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二二年的春天,当江东的柳树抽出第七次新芽时,整个东吴大地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氛围中。这不仅是季节的更替,更是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
在这大半年光阴里,从建业的宫城到乡野的村落,从长江的渡口到沿海的渔村,整个东吴如同一架精密的战争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着。农夫们收获完最后一季稻谷,工匠们日夜赶制着兵甲,船厂的灯火彻夜不眠,成千上万的工匠在长江沿岸的船坞中忙碌着。新造的战舰一艘接一艘地下水,它们那高耸的楼船在江面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仿佛一头头蓄势待发的巨兽。
在这年三月的一个清晨,建业城外宽阔的练兵场上,旌旗猎猎,号角连天。孙权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望着台下绵延不绝的军阵。阳光照在士兵们崭新的铠甲上,反射出令人目眩的光芒。这支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实际战兵约有十余万,加上辅兵民夫,总数确实接近二十万之众。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半年来东吴举国之力精心准备的成果。
“主公,各地粮草已陆续运抵沿江粮仓。”陆逊身着戎装,在一旁低声禀报,“江陵、夏口、柴桑三处大仓,已囤积稻米三十万担,足够大军半年之用。”
孙权微微颔首,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望向西边。在那崇山峻岭之后,是他那位处境艰难的盟友。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成都丞相府内,诸葛亮正对着一份份粮仓报表凝眉深思。烛光摇曳,将他清瘦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墙壁上。蜀地的春天总是来得稍晚些,窗外的海棠才刚刚绽放。
“丞相,这是最后一批可调集的军粮了。”长史杨仪捧着一卷竹简,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忧虑,“即便加上汉中存粮,也只够四万大军三月之需。”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扫过案上摊开的地图。失去荆州后的蜀汉,就像折翼的雄鹰,再也难以翱翔九天。这半年来的休养生息,对元气大伤的蜀汉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国库依旧空虚得能听见回声,仓廪里的存粮还不及鼎盛时期的三成。更令人忧心的是兵员的补充——许多新征的士兵连像样的铠甲都没有,只能穿着简陋的皮甲上阵。
当东吴使者诸葛瑾抵达成都时,诸葛亮亲自出城相迎。兄弟二人相见,本该是欢欣的时刻,却因沉重的国事而显得格外肃穆。
“蜀国目前能动员的最大兵力,不过十万之数。”诸葛亮在丞相府中坦诚相告,“而这十万人中,至少需要三万分守各地,真正能够出征的,不超过八万。”
诸葛瑾默然。他亲眼见证了成都街市上稀疏的人流,见证了蜀中官员简朴的衣着,更见证了诸葛亮案头那堆积如山的军务文书。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政权的艰难。
消息传回建业,孙权在宫中久久不语。夜幕降临,宫灯次第亮起,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他召来陆逊、鲁肃等重臣,在偏殿中商议至深夜。
“蜀国疲敝至此……”孙权抚摸着案上的玉如意,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若无我军助力,此战恐难以为继。”
鲁肃上前一步,烛光映照着他日渐斑白的双鬓:“主公,开弓没有回头箭。联盟既成,若因蜀国乏力而放弃计划,不仅前功尽弃,更会助长北汉气焰啊!”
陆逊也附和道:“鲁子敬所言极是。况且蜀国虽弱,仍有诸葛亮这等奇才。若能助其渡过眼下难关,日后必成北汉心腹之患。”
孙权沉吟良久,终于展现出一位盟主应有的气度与远见。他决定,由东吴先借给西蜀十万担粮草,以解其燃眉之急。这个决定不仅确保了蜀军能够如期发动攻势,更在无形中巩固了吴蜀联盟。
接下来的日子里,双方的使者往来更加频繁。长江之上,吴蜀的传令船只在江面上划出一道道水痕,将两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经过反复磋商,一个详尽的联合进攻方案终于成型。目标直指北汉在荆州的重镇、那个曾经引发无数争端的是非之地——南阳郡。
第一阶段作战计划很快传达到了各方将领手中:
在北路,蜀军大将魏延接到军令后,立即在汉中大营点兵。这位以勇武着称的将领,此刻正站在校场的高台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台下整齐列队的四万将士。这些士兵虽然装备不算精良,但个个眼神坚毅,他们都是经历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老兵。
“儿郎们!”魏延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此战关系大汉国运,我们要让北汉人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蜀中精锐!”
士兵们举起手中的兵器,震天的呐喊声惊起了林中的飞鸟。他们将从汉中出发,向东猛攻北汉控制下的上庸、房陵二城。这条进攻路线经过精心设计,既要牵制襄阳以西的北汉守军,阻止其南下支援南阳核心区域,又要为后续作战打通从西侧威胁南阳的通道。
与此同时,在南路,东吴的水陆大军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长江之上,千帆竞发,无数的战船在江面上排列成壮观的阵型。孙权亲自来到夏口督战,站在楼船最高层的他,望着眼前这支强大的水师,心中豪情万丈。
陆逊作为实际指挥,正在详细部署各路兵马:“水师自夏口、樊口等基地集结,溯汉水而上;步骑则分三路沿陆路并进。首要战略目标是围攻宛城,同时分兵攻取育阳等周边要地。”
为了激励双方全力作战,吴蜀还特别约定了利益分配:若能成功攻占南阳郡,则该郡全部归属东吴。作为补偿和交换,东吴则将目前由其控制的荆州南郡(除襄阳外)以及武陵郡归还给西蜀。这个约定既满足了东吴对南阳粮仓的渴望,又让蜀汉能够收回部分荆州故土,可谓各得其所。
然而,就在大多数人还聚焦于眼前的南阳战役时,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和孙权,都已经开始谋划战役之后的战略布局。他们都清楚地知道,面对疆域辽阔、实力雄厚的北汉,一次南阳战役的胜利远不足以撼动其根本。
在成都的丞相府内,诸葛亮常常独自站在那幅巨大的地图前沉思。地图上,从蜀地到凉州,再到更远的西域,一条红线蜿蜒向北。这是他心中酝酿已久的西进战略。
“丞相,凉州地势险要,北汉在此驻有重兵。”参军张祎在一旁提醒道。
诸葛亮轻轻点头:“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西进。唯有打通与西域的联系,获取那里的战马、物资,我们才能真正与北汉长期抗衡。”
为此,诸葛亮向孙权提出了一个关键请求:第一阶段攻破南阳郡后,所缴获的钱粮物资,需优先供给执行西进凉州任务的蜀军使用。作为交换,蜀国承诺将在西北方向全力牵制北汉的军力。
这个请求传到建业时,孙权正在宫中与群臣议事。他仔细权衡着这个提议的利弊:西进凉州确实路途遥远,耗费巨大,以蜀国目前的国力确实难以支撑。但有一个能在西北搅动风云的蜀国,确实符合东吴的整体利益。
“准。”孙权只说了这一个字,却意味着又一个重大战略的启动。
与此同时,东吴自己的第二阶段战略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相对于蜀国的西进,东吴则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大海。北汉水师占领的夷州,就像一根扎在东吴咽喉的刺,必须尽快拔除。
老成持重的鲁肃被委以重任,负责统筹这次渡海东征。在吴郡的军港内,他与勇将周泰、谋士诸葛瑾一同视察着准备出征的水师。
“夷州地势险要,北汉在此经营多年。”鲁肃望着海面上密密麻麻的战船,语气凝重,“此战关系我东吴海疆安危,务求全胜。”
周泰抱拳道:“末将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战争的阴云迅速向荆州北部和东海之上汇聚。从长江到汉水,从巴山蜀水到东海波涛,整个华夏大地上,一场决定三国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士兵们磨利了刀剑,水手们整修了帆缆,将军们完善着战术,谋士们推演着局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是命运给每个英雄豪杰出的又一道考题。
春风吹过原野,吹过江河,吹过即将成为战场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新一轮的争霸才刚刚开始……
喜欢四国争霸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四国争霸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