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六月初三,开封。
初夏的晨光洒在开封城头,昨夜的露水在垛口的青苔上还未全干,整座古城便已在温热的风中苏醒。
南薰门外的官道上,车马辚辚,蔬果的新香混着尘土气息,飘进这座欣欣向荣的省府。
护城河边的垂柳绿得正浓,柳絮早已落尽,只剩下细长的枝条在微风里轻摇。
河水比去岁清明了许多,能看见妇女们在石阶上浣衣,槌棒声伴着说笑传得老远。
城门的甬道之外,菜农们担着满筐的时蔬,商贾们赶着车架满载着货物排着队伍等待着军兵的检查相继入城,去赶城中的早市。
城墙上还留着前些年景战火的痕迹。
几处坍塌的垛口用新砖匆匆补过,颜色深浅不一。
箭楼焦黑的梁柱已经换新,但是还散发着新木的香气。
可这一切,到底还事实掩不住开封的繁华。
相国寺前早市人声鼎沸,羊肉汤的香气从巷口老店飘出,跑堂的吆喝声格外洪亮。
银匠铺里叮当作响,绸缎庄前顾客盈门,而最热闹的是便是不久之前新开业的报社。
报社之外,一众少年早已翘首以盼,将社门围得水泄不通。
这些少年的眼睛紧盯着那两扇紧闭的朱漆大门,脸上混杂着期待与焦急,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如同清晨的雀鸟。
等到几名身穿着青色官服的靖南军文吏走出社门之时,这些少年皆是露出了喜悦的神情,欢呼雀跃了起来。
“出来了!出来了!”
随着文吏走出社门,一捆捆墨迹未干、散发着浓郁油墨清香的报纸也被抬了出来。
这些报纸被整齐的垒放在社门前的空地上,很快便堆起了一座白色的小山。
“都排好队!按事先到达的顺序来,不许挤!”
一名管事模样的文吏高声维持着秩序。
“有扰乱秩序者,立刻开革报童身份!”
听到文吏的训斥,一众报童们再不敢拥挤,立刻乖巧的在报社的门口排成队伍。
只不过虽然队伍还算整齐,但是他们一个个踮着脚尖,伸长脖子往前看,毕竟是少年心性有些按耐不住。
一直以来板着脸的文吏看着眼前的场景,到底还是没有办法保持着严苛,有些无奈了笑了一笑,声音也温和了许多。
“都不要着急,一个个来,社里的报纸只要登记在册的人,都不会少。”
随着主事的文吏开口,负责登记的文吏也已经坐在了社门前的桌前,队伍里的少年依次上前登记,将早已准备好的铜钱放在桌面之上,然后换得到了一枚木制的令牌。
负责发放报纸的吏员,则是从少年的手中接过令牌之后,再将捆好的报纸交给了作为报童的少年们。
开封城地阔而广,报社自然也不仅仅只有一家,同样的场景在另外的几处也一并出现。
没有多久,开封城的大街小巷便响起了报童们清脆而嘹亮的叫卖声,这声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荡起全城的涟漪。
“看报看报!燕国公陈望上奏天子,废除三饷,永绝加派!”
“惊天新政!士绅一体纳粮当差!往后皇亲国戚、官宦士绅也得当差交粮!”
“朝廷废除丁银,禁止淋尖踢斛,拟定火耗,不允肆意加派!”
报童们的身影穿梭在清晨的雾气中,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报纸行走在街头巷尾。
茶馆酒肆、坊市街口,凡是人多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灵活的身影。
喝茶的客人,路过的行人被叫卖声吸引,纷纷驻足。
一份报纸不过一枚铜钱,价格并不算高昂。
在明时并未普及义务教育,但是识字率却是并不低。
乡间的百姓不识字的或许较多,但是在城中的居民尤其在外做工的,基本上都能够识得一些简单的字。
因为明朝对于读书人的优待,民间办学之风极盛。
但凡是有些条件的宗族都会在族内开设族学,乡间村中甚至也能听到朗朗书声。
明朝小说盛行,也与当时的识字率有关。
在明朝的中后期,尤其是江南地区,出版业极其繁荣,刻印了大量书籍、戏曲、小说。
若是识字的人不多,那么刻印这些书籍又有什么作用?
开封作为河南的省会,文风虽然不如江南昌盛,但是也没有差上太多,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并不在少数。
报纸一份份的从报童的手中被售卖到了城中百姓的手中。
很快,街头巷尾,茶馆瓦肆之间一张张报纸展开,三五成群的人围靠在一起同看着报纸上的内容。
有不识字的人找到识字的人,陪笑着也想知道报纸上的内容。
大部分买了报纸识字的人也不推辞,毕竟都是街坊四邻,当下便将报纸上一一念出,那些不识字的则围拢在旁,屏息凝神的听着,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和议论。
“老天爷啊,那些官老爷们,竟然也要当差纳粮了!”
“国公爷请朝廷废了三饷,现在又废了丁银,火耗也少了,咱们这日子岂不是会好过很多?”
未几,街头巷尾便已是议论纷纷,这些时日天下稍安,报纸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新闻。
无非是靖南军又剿了哪里的匪寇,哪里又来了新奇玩意,粮价又是几何。
也就是在报纸之上常常更新的那几名大家写的小说,让人惦记着了。
最大的消息也只是靖南军的大军抵达了开封城内,军中军兵得了回乡省亲的假期。
但是想不到,今天居然听到了新政的消息。
而且那新政的内容,光是听报童们高声的叫嚷便是让众人都想知晓,毕竟这些可都是关乎着家中生计的大事。
报纸上的内容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欢喜的自然是那普通的百姓,走街串巷的小民。
而忧愁的自然是那些家境殷实的士绅官宦。
不过却是也没有人敢斥责报纸上新政上的内容,不说市井的普通百姓们对于新政是欢喜的,街头巷尾那些挎着雁翎刀,按着鞓带巡视在街上的锦衣卫可都在盯着他们。
若是简单的几句牢骚,尚且引不来什么麻烦,但若是公然抨击新政引起了骚动,那必然是要被送去锦衣卫的衙门走上一遭了。
如今开封城内,新设了一处锦衣卫的千户所。
那里可不是什么好地方,进去了的人,可不见囫囵出来的。
南薰门前的一处早点摊子,烟火缭绕,大部分座位都已坐满。
摊前食客三教九流,有挑着担子歇脚的货郎,有身着短打准备上工的工人。
但更多的,还是那些身板挺直、身着赤色箭衣的靖南军军兵
这些精壮的汉子们,自然是刚刚得到了省亲假期的靖南军军兵们。
这其中,有四名汉子最为引人瞩目。
在这片赤色人潮中,靠里的一张方桌旁坐着的四名汉子尤为引人注目。
他们虽也身着赤色衣袍,但形制与周围士兵的箭衣截然不同,乃是一身剪裁更为考究、用料更为挺括的赤色窄袖圆领袍。
这身袍服,正是靖南军军官的简易礼服。
四人胸口处,挂着数量繁多的勋章,随着四人的动作不断的微微摇晃着。
“几位兄弟请了。”
早点摊的老板端着热气腾腾的笼屉,恭敬的将三屉包点放在桌上。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被四人胸前那片密集的勋章所吸引。
靖南军中的勋章代表着什么,并不是什么保密的事情,以前报纸之上都写得清清楚楚。
那一枚枚勋章,代表着的是他们取得的战功,经历过的大战,都是从尸山血海之中搏杀出来的。
这四名军汉胸前的勋章繁多,尤其那位袖上绣着金线的黄脸壮汉更是夸张。
“多谢店家了。”
黄脸壮汉笑了一笑,抱拳称谢。
“不敢不敢。”
老板同样抱拳回礼,而后道。
“还需要什么东西,几位兄弟尽管吩咐,我等能有如今的太平日子,都是仰仗了诸位兄弟。”
几人的脸上带笑,回礼道。
“保家卫国,乃我辈军兵之责,无需言谢,店家客气了。”
老板将桌上的空盘拿走,重新回到了柜台之上。
心中不由感叹,这些出身于靖南军中的军汉,比起原先那些到开封府来的军将们可是好的不止是一星半点。
不说军官,就是那些寻常的兵丁,买卖很是公道,说话也很和气,言词不见粗鲁,不像是军中的军汉,倒是像那些读书明理的秀才相公一般。
听说,靖南军中好像开有什么识字班,普通的军兵们也能在里面识字学书。
随着新的一批客人坐在桌位之上,老板也停下了感慨,继续上前招呼。
那黄脸的壮汉看着离去的老板继续忙碌起来,这才将注意力重新放在了早点之上。
“这开封府,虽然说不比京师那般繁华,但是这吃食却是不赖。”
黄脸壮汉自然就是黄虎,另外三人则分别是周长寿、韩福良、吴平三人。
四人都是近卫师的军官,不过这一次南下陈望给近卫师放了省亲的假期,因此他们也随着大部队返回了开封。
近卫师的骑兵们,家眷都安置在南京城内。
但是近卫师的步兵营与其他的营镇家眷基本都是在安置在开封府一带,基本都在河南省内,留在汉中府内的只有少数一些。
黄虎一边大口大口的吃着包子,一边嘟囔着。
但是周长寿和韩福良、吴平三人却是没有去接黄虎的话,三人的注意力都被正在叫卖的报童所吸引了过去。
“看报看报!燕国公陈望上奏……”
“小郎君,这里拿一份报纸!”
周长寿站起了身来,双手抱拳,朗声叫道。
他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利落,一下子压过了周围的喧闹。
那报童闻声,机灵的转过头,看见是一位身着军官礼服的军爷招呼,立刻迈开腿,像只小鹿般敏捷的穿过人群,跑了过来。
他脸上堆着讨喜的笑容,从腋下厚厚一叠报纸中麻利的抽出一份,递向周长寿。
“谢过各位兵哥哥,一份报,一个铜子儿。”
作为报童,他自然是遇到不少买报的靖南军军兵。
靖南军的那些军兵尤为不喜什么军爷之类的称呼,一般来都让百姓们称呼兄弟,他们的年岁小些便称哥哥了。
周长寿面带笑容,但没有立刻去接,而是先从腰间取出一个小巧的皮制钱袋,从里面取出一枚崭新的铜钱,放报童的手心里后,这才接过了报纸,笑着道。
“多谢小郎君了。”
周长寿刚一坐下,韩福良和吴平也早已凑了过来,一起端详起了报纸上的内容。
紧接着,早点摊周围的一众靖南军军汉们也随即起身,争先恐后的叫起了报童。
“小郎君,这边也要一份。”
“这边还请拿上两份。”
报童笑意盈盈,一桌一桌的拿报收钱,喜不自禁。
“国公爷真是好大的气魄。”
周长寿坐在板凳之上,一目十行的看着报纸上的内容,不由咂舌。
“那些地主老财,不得叫翻了天啊,贵为藩王,现在竟然都要当差纳粮……”
如今靖南军军中的晋升,不仅仅需要战功,还需要要求识字,官职越高要求识的字便越多。
作为旗总周长寿自然是能够看懂许多的字。
“国公爷这次推行的新政,可是真了不得啊。”
听到了周长寿的感叹,黄虎不屑的冷哼了一声。
“嗬,就凭他们,还能翻得了这天?”
“真当咱们国公爷不敢杀人?”
周长寿的眼睛微斜,笑道。
“虎爷,你不好奇这新政说的是什么?”
黄虎没有立即回答周长寿的话,而是塞下了手中的包子之后,才慢悠悠的说道。
“报纸什么都可以看,等回家的时候买上一份慢慢的看就行了,现在是吃饭的当口。”
“咱不知道新政什么,但既然是国公爷力推的,那必然是错不了的,肯定是体恤咱们这些当兵的军汉,对天底下的平头百姓们有利的。”
韩福良哈哈笑着,打趣道。
“看吧,难怪咱们虎爷是把总,咱们几个都还只是旗总,虎爷这思想觉悟,这话说的多漂亮。”
黄虎满不在乎,大手一挥,豪爽道。
“快些吃饭,报纸什么时候都能看,等会虎爷带你们去军票所,去见见市面!”
《风起明末》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风起明末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风起明末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