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芜湖南面的城区后,视野一下子变得宽阔。江边的风始终带着湿意,从不远处的江面上吹来,轻轻拍在脸上,像是细密的水雾。这里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江城风貌,而是江南与皖南交织的过渡地带,地形渐渐平缓,村镇被大片的稻田与河网连成一片。
沿着公路往南,车辆渐渐变少,行人稀稀落落,更多是骑着电动车赶集的村民,还有一些在田埂上走动的老人。他们手里提着刚买的蔬菜,步伐稳得像时间从未催他们。
中午的阳光并不刺眼,却带着初夏的味道。道路两侧的杨树一排排往后退,高高的树干把整条公路罩在阴影底下,风吹过时,树叶的光斑一闪一闪,像是在路上撒了一层破碎的银碎片。
走到一个岔路口,我停下来喝了口水。路牌很普通,蓝底白字,却带着典型的南方气息:
——南陵县境内。往南:泾县、旌德方向。
再往更南,就是皖南山水腹地。
我顺着指向泾县方向的路继续走。一路上经过小村子,白墙黑瓦,院子里多是种着青菜、辣椒、茄子的小菜园。路边偶尔能看到晒在竹帘上的春笋、咸菜、豆皮。走得久了,哪怕不饿,也会被那种朴素的烟火气勾起胃里的感觉。
靠近一个叫东桥的小村,我听见河水流动声。河不大,清清亮亮的,两边是芦苇和刚抽绿的柳枝。几位老人搬着小板凳坐在河边钓鱼,见我路过,其中一个戴草帽的老大爷抬起头,说:
“往南走吗?”
“嗯。”
“那再走几个小时,就是泾县地界了。”他笑,“那边山好看,水更好看。”
我点点头,继续往前。
午后太阳斜下来时,地貌开始悄悄变化。山不算高,但开始增多,远远望去,是起伏柔和的一道道青影。河道也变得更加曲折,几乎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一条小溪或短短的河渠。田地被切割得更碎,村庄也更密。
当我靠近泾县北缘时,遇到一个年轻骑手正在送快递。他停在路边整理包裹,我问他往南的路是不是继续平缓。
他擦了擦汗,说:“往南到泾川镇那一带还算平,出了城往南才是真正开始山水。”
他又补了一句:“你一路走下来挺厉害的,泾县的桃花潭可别错过。”
我笑了笑:“走路的人啊,有景和没景的,都是路。”
他听了挠挠头,笑起来:“也是。”
傍晚前,我看到泾县北部的第一处镇子。房屋开始集中,街面干净,店铺开着门,外卖小哥、电动车、赶晚集的村民混杂在一起,生活气息一下子浓了。
然而我没有停太久,只是在路边的小摊买了碗热乎的馄饨。老板是个中年女人,手脚麻利,汤里有姜丝和葱花,很简单,却暖进胃里。
她问我从哪里走来,我说从更北边一路南下。
她感叹:“走路啊?那你一定看了不少地方。”
又说:“往南去吧,我们这边山多,空气好,越往南越漂亮。”
天色渐晚,我继续往南的步伐轻了些。街灯开始亮起,一盏接着一盏,像是把这条日常的小城连接成一条线。再往前,城市的声音渐渐低下去,田野的夜风也慢慢吹过来。
南方的夜,湿润、安静,却带着草木的生意。
我走到泾县城外一片安静的民宿区,找了间干净的小房间过夜。窗外有一条窄河,夜色里水声温柔得像在轻轻呼吸。
我在日记里写下:
今天离开芜湖,不知不觉已经走进皖南腹地。这里的山、水、人,都比北面更柔,更慢,也更安稳。从平地到河网,再到山影渐现,像是一路往南时,天地在悄悄换颜色。明天继续走,再往南,会遇到更多山路,也会遇到更多不曾知道的小镇和村子。脚一步步走着,心也一步步落地。
夜已深,南方的风吹进窗子,带着草木的香气。
往南的旅程,还在继续。
喜欢毕业后打工日记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毕业后打工日记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