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暗流与暖阳
实验室里,空气仿佛凝结成了实体,只有机器运转的低鸣和键盘敲击的清脆声响在寂静中格外刺耳。
徐卓远坐在电脑前,屏幕幽蓝的光映照着他毫无表情的侧脸,像一尊精密而冰冷的仪器。他的指尖在键盘上疾速飞舞,一行行代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他在构建防御工事,调取“灵韵”项目从立项至今的所有原始数据日志、版本迭代记录以及模拟测试结果,将它们整理成一条条环环相扣、无可辩驳的证据链。同时,另一个屏幕上,一个隐蔽的反追踪程序窗口正飞速滚动着字符,试图穿透那层层伪装的Ip迷雾,锁定黑暗中放冷箭的黑手。
封瑶推门进来时,带来的微风中夹杂着室外秋夜的凉意,稍稍驱散了室内的沉闷。她没有立刻出声打扰,而是轻手轻脚地放下包,走到徐卓远身侧,目光落在那个充满恶意的论坛帖子上。
标题耸动——“惊爆!计算机系‘天才’项目疑云:华丽数据下的造假陷阱?”。内容更是用心险恶,没有直接指控,而是通过断章取义地截取部分复杂数据曲线,与某些公开算法库的常规输出进行似是而非的对比,引导读者自行联想至“数据修饰”甚至“凭空捏造”。行文带着强烈的煽动性,刻意营造出一种“知情人士忍痛揭露黑幕”的氛围,评论区已经积累了不少质疑和看热闹的声音。
“手法很专业,”徐卓远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丝金属摩擦般的冷硬,他没有转头,目光依旧锁定在屏幕上滚动的数据,“选择的质疑点恰好位于我们核心算法的模糊边界,利用了普通读者对高阶算法的不了解。不是圈内人,写不出这种东西。对方很懂,也很阴险。”
封瑶的心沉了沉。她重生前在商海浮沉,经历过不少类似的商业倾轧和网络暴力,对这种混淆视听、引导舆论的手段并不陌生。但发生在校园里,针对一个尚未完全成型、仅仅是崭露头角的学生项目,其背后的动机更显得狭隘而阴险。这不仅仅是竞争,更像是一种精准的扼杀。
“能锁定范围吗?”她问,声音尽量保持平稳,不想给此刻精神高度紧绷的徐卓远再增添压力。
“Ip经过至少三次跳转,最终出口节点在城郊一家网咖。注册信息是假的,一次性邮箱。”徐卓远敲下最后几个指令,反追踪窗口停止了滚动,显示出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对方很谨慎,清理了痕迹。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深度渗透分析,或者……等待他下一次动作,露出更多马脚。”
这意味着短期内无法直接揪出幕后黑手。敌暗我明,形势被动。
“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稳住项目本身,以及……”封瑶看向徐卓远,眼神清澈而坚定,像秋夜里最亮的星辰,“稳住我们自己。不能让这种下作手段影响我们的节奏。”
她走到自己的电脑前,开机,登录校园论坛。“清者自清是最终结果,但在那之前,我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任由谣言发酵,侵蚀项目的公信力。”
徐卓远蹙眉,他习惯于用技术和逻辑解决问题,对于这种需要打口水仗的舆论战场本能地排斥,认为那是低效且浪费精力的行为。“与不明真相的公众进行无意义的口舌之争,效率低下,且容易陷入自证陷阱,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这不是争辩,是陈述事实,是表明态度。”封瑶的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舞,语气不容置疑,带着一种经历过风浪后的沉稳,“我们需要一份简洁、有力、充满自信的公开声明,附上部分可公开的、能体现我们工作严谨性的过程文档截图,比如我们的实验环境配置、部分原始数据样本(脱敏后)、以及迭代日志的时间戳。同时,明确表示我们欢迎任何基于事实的、善意的技术讨论,并对恶意诽谤保留法律追诉的权利。”她深知,在面对污蔑时,沉默往往被解读为心虚,而强硬且有理有据的姿态才能震慑宵小。
她一边说,一边迅速草拟着声明内容,逻辑清晰,措辞不卑不亢,既展示了项目的扎实基础,也暗讽了发帖者的藏头露尾、居心叵测。
徐卓远看着她专注的侧影,屏幕的光在她眼中跳跃,那是一种他无法完全用逻辑解析,但却莫名感到安心的力量。她似乎总能在他局限于技术迷宫时,为他指出一条通往现实战场的路径。他沉默地看着她写完,然后递过来:“你看看,从技术角度有没有表述不准确的地方。”
他接过,快速浏览。声明中没有涉及任何核心算法机密,但对项目流程和技术严谨性的展示无可指责,甚至巧妙地将对方质疑的“模糊边界”解释为算法创新的探索区间。他略微修改了两个专业术语的表述,使其更加精准无歧义。
“可以。”他将电脑递回,简短地评价。这已是他能给出的最高认可。
封瑶毫不犹豫地点击了发布。她知道,这份声明或许无法立刻平息所有质疑,但它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姿态,一种强大的信心宣示,告诉所有关注者:我们行得正,坐得直,无惧任何挑战,也绝不接受污名化。
做完这一切,她才深吸一口气,仿佛将胸中的浊气尽数排出,脸上重新漾起一丝暖阳般的笑意,转向徐卓远:“好了,危机公关第一步完成。现在,报告一个好消息,冲淡一下这里的低气压。”
徐卓远抬眼望她,眼底因为长时间专注而布满的红血丝尚未完全消退。
“姜教授同意见面了。”封瑶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雀跃,像投入静湖的一颗石子,激起涟漪,“下周三,同样时间,他让你带着卡住的核心代码片段和详细逻辑说明过去。”
这一消息,像一道强光,骤然刺破了实验室里压抑的阴霾。徐卓远明显愣了一下,那双总是沉浸在二进制和算法逻辑中的眼睛,罕见地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他深知姜永源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和出了名的古怪脾气,无数博士、教授想求他指点而不可得。封瑶能为他这个本科生争取到第二次见面机会,并且是带着具体问题前去探讨,其难度不亚于攻克一个重大的技术难关。
“……你怎么做到的?”他问,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细微波动,那是一种混合着惊讶、感激和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真诚,还有,”封瑶笑了笑,轻描淡写地略过了过程中的艰难,“一点点对你技术思路的精准转述。姜教授虽然态度冷淡,但他对真正有挑战性的、能触动他思维的问题,是有兴趣的。你的问题,引起了他的兴趣。”
她省略了被姜永源尖锐质询、反复盘问项目细节和徐卓远个人能力的细节,只分享了最终成功的结果。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她负责扫清他不擅长或不愿触及的人际障碍,为他创造专注技术的环境;而他,则专注于攀登技术的巅峰,用成果回报这份付出。
徐卓远沉默了。他看着封瑶,看着她眼中因为成功而闪烁的明亮光彩,看着她面对网络攻击时的沉着冷静与果断反击,看着她此刻分享好消息时毫不居功的淡然。一种极其陌生的情绪在他胸腔里涌动,不是基于逻辑分析的结果,更像是一种……温热的暖流,缓慢而坚定地渗透着他因常年与机器打交道而冰封的内心壁垒。他不太明白这种感受,但它并不让人讨厌。
他低下头,看着手边那杯早已冷掉的、封瑶之前为他泡的咖啡,端起来,一饮而尽。冰冷的苦涩感强烈地刺激着味蕾,却奇异地让他有些混乱和焦躁的思绪清晰、冷静了下来。
“谢谢。”他低声说,这两个字轻得几乎听不见,却重若千钧。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明确地为“人际”领域、为他通常归类为“低效冗余”的事情,向她道谢。这对他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
封瑶的心尖微微一颤,像被柔软的羽毛轻轻拂过。她清晰地捕捉到了那声低语,却装作没听清,自然地转身去给自己倒水,掩饰住嘴角抑制不住上扬的弧度。“那我们接下来分头行动。你专心准备和姜教授见面的材料,务必做到万无一失,把他提到的那些可能方向都深入思考一下。论坛的事情,我来持续关注和应对,有新的动向第一时间同步你。另外……”
她顿了顿,眼神锐利起来,像出鞘的匕首:“韩屿那边,我暂时用‘正在内部核查,感谢关心’的理由搪塞过去了。但他消息灵通得过分,我总觉得有些不安。我们需要留意他,以及……任何可能与我们项目有潜在利益冲突的人。”她脑海中闪过项目展示时几个竞争对手负责人的面孔,但无法确定。
徐卓远点了点头。他对韩屿并无太多观感,只觉得此人过于热情和外露,与他性格迥异。但封瑶的警惕和判断,他选择相信。他的世界原本只有代码和逻辑的绝对正确,现在,因为她的存在,不得不开始纳入更多关于“人”的复杂变量计算,尽管这对他来说依然是个难题。
---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的气氛在紧张与期待中交替,像一根被轻轻拨动的琴弦。
徐卓远几乎不眠不休地投入到与姜教授见面的准备中。他不仅重新梳理了卡住的核心算法问题,将代码和逻辑注释写得极其详尽,还预演了各种可能的技术讨论路径,查阅了大量姜永源相关领域的最新论文,确保自己不会被问住。封瑶则负责处理所有外部联络,优雅而坚定地应对着论坛上在他们声明发布后依旧偶尔冒出的、语气阴阳怪气的新质疑(明显的恶意攻击少了,但水军带节奏的痕迹隐约可见),同时将项目其他环节的管理、与指导老师的沟通等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为徐卓远创造了绝对纯净的攻坚环境。
她敏锐地注意到,徐卓远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依然沉默寡言,大部分时间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但当她适时递上一杯新泡的咖啡或温热的茶水时,他会很自然地接过,甚至偶尔会在她高效处理完一件棘手的行政事务后,简短地说一句“处理得很好”或者“辛苦了”。他不再完全将她隔绝在他的技术世界之外,有时会在取得一个小突破后,主动向她解释几句项目的进展,虽然用的依然是高度技术化的、让外人听来如同天书的语言,但封瑶能感受到,那是一种笨拙却真诚的尝试沟通、分享的姿态。
坚冰的裂隙,正在从内部被一股暖意缓缓拓宽,融化。
周三下午,徐卓远带着整理好的代码、逻辑说明和一颗准备迎接挑战的心,独自前往理论物理研究所那栋略显陈旧的大楼。封瑶留在实验室,看似在处理堆积的邮件,实则心神不宁,指尖在鼠标上无意识地轻敲。她知道这次会面对项目突破至关重要,也担心徐卓远那过于直接、有时显得冷硬的技术交流风格,会与姜教授那出了名的古怪脾气和尖锐言辞产生冲突,导致不欢而散。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天色由明亮的午后逐渐转为柔和的黄昏。预定的十五分钟探讨时间早已过去,却迟迟不见徐卓远回来。封瑶几次拿起手机,想发条信息问问情况,又强迫自己放下,不想在这种关键时刻打扰他。
终于,在夕阳的金辉洒满窗台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徐卓远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种封瑶从未见过的复杂神情——不是纯粹的喜悦,也不是挫败的沮丧,而是一种……沉浸于高强度、高质量思想碰撞后的亢奋与疲惫,眼底深处似乎有被点燃的火光在跳跃,连带着他平时过于苍白的脸颊都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红晕。
“怎么样?”封瑶立刻起身问道,心提到了嗓子眼。
徐卓远看向她,深吸一口气,仿佛需要调动额外的能量来将刚才那场头脑风暴转化为语言。“很……厉害。”他评价道,语气里带着罕见的、对另一个个体智力能力的纯粹认可,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钦佩,“他的思路,完全跳出了计算机领域的常规框架,从物理模型和数学本质的角度切入,指向了几个我未曾设想过的优化方向,甚至……可能触及算法底层逻辑的改进。”他顿了顿,似乎在回味当时的交锋,补充道,“争论很激烈,”他嘴角甚至牵动了一下,像是一个微小的笑影,“但很有建设性。他说话……很不客气,但每句都点在关键上。”
他没有说核心问题是否已经当场解决,但封瑶明白,对于徐卓远这样追求技术极致的人来说,最大的收获或许不是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而是被打开了新的视野,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这远比直接得到一个答案更为珍贵。
“那就好。”封瑶由衷地笑了,悬了几个小时的心终于稳稳落下,一股欣慰暖流涌遍全身。
就在这时,徐卓远那台始终处于警戒状态的电脑,发出了一声急促而特别的提示音,是他为反追踪程序设定的高级别警报。他神色一凛,快步走到电脑前。封瑶也立刻跟了过去,心再次收紧。
反追踪程序的界面弹出了一个红色的警告窗口,旁边显示着一个初步锁定的Ip地址范围——位置清晰地指向校内,而且具体到了一栋研究生宿舍楼。
几乎就在同时,封瑶放在桌上的手机屏幕亮起,震动了一下。她拿起来一看,是韩屿发来的消息:
“封瑶姐,论坛上那个造谣帖好像有新的动静了,有人在带节奏质疑你们公布的实验环境截图。需要我帮忙查查源头吗?我认识一个信工学院的学长,好像挺懂网络安全这块的。”
封瑶看着这条“及时”得过分、显得格外“热心”的消息,又看了看徐卓远屏幕上那个清晰指向校内研究生宿舍的Ip定位范围,眼神骤然冷却,如同结了一层寒冰。
她抬起头,与徐卓远的目光在空中相遇。两人甚至无需任何言语交流,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警惕、分析与深深的寒意。
幕后的黑手,似乎离他们比想象中更近,就隐藏在这看似平静的校园之中。而韩屿,他这次恰到好处的“热心”提议,在此刻看来,不再是单纯的关怀,反而像一层试图掩盖真相的迷雾,显得如此刺眼而可疑。
【系统日志更新:
·危机事件(网络攻击)应对:核心系统(封瑶)主导发布澄清声明,有效遏制谣言扩散,展现危机处理能力。主系统(徐卓远)负责技术证据整理与溯源,初步锁定攻击源大致范围(校内研究生宿舍)。
·关键任务(姜教授会面)完成:主系统(徐卓远)成功进行高水平技术交流,获得关键思路启发,技术焦虑得到缓解,并对核心系统(封瑶)的桥梁作用评价提升(信任度+3%)。
·主系统行为模式微调:开始尝试非技术性沟通(表达感谢、肯定外部事务处理),对核心系统的依赖与认可从隐性向显性过渡。情感模块记录:主系统观察到核心系统应对危机时的坚定姿态,以及分享好消息时的笑容,情绪波动阈值似乎有所降低。
·变量“韩屿”疑点急剧升高:其提供帮助的时机与反追踪初步结果出现高度重合,动机从“不明”转向“高度可疑”。核心系统警惕性提升至最高级别。
·新线索出现:攻击源Ip范围锁定(研究生宿舍),为下一步调查提供方向。
·当前态势:技术线获得关键助力(姜教授),危机线取得初步突破(锁定Ip范围),但幕后黑手与干扰变量(韩屿)关联性增强,局势更显诡谲。主系统与核心系统协同度与默契度显着提升,情感纽带在共渡难关中持续加固。】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