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厂的厂长姓付,是个五十多岁、眉头紧锁、看起来压力很大的男人。厂子效益连年下滑,几百号工人要吃饭,上级要产值,让他焦头烂额。
当他看到王建国托人送来的那份《关于创办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的可行性报告》时,起初并没在意,以为又是哪个关系户想来占便宜。但随手翻了几页,他的目光就被吸引住了。
报告写得极其专业,市场分析透彻,业务规划清晰,尤其是对解决厂里几十名待业青年就业和每年预计创造数万元利润的阐述,直接戳中了他的痛点!
“王建国……他一个病退的老工人,能写出这东西?”付厂长疑惑地问秘书。
秘书低声回答:“听说……是他儿子王钦弄的,就是那个考了浙大的高考状元。最近街面上传他不少事,挺有能耐一小伙子,还垫钱救了邻居的急。”
“哦?就是他?”付厂长来了兴趣。高考状元的名头加上“乐于助人”的事迹,让他对报告的作者产生了好奇和好感。
“让他……和他儿子,明天上午来我办公室一趟。”付厂长做出了决定。
第二天,王钦和父亲王建国准时出现在厂长办公室。王钦特意穿了一身干净的中山装,显得沉稳干练。
付厂长打量了一下王钦,年轻人眼神清澈明亮,不卑不亢,身上有种超越年龄的从容。
“付厂长,您好。我是王钦,这是我父亲。”王钦主动开口,声音清晰沉稳。
“小王同学,久仰大名啊。”付厂长笑了笑,拿起那份报告,“这东西,是你写的?”
“是我起草的,和父亲以及几位老师傅一起讨论过。”王钦回答得很有技巧,既突出了自己,又拉了父亲和老师傅站台,显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想法很好。”付厂长点点头,直奔主题,“但说得容易做起来难。钱从哪来?人从哪来?业务从哪来?出了问题谁负责?”
王钦早已准备好答案:“启动资金我们自筹,不需要厂里投入一分钱。人员主要以厂里待业青年和社会青年为主,老师傅由我父亲和他的老工友担任技术指导,管理由我们负责。业务来源,目前我们已经有一个成熟的维修车间和一定的贸易渠道,年利润可以达到这个数。”他报了一个保守但依然惊人的数字。
“至于责任,”王钦顿了顿,语气坚定,“如果厂里同意挂靠,我们保证每年上缴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利润。如果经营不善,亏损由我们承担,绝不连累厂里。”
条件极其优厚,风险几乎为零,还能白得政绩和实惠。付厂长心动了,但脸上依旧不动声色:“挂靠不是小事,需要厂党委会研究决定。”
“我们理解。”王钦趁热打铁,“付厂长,我们不仅可以解决就业和创收,还可以帮厂里处理一些积压的库存和废旧设备,盘活资产。甚至,未来如果有可能,我们的维修车间还可以承接厂里一部分外包的零配件加工任务,为厂里降低成本。”
他一步步抛出诱饵,每一个都精准地命中付厂长的需求。
付厂长沉吟良久,手指敲着桌面。 finally, 他抬起头:“这样吧,你们先搞起来。厂里可以把东边那个废弃的仓库租给你们用,挂靠的事,我先原则上同意,具体细节,等你们做出点成绩来,再上会讨论,走程序。”
这已经是极大的突破!有了厂长的口头承诺和场地,劳动服务公司就等于有了半合法的身份!
“谢谢付厂长支持!我们一定不会让厂里失望!”王钦强压激动,郑重承诺。
走出厂长办公室,王建国激动得手都在抖,他没想到儿子真能把这事办成!
王钦则冷静得多。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必须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来巩固这个成果。
他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用“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筹备处)”的名义,名正言顺地接管了那个废弃仓库,简单修缮后,将原来的维修车间搬了过来,规模扩大了一倍。
然后,通过赵大军和孙卫东,招收了十几名表现好的返城知青和厂里待业青年,进行简单培训,充实到维修、加工和采购销售队伍中。
公司的框架初步搭建起来。王钦自任经理(幕后),赵大军任副经理(负责日常和业务),孙卫东任销售主管,王建国任技术顾问。甚至还设立了简单的财务和仓库管理制度。
有了“机械厂”这块金字招牌,业务开展顺利了很多。以前需要偷偷摸摸的交易,现在可以签简单的合同、开发票(由厂里代开,收取管理费)。刘胖子那边也更加配合,处理废旧物资更加方便。
王钦甚至通过付厂长的关系,拿到了机械厂一批积压多年的标准件处理权,转手卖给南方,利润丰厚。
公司的第一笔业务,就来了个开门红。
期间,林晓霞的父亲成功进行了手术,脱离了生命危险。林晓霞对王钦感激涕零,处理完家事,就立刻来到公司上班。她细心认真,很快就把文档、账目管理得井井有条,成了王钦的得力助手。
看着她穿着整洁的蓝布工作服,坐在办公室里认真工作的样子,王钦感到十分欣慰。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寒假结束的日子临近了。王钦必须返回杭州上学。
临走前,他召开了公司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了赵大军在他走后的代理经理职责,制定了下一阶段的生产和销售目标,并再次强调了安全和纪律。
他还单独找赵大军、孙卫东、林晓霞和郭强谈了话,各有叮嘱。
“大军哥,稳扎稳打,遇事多和我父亲商量。”
“卫东哥,跑业务脑子要活,但底线要守住。”
“晓霞,公司的账目和文书就交给你了,多学多看。”
“郭强,准备好,下次回来,可能就要你跟我跑南方了。”
他将公司事务安排得妥妥当当,仿佛不是去上学,而是cEo出差。
站台上,再次上演离别。
这一次,送行的队伍庞大了许多。家人、赵大军孙卫东、公司的几个骨干、甚至还有机械厂的一个副科长(刘胖子派来示好的)都来了。
王钦与众人告别,最后目光落在林晓霞身上。她站在人群稍后处,眼神复杂,有不舍,有祝福,还有一丝依赖。
“家里和公司,辛苦你了。”王钦轻声道。
“嗯,你放心。”林晓霞用力点头,“一路顺风。”
汽笛长鸣,列车再次启动。
王钦望着窗外送别的人群和熟悉的城市,目光坚定。
东北的根据地已经初步建成。接下来,他要在南方开辟更大的战场。
南北呼应,他的商业版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喜欢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