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特区,白宫椭圆形办公室。
窗外草坪修剪得一丝不苟,阳光明媚,但办公室内的空气却凝重如铅。
总统老布什召集的核心幕僚会议刚刚听取完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关于日本方面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的、近乎屈辱的让步清单。
财政部长尼古拉斯·布雷迪率先打破短暂的沉默,嘴角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嘲讽:“东京终于意识到,用抛售美债来威胁我们,无异于用火柴点燃自己身上的汽油弹。他们的经济结构,根本承受不住高油价的持续灼烧。”
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点头附和,语气冷静而客观:“这次冒险,充分暴露了日本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内在脆弱性。他们试图用金融杠杆撬动地缘政治格局,却忘了能源才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总统先生的果断决策,不仅维护了我们的经济利益,更扞卫了国家的战略安全。”
一阵轻松的、带着胜利意味的低笑在房间里响起,众人纷纷向老布什投去敬佩的目光。然而,老布什本人却并未显得多么兴奋。他转过身,目光投向窗外遥远的天空,眉头微蹙。
“现在还不是开香槟的时候,先生们。”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东京的这次铤而走险,像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将如此巨额的国债集中在单一海外持有者手中,本身就是一种战略风险。日本这条看门狗的牙齿,已经锋利到可能反噬主人了。我们必须为美债市场,寻找一个更稳定、更…理智的伙伴。”
布雷迪立刻表示赞同,拿出随身的数据简报:“总统先生,您的担忧非常及时。目前日本持有我们近40%的海外债权,这种集中度在和平时期是便利,在危机时刻就是软肋。分散化势在必行。”
“但放眼全球,”国务卿贝克接口道,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欧洲深陷德国统一后的消化阵痛,自顾不暇;海湾国家资本总量有限,且与石油价格绑定过深。真正具备我们所需的人口规模、发展潜力和……对美元资产有着天然渴求的,只有一个国家。”
斯考克罗夫特心领神会,作为老布什最信任的心腹之一,他清晰地把握着总统的战略思路:“华国。一个巨大的、尚未完全开发的市场。将中国纳入我们的经济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分散美债持有风险,更能为美国的飞机、机械、农产品打开一扇通往十亿级人口的黄金大门。
这在地缘政治上,也能重塑亚洲的力量平衡,使其更符合我们的长期利益。我前年(1989年)的两次访问,已经为关系正常化打下了一些基础。”
财政部长布雷迪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谨慎:“这个方向我同意,但阻力肯定不小。国会山那边,对华的诸多制裁法案尚未撤销,人权、知识产权等问题依然是敏感话题……”
斯考克罗夫特显得胸有成竹:“我们可以采取更灵活的策略。直接绕过国会进行高层政治对话难度大,但可以从经济层面切入。华国在1986年就已经正式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但谈判因各种原因一直停滞不前。
我们可以主动推动此事,将华国融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这符合双方的利益。通过GAtt框架,我们可以顺势将部分原属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低端制造业产能转移过去,利用其劳动力成本优势,为美国消费者提供廉价商品,帮助抑制国内通胀。
同时,华国通过出口获得巨额美元顺差后,其外汇储备的最佳投资渠道,自然就是流动性最高、最安全的美国国债。这是一个可以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布雷迪仔细权衡后,点了点头:“从GAtt入手……这个切入点确实更可行,经济逻辑也足够有说服力。既能实现战略分散,又能打开新市场,一举多得。”
就在这时,白宫幕僚长约翰·苏努努轻轻推门而入,快步走到老布什身边,俯身低语了几句,并将一份薄薄的文件夹放在总统面前。
老布什翻开快速浏览,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那是一种看到关键拼图自动归位的满意神情。
他合上文件夹,对在座的众人说道:“先生们,看来时机比我们预想的更加成熟。现在,有一个绝佳的契机送上门来了……”
...
东京,首相官邸。
与此同时,东京方面却陷入了巨大的困惑和不安。日本大藏省(财务省)的官员们敏锐地察觉到,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债拍卖中,尽管日方按照“默契”提交了认购申请,但美方通过非正式渠道“建议”他们“适度降低”购买比例。
这种看似温和的“建议”,在东京决策层听来,却如同晴天霹雳。
“美国人是什么意思?”一场紧急会议上,一位资深官僚焦虑地敲着桌子,“我们已经撤回了所有金融对抗的威胁,在半导体协议和市场开放方面做出了巨大让步,他们难道还不满足?难道非要我们彻底跪下来认错吗?”
另一种更可怕的猜测在弥漫:“还是说……他们掌握了我们不知道的、更致命的把柄?所以连我们‘主动’购买国债、帮助他们稳定市场的‘好意’都要拒绝?这是一种更严厉的惩罚信号?”
这种疑虑和恐慌,如同乌云般笼罩在东京上空。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在己方已经做出实质性屈服后,华盛顿的态度反而变得更加微妙和难以捉摸。
他们很快就知道了答案。
美国东部时间,次日清晨。
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海啸,席卷了全球。
《纽约邮报》用整个头版刊登了骇人听闻的标题:《国家支持的暗杀!日本间谍阴谋刺杀纽约巨星LINK!》,配图是博物馆侧门那片狼藉的现场和林恩被保镖护卫的惊魂瞬间。
《纽约每日新闻》的标题同样惊悚:《从金融战到真实战争:日本跨越文明底线!》
紧接着,美联社(Ap)、合众国际社(UpI)的电讯稿如同雪片般发往全世界。
cNN、bbc等全球主要电视媒体的头条新闻,全部被这条爆炸性丑闻占据。
《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严肃大报也以深度调查的口吻,详细披露了“日本特工”如何策划并执行针对Fireblast-Ex Gel技术的窃取行动,以及在失败后如何丧心病狂地企图制造“意外”刺杀技术持有人林恩。
“工业间谍”、“国家支持的暗杀”、“破坏国际规则”……这些触目惊心的词汇,通过现代传媒的力量,瞬间将日本钉在了耻辱柱上。日本的国际声誉,从之前“金融挑衅者”的标签,一夜之间崩塌为“不择手段的规则破坏者”,甚至与冷战时期的敌对间谍行为相提并论。
美国司法部长亲自召开新闻发布会,面色严峻地将此事定性为“由国家主导的、针对美国国家安全和核心经济命脉的工业间谍活动”,措辞之严厉,堪称冷战结束以来之最。
坏消息接踵而至,美国国务院立即召见日本驻美大使,提出最严厉的外交抗议,并正式宣布:无限期暂停美日之间一系列高级别对话、军事协调机制以及关键领域的经贸磋商。
两国关系,瞬间跌至二战结束以来的冰点。
喜欢纽约1990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纽约1990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