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李淑兰如何担心,她也拗不过自己的儿子。最后苏淮和苏松确定好了日期。
和自己的弟弟约好时间之后,苏淮又找到沈春和。他就更简单了,苏淮只是告诉他个日期和去向,他就回家准备东西去了。
苏淮回到自己的家里,也做着一些准备。收拾两身换洗的衣裳,带着洗漱的东西,又带上几张毛皮。最关键的是他准备了六根两尺长的钢管儿,还有三把长匕首,一把大斧头。
张蕊则为苏淮准备着现金。
苏淮看到妻子拿起一沓钱装进包里,就会叹上一口气,然后咬了咬牙,又拿起一沓钱往包里装,再叹上一口气。
看到妻子这副模样,苏淮很想笑。
“小蕊,心疼钱了?我这是拿小钱搏大钱,你给我多少钱,回头直接加一个零还给你。”
“大淮,我是心疼钱的人吗?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你做什么事儿,我都没有担心过。唯独你这次要出远门儿,我心里……害怕。”
“你个傻丫头,这有什么好怕的。来回也就小半个月的时间。我的身手你还不知道?寻常三五个人,真不够我上手打的。再说了,又不是我一个人,不还有沈春和、苏松嘛。”
“小松你可得照顾好。那是咱三叔三婶儿的命根子。你就算出点差错,也不能让他伤到皮毛。听到没有?!”提到苏松,张蕊立马当回了大嫂,不再是那个心疼男人的妻子。
“得,一提起我的兄弟们,你就把我舍出去了是吧。”
“嗨……大淮,三万块钱够不够?我再给你多装点吧。算了,家里一共就四万多块钱,你就带上四万吧。这一千多块钱你装好,留着你们路上用。”
“要不了这么多。我们这次过去,就是趟趟水。”
“那也不行,穷家富路,带着防备个意外。”
……
————
三个人出远门,没有人送。张蕊怕婆婆担心,找事由把她拦在了家里。苏明虑夫妻二人也没有送,因为他们怕舍不得。沈春和没人送,是因为真没人能送一下他。
他父母上了岁数,已经卧床吃药了。家里的两个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事不会干歪事少干不了,也得有个人管着。就这么着,他媳妇离不开那个家半步。
至于他弟弟,沈春和都懒得提这个人。当年自己是能顶替上班的,他的那个弟弟生怕自己没学上的时候,就得下乡插队,于是磨着父母安排大哥下放当知青。
自己作为家里的老大,为这个家做些牺牲也没啥。可自己回来之后,他这个弟弟生怕他来抢自己的工作,连夜搬离了家,住进了工厂的宿舍。
这个也能理解,谁不想有个稳定的工作。他去住宿舍,往好听里说,那是给自己的嫂子、侄子腾屋子住。
但是这个熊玩意儿,自打搬出去之后,除了逢年过节来家里站站,平常根本就见不到个人影儿。现在父母都卧床吃药了,他更是不愿意沾边儿。
沈春和轻易不愿意提起他这个弟弟,一提起他来,沈春和就想疯。
苏淮知道这些,也是从陈婶子和二巧的嘴里听到的。
————
从海城去羊城,直线距离一千六,绕来绕去两千多。
这年头的路况,苏淮真是一言难尽。城里缝缝补补,城外坑坑洼洼。他的这台东风Eq140,参考速度85,空车绝对能路到110。但就现在这样的路,跑45都是高速。
感受着前世里电动车的速度,苏淮有些怀念那个四通八达的高速时代。虽说过路要钱,但开车体验真没得说。
苏松对于这种情况,早就见怪不怪了。他经常跟着父亲出车,可不到处都是这样的路吗。
不过这孩子的心情看起来很好。也能理解,终于离开了父母的翅膀,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心情自然不一样。他一边开车,一边和苏淮念叨着哪哪和自己见过的不一样。
沈春和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往中间一坐,仰头就睡。
第一天,苏家兄弟倒班开车,紧赶慢赶,也刚刚跑出来三百多公里。到了一个隔壁省的小县城。
拿着粮票、肉票吃饭,凭着介绍信住宿。这一切都由沈春和来操办。
苏淮必须让沈春和快速熟悉这段路,以后几年里,这条商道交给他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
招待所里,一间屋三张床,沈春和上床就睡觉。而苏松却怎么也睡不着。
“大哥,咱俩出去逛逛呗。我跟着我爸拉东西,离家也就百十来里路,最远跑个二百。我这还是第一次到南方城市。”
“好,出去走走。”苏淮对这个弟弟还是比较迁就的。其实他很想说,早点休息,明天就要走山路了。
走出招待所,小弟兄俩往外走出去三四里路,除了路灯和住户家里昏暗的灯泡,一点热闹的氛围都没有。
苏松很是失望,“大哥,人家不都说江南好热闹嘛,这就是热闹?跟咱们海城也没多大区别呀。这边还没有咱们海城大呢。”
“你以为呢。咱们海城好歹在省里排第二,全国有名的工业城市。一般的城市根本就比不了。我的傻兄弟,这一路你就好好看看吧,也算是出门见一回世面。走了,回去睡觉。再多走几步,小心夜里饿得睡不着。”
————
一路向前,过江、过湖、过山,六天之后,一行三人终于看到了羊城的指路牌。
已经累到劲的苏松,全凭着一口气挺着。现在看到路牌,他胸中的气一松,再也握不动方向盘。
“哥,还是你来开吧,我实在开不动了。”
“靠边停车,咱们下车走走,今天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吃顿好的。”苏淮话说完,一开车门,跳了下去。
站在路边,苏淮仔细地回忆着前世。他要去找个叫陈家塘的大镇店。
伸展了一下腿脚,苏淮坐进驾驶室里,凭着记忆,往羊城南开去。一路上他的速度很慢,找着那个曾经来到的地方。
辅以开口问路,苏淮终于在午时之前,到了陈家塘。记忆里的那个池塘,记忆里那个旧屋,屋门外坐着一个老人,他正坐小竹椅上,悠闲地品着茶。
“阿伯,我们是过路的,到你家来讨口水喝。”
“要喝水那边自己倒,我的腿脚不好,就不起身了。后生,从哪边来?”那个老人看到苏淮一行,微笑打着招呼。话语里带着北方口音。
“我们从江南省来。”苏淮一边倒着水,一边回答着老人的问题。
“江南?听你的口音很不像呀。”
“我们家那边讲中原话。”
“中原?你们是海城人?”
“哦?老伯能听出来我们的口音?不对呀,我讲得是普通话呀。”
“后生,快坐,自己拿板凳,坐下来歇歇脚。”老人已经换上了海城的口音。
这就是苏淮想找的人,前世里就靠着这个贵人的指点,自己才少走弯路,没被骗过钱。这个年头,南下进货,有几个没吃过亏上过当的?
喜欢重生:从72年知青开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生:从72年知青开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