了眼时间才催:“今天先到这吧,改好的方案明天发银河总邮箱。”
散会时,夏柔把自己的工作牌递到银河面前,上面除了姓名和职位,还印着青蓝环境的logo:“银河总,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后续方案调整我随时跟您同步——这次能解决灌木带的问题,真的谢谢您。”
银河接过工作牌,指尖触到卡片边缘的磨砂质感,心里没什么特别的起伏,只点了点头:“按方案推进就行。”
走出门时,晚风带着湿地的潮气吹过来,银河摸了摸口袋里的工作牌——卡片上的字迹和夏柔的人一样,认真、利落,没有多余的修饰。他想起刚才在会议室里,两人不用多解释就能懂彼此的思路,那种“不用刻意磨合的顺畅”,是他来地球后,和任何乙方对接都没遇到过的。
他还没意识到这是什么感觉,只觉得下次再和夏柔对接方案,好像也不是件麻烦事。而这份“不麻烦”的念头,正是他和夏柔同频的开始。
喜欢外星赘婿,倒插门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外星赘婿,倒插门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