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阳光透过薄云,洒下初冬里难得的暖意。十点五十分,封瑶在校东门来回踱步,不时望向男生宿舍的方向。她穿着简单的米白色毛衣和牛仔裤,长发松松挽起,比平日实验室里少了几分严谨,多了几分居家的柔和。
说不紧张是假的。她既期待徐卓远能与家人相处融洽,又担心自家过于热情的氛围会让他不适。她反复回想昨晚和母亲的沟通,确认每一个细节都已考虑到。
十点五十八分,一个熟悉的身影准时出现在视野尽头。
徐卓远依旧是那身万年不变的深色外套和长裤,但封瑶敏锐地注意到,他换了一双看起来更干净的运动鞋,头发也似乎仔细梳理过,露出光洁的额头和清晰好看的眉眼。他手里提着两个看起来颇为精致的纸袋,步伐虽稳,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
封瑶快步迎了上去,笑容自然地绽放:“很准时嘛。”
徐卓远看到她,紧绷的嘴角似乎松动了一毫米,将手中的纸袋递过去,声音比平时低沉些:“给叔叔阿姨的。”他顿了顿,补充道,“按照搜索…常规建议准备的。”
封瑶接过袋子看了一眼,一盒是知名茶庄的上好龙井,另一盒是口碑极佳的有机阿胶糕和野生蜂蜜。礼物挑选得恰到好处,既不显过分客套,又足够用心。她心中一暖,抬头看他,果然在他眼底捕捉到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等待“校验”的紧张。
“太破费了,”封瑶语气轻快,试图打消他的不自在,“我爸爸看到这茶叶肯定要乐开花了,我妈也正好最近在念叨要买点阿胶。谢谢你,卓远,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听到她肯定的反馈,徐卓远几不可闻地松了口气,紧握的指节微微松开。
“我们走吧?家里已经准备好啦。”封瑶自然地转身引路,没有过多关注他的礼物,避免让他觉得被审视。
去往封瑶家的路上,徐卓远大部分时间沉默着,目光掠过街道两旁熙攘的人群和店铺,眼神里带着一种近乎观察者般的专注。封瑶也不多话,只是偶尔指着路边的某个小店,分享一两个童年的趣事,语气轻松自然,像是在为这片他感到陌生的环境做着温和的“注释”。
“看那家书店,我小时候所有的零花钱几乎都贡献给它了。”
“前面拐角那家包子铺,开了二十多年了,味道一直没变,下次带你来尝尝。”
她的声音像温柔的溪流,缓缓冲刷着他心头的忐忑。徐卓远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回应。这些琐碎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信息,是他过往世界里完全缺失的模块,此刻听来,却奇异地并不觉得嘈杂,反而像是一串串解码“正常生活”的密钥。
走到封瑶家所在的单元楼下,徐卓远的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封瑶回头,递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然后率先按响了门铃。
几乎是铃声刚落,门就被从里面打开了。系着围裙的封母亲自迎了出来,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温暖笑容:“瑶瑶回来啦!这位就是卓远同学吧?快请进快请进!”
“阿姨好。”徐卓远按照“预案”,微微躬身,声音清晰但略显干涩地吐出练习过数次的开场白,同时将手中的礼物递上,“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哎呀,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封母嗔怪地看了封瑶一眼,但还是笑着接了过去,目光在徐卓远脸上快速而温和地扫过,看到他略显苍白的脸色和紧抿的嘴唇,心下了然,笑容更加慈祥,“快进来换鞋,就当自己家一样,别客气。”
客厅里,封父也放下报纸站了起来,他身材微胖,面容和善,戴着老花镜,笑呵呵地道:“欢迎欢迎,卓远同学是吧?常听瑶瑶提起你,说你在项目里帮了她很多忙。”
“叔叔好。”徐卓远再次履行“协议”,面对封父,他感受到的压力似乎稍小一些,“是封瑶…领导有方。”
这个略显官方的回答让封父微微一怔,随即爽朗地笑起来:“哈哈哈,好,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封瑶在一旁看着,心里捏了一把汗,见父亲并未在意,反而被逗乐了,才悄悄放松。
进屋后,徐卓远下意识地快速扫视了一下环境。典型的温馨家庭布局,沙发上铺着柔软的垫子,阳台养着绿植,墙上挂着封瑶从小到大的照片墙,空气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一种…他难以准确形容,但让他神经不自觉放松下来的温暖气息。
封母热情地招呼徐卓远在沙发上坐下,又忙着去倒水拿水果。徐卓远身体笔直地坐在沙发边缘,双手规整地放在膝盖上,像一尊精心调试后进入待机状态的精密仪器。
封瑶看出他的拘谨,在他身边坐下,拿起一个橘子自然地剥开,分了一半给他,低声道:“放松点,我爸妈又不会吃人。”
徐卓远接过那半橘子,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微凉湿润的橘皮。
封母端来茶水和切好的水果,看着徐卓远,语气温和地开启话题:“卓远老家是哪里的呀?听口音不太像本地人。”
“阿姨,我籍贯是江南省临州市。”徐卓远回答得一丝不苟。
“临州?好地方啊,鱼米之乡!”封父接过话头,“我有个老同学就是临州的,以前还给我们寄过当地的特色糕点,叫什么来着…”
“桂花定胜糕。”徐卓远轻声接上。
“对!就是桂花定胜糕!”封父一拍大腿,“甜而不腻,软糯可口,卓远你喜欢吃吗?”
徐卓远沉默了一下,似乎在记忆中检索,然后轻轻摇头:“很久没吃过了。”他的父母常年忙于科研,对这类地方小吃并无兴趣,家中也极少购置。
这个话题似乎触及了他某些沉寂的领域,气氛微妙的冷却了一瞬。
封瑶立刻察觉,笑着打圆场:“爸,您说的都是老黄历啦。妈,厨房里是不是还炖着汤?我闻到香味了,要不要去看看?”
封母会意,起身笑道:“对对,你们先坐,我去看看火。老封,你来帮我搭把手。”
父母暂时离开客厅,空间留给了两个年轻人。徐卓远似乎松了口气,脊背不再挺得那么僵直。
封瑶看着他,轻声说:“谢谢你能来。”
徐卓远抬起眼,对上她清澈含笑的眸子,心中那根紧绷的弦,似乎又被拨动了一下,发出细微的颤音。他低下头,看着手中那半颗剥好的橘子,橘络分明,果肉饱满。他掰下一瓣,放入口中。清甜的汁液在舌尖炸开,带着一点点微酸,是极其陌生的、属于“家庭”和“分享”的味道。
他忽然低声开口,像是对封瑶,又像是自言自语:“这里…很好。”
封瑶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他在说什么。她看着他依旧没什么表情的侧脸,心中涌起一阵细密的酸软和欣慰。他能感受到这份“好”,并且愿意表达出来,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午餐时间,餐桌上的气氛在封瑶父母的刻意营造下,始终保持着温和融洽。封母不断给徐卓远夹菜,口中念叨着:“尝尝这个清蒸鱼,瑶瑶说你不吃辣,这个最鲜了。”“这个汤我炖了一上午,很清淡的,多喝点。”
徐卓远开始时有些无措,对于过分热情的关照显得难以招架。但他很快发现,封瑶父母的目光中只有真诚的关切,并无他潜意识里警惕的探究或怜悯。他慢慢放松下来,虽然话依旧很少,但对于封母夹来的菜,都会认真地点头,低声道谢,然后安静地吃完。
封父则避开了可能涉及家庭隐私或需要大量社交互动的话题,转而聊起了学校近期的一些趣闻,甚至偶尔会问一两个听起来“门外汉”但角度新奇的技术问题,比如“你们那个AI,能不能预测一下明天的股票走势?”或者“它要是自己学会了撒谎怎么办?”
这些问题在徐卓远听来自然漏洞百出,但他并没有流露出任何不耐烦或不屑,反而会认真思考片刻,然后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解释背后的技术原理和伦理边界。封父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
封瑶看着眼前这一幕,父亲像个好奇的学生,而徐卓远则是一位严谨却不失耐心的“讲师”,心中暖流涌动。她知道,这是徐卓远在用他唯一熟悉且自信的方式,尝试与她的世界进行连接。
饭后,封瑶帮着母亲收拾厨房,客厅里只剩下封父和徐卓远。
封父泡了一壶徐卓远带来的龙井,茶香袅袅。他给徐卓远倒了一杯,状似随意地问道:“卓远啊,以后有什么打算?是继续深造,还是打算工作?”
这是一个关乎未来的问题。徐卓远端起小巧的茶杯,指尖感受到瓷壁传来的温热,沉默了片刻。若是以前,他可能会给出一个基于逻辑和利益最大化的标准答案。但此刻,他看着杯中澄澈的茶汤,眼前闪过实验室里运行的“灵韵”,闪过封瑶信任的目光,闪过姜教授的期许,甚至闪过那条匿名警告……
他抬起眼,目光第一次在封父面前显得如此清晰和坚定:“我想把‘灵韵’做完。它…不应该只是一个项目。”
封父看着他眼中那份超越年龄的执拗与专注,了然地笑了笑,没有再追问细节,只是举了举茶杯:“好。有想做的事情,就坚持去做。年轻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时,封瑶和母亲从厨房出来。封母解下围裙,笑着对徐卓远说:“卓远,以后常来家里玩。阿姨别的不会,做饭还是可以的。”
徐卓远站起身,再次郑重地道谢:“谢谢叔叔阿姨,今天的午餐很好吃,打扰了。”
离开封瑶家,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午后的阳光将两人的影子拉长。徐卓远依旧沉默,但封瑶能感觉到,笼罩在他周身的那种无形壁垒,似乎消融了些许。
“感觉怎么样?”她轻声问。
徐卓远停下脚步,抬头望向澄澈的天空,深深吸了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吸入肺腑,却带着阳光的味道。他转过头,看向封瑶,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复杂情绪,有完成一项艰巨任务后的疲惫,有闯过陌生领域的些微后怕,但更多的,是一种尝试触碰温暖后,留下的、细微却真实的触动。
“比想象中…要好。”他顿了顿,似乎在搜寻合适的词汇,最终,用一个他极其熟悉,却在此刻赋予新意的词总结道,“…像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协议握手’。”
封瑶先是一愣,随即忍俊不禁。她知道,这已是他能给出的、最高级别的正面评价。对他而言,能够理解并遵循复杂的社交协议,并与她的家庭环境成功建立“连接”,其成就感或许不亚于攻破一个技术难题。
“那,”封瑶笑着,眉眼弯弯,“下次‘协议升级’的时候,我再邀请你?”
徐卓远看着她的笑容,那笑容比阳光更暖,仿佛能直接照进他心底最冰冷的角落。他没有回答,只是微微偏过头,耳根再次泛起那抹熟悉的淡红,但嘴角,却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个微小的弧度。
人间烟火的温度,原来,并不灼人。
---
【系统日志更新:
· 高压力社交事件(封瑶家庭聚餐)执行完毕。主系统(徐卓远)严格遵循预设“社交协议”,完成度评估:优秀。表现为:准时抵达、礼物选择精准、基础礼仪规范、应对长辈询问态度端正。过程中虽出现初始适应性延迟及短暂话题冷场,但在核心系统(封瑶)及环境节点(封父、封母)的协同辅助下,未发生协议崩溃或系统回避行为。
·主系统(徐卓远)状态监测:事件执行期间,心率及皮质醇水平预计曾短暂升高(基于行为观测推断),但后期显着趋于平稳。事件结束后,观测到其整体状态呈现“松弛后疲惫”与“成就感满足”混合特征。首次主动使用正面词汇(“很好”、“成功”)评价社交体验,并出现罕见非指令性面部肌肉运动(疑似微笑),情感反馈机制启动迹象明显。
·核心系统(封瑶)角色评估:在本事件中完美承担“协议引导者”与“环境缓冲器”职能,通过非语言支持、话题引导及家庭环境协调,极大降低了主系统的执行压力与失败风险。其家庭节点(封父、封母)表现出高度的包容性与支持性,有效提供了低风险、高接纳度的社交试验场。
·救赎主线进程微观测:主系统(徐卓远)成功完成首次结构化家庭社交实践。此经历初步验证了“在安全环境下进行渐进式社会连接训练”的有效性。其对“家”的温暖氛围产生初步感知与正面反馈(“这里很好”),并对未来规划(“把‘灵韵’做完”)展现出更强烈的主体责任感与情感连接。本次成功经验预计将有效提升其后续进行社会连接的意愿与信心阈值,标志着其从“技术孤岛”向“社会整合”迈出了关键且坚实的一步。核心系统(封瑶)的治愈系引导策略成效显着。】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