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
王家的这个春节,是十几年来过得最像样的一个。屋檐下挂着冰凌,窗户上贴着王娟剪的窗花,屋里炉火烧得旺,餐桌上鸡鸭鱼肉俱全。
王建国甚至拄着拐杖,小酌了几杯,脸上泛着红光,话也多了起来,反复说着儿子有出息。李素芬忙着张罗饭菜,脸上总是带着笑。王钦则带着妹妹放鞭炮,贴春联,享受着难得的家庭温馨。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虽然当时春晚还没诞生,但类似的新年文艺晚会是有的),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王钦还特意给赵大军、孙卫东家送去了年货,给维修车间的老师傅和学徒们发了红包,赢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地位更加稳固。
大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王钦带着礼物,去了几位父亲的老工友家拜年,巩固了老一辈的关系网。他也去了张老师家,师生二人畅谈许久,张老师对他南方求学的经历和见解赞叹不已。
利用拜年的机会,王钦也有意识地接触了一些返城知青和待业青年。他发现,经过半年多的等待和挣扎,很多人心态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兴奋迷茫变得焦虑甚至麻木。政策虽然好了,但工作岗位依然稀缺。
这是一个潜在的人力资源库。王钦心里暗暗记下了一些看起来踏实、灵光的面孔,或许将来能用得上。
热闹的新年过后,王钦开始谋划更深层次的事情。
他找到赵大军和孙卫东,进行了一次更为深入的谈话。
“大军哥,卫东哥,现在的生意,来钱快,但终究是零打碎敲,不成体系,风险也大。”王钦分析道,“我想趁现在政策允许,搞一个正规一点的‘劳动服务公司’。”
“劳动服务公司?”两人不解。
“对。挂靠在街道或者厂子下面,名义上是解决待业青年就业,实际上把我们现在的维修、加工、甚至贸易业务都装进去。这样就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头,开发票、签合同都方便,也更安全。”王钦解释道。这是借鉴了南方已经出现的“红帽子”企业模式。
赵大军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有个公家牌子,办事方便多了!挂靠哪儿?街道?”
“街道盘子小,容易受掣肘。”王钦摇摇头,“最好能挂靠到效益不好的大厂下面,比如……机械厂。”
“机械厂?刘胖子那儿?”孙卫东问。
“不仅仅是刘胖子。”王钦沉吟道,“机械厂这两年效益下滑,负担重,肯定愿意搞个三产来创收和安置职工子弟。我们出钱、出人、出业务,他们出牌子、出地方,利润分成。这对双方都有利。”
他看中的是机械厂这块国有招牌带来的保护色和潜在资源。
“能成吗?刘胖子能答应?”赵大军有些担心。
“刘胖子贪小便宜,但这事关乎厂里利益,他一个人做不了主。我们需要说服的是厂里真正的领导。”王钦早已想好对策,“我们可以拿出一套完整的方案,突出解决待业青年就业和为厂里创收这两点,这是政绩。而且,初期我们可以让利多一些,先把架子搭起来。”
他让赵大军去搜集机械厂近几年经营状况和职工待业子弟的数据,让孙卫东去摸清厂里几个关键领导的情况和喜好。
同时,王钦自己则开始起草一份详细的《关于创办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的可行性报告》,从市场分析、业务范围、组织架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数据详实,逻辑清晰,完全不像一个学生的手笔。
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放松与南方的联系。通过陈海洋,他和胡老板保持了电报联系,敲定了开春后第一批从南方发来的电子计算器和尼龙袜的品种和数量。他也给吴建国写了信,让他提前留意杭州那边对东北山货的需求。
他甚至开始物色能跟他长期跑南北运输的人选。赵大军要留在东北主持大局,孙卫东性格稍显毛躁。他看中了维修车间里一个叫郭强的学徒,退伍兵出身,老实可靠,身手不错,而且家在铁路沿线,有点关系。
王钦找他谈了一次话,画了一番蓝图,郭强激动地表示愿意跟着王钦干。
就在王钦为他的“公司化”运作奔波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带来了一个意外……
林晓霞的父亲,那个常年咳嗽的老病号,病情突然加重,咳血不止,被紧急送进了市医院。
诊断结果很不乐观:肺心病晚期,需要立即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手术费加上后续治疗,是一笔天文数字——至少需要一千块。
林家顿时天塌地陷。林晓霞的母亲哭成了泪人,家里砸锅卖铁也凑不出零头。
消息传到王钦这里,他立刻赶到了医院。
病房里充斥着消毒水的味道,林父瘦得脱了形,躺在病床上昏睡,呼吸微弱。林母在一旁默默垂泪,林晓霞眼睛红肿,脸色苍白,强撑着办理各种手续,单薄的肩膀仿佛随时会被压垮。
看到王钦进来,林晓霞愣了一下,眼圈又红了,慌忙低下头,不想让他看到自己的狼狈。
“叔叔怎么样?”王钦低声问。
“医生说……必须尽快手术……”林晓霞的声音沙哑,带着绝望。
“钱的事情,别担心,我来想办法。”王钦毫不犹豫地说。
林晓霞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他,随即用力摇头:“不……不行……太多了……我不能……”
“人命关天,别说这些。”王钦打断她,语气坚决,“钱我先垫上,以后你慢慢还。或者,算我提前预支你以后在公司的工资。”
“公司?”林晓霞茫然。
“对,我正准备搞一个公司,正需要可靠的人。”王钦看着她,“晓霞,你愿意来帮我吗?先从文员做起,比你糊纸盒强。”
这不是施舍,而是给予一份工作和希望,维护了她的尊严。
林晓霞看着王钦,泪水终于忍不住滚落下来。在她最绝望无助的时候,是这个男人一次次地伸出援手,给她工作,鼓励她学习,现在又……
她哽咽着,说不出话,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王钦当即去收费处,缴纳了全部的手术费和住院押金。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
这件事,很快在街坊邻里间传开。人们对王钦的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不仅有本事,更重情义!
王钦的声望,无形中又提高了一大截。这为他后续说服机械厂领导,增添了重要的筹码。
雪中送炭,有时比锦上添花更能收获人心。
王钦深知这一点。
处理完林家的急事,王钦的《可行性报告》也完成了。
他让父亲王建国出面,通过一位老领导的关系,将报告直接递到了机械厂一把手厂长的办公桌上。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王钦等待着与机械厂最高决策者的会面。
他相信,这份报告和他的“事迹”,足以打动对方。
喜欢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