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对着厨房里那一片狼藉——焦黑的锅底、凝固的奇怪晶体、冒着青烟的插座以及散发着诡异气味的“超导悬浮实验品”(一块勉强离地一毫米颤颤巍巍了几秒然后就彻底失效的五花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系统,”他语气沉重,“你确定‘厨艺与超导的量子纠缠’这条路走得通?而不是通往社区消防安全警示教育片现场?”
【叮!宿主成功利用厨具及调味品演示常温超导悬浮现象(持续时长3.7秒,悬浮物重量501克),超额完成最低任务要求。奖励发放:【基于常规元素的局域超导调控技术(基础理论)】;整活点数+800。】 【评价:宿主创造性运用磁化处理与离子渗透法,虽过程充满不可控变量(如油烟干扰),但结果符合标准。整活效果卓着,直播间观众纷纷表示‘学到了(如何避免厨房火灾)’。综合评分:A-。】
一股比之前更加深邃、涉及材料底层电子排布与晶格振动调控的知识涌入林墨脑海,让他对那短暂出现的超导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疑问——这技术似乎指向一种无需极端低温或高压,仅通过特定能量场和材料配比就能在微观局域诱导出超导态的可能?
“合着我这瞎猫碰上死耗子,还真蒙对了点门道?”林墨挠了挠头,看着那块罪孽深重的五花肉,“不过这奖励怎么是基础理论?说好的实用技术呢?”
【叮!基础理论是构建实用技术的基石。请宿主再接再厉,勇于整活,探索更多可能性。】 【新任务发布:【直播利用风筝牵引技术,实现一百架以上消费级无人机的高空自主组网与动态造型演示】。任务要求:组网持续时间不低于30分钟,需完成至少三次指定图案变换(图案由系统随机发布)。任务奖励:【分布式低功耗组网通信协议】、【微型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
林墨:“???”
风筝?牵引?无人机?组网?还一百架以上?
“系统你是不是从儿童频道和军事科技频道乱调台了?这组合也太离谱了吧!”林墨吐槽道,“用风筝线牵无人机?那不得缠成一大团摔下来?还组网?动态造型?你当放风筝是搞基站布设啊!”
然而系统毫无回应,只有任务界面冷冰冰地挂着。
林墨叹了口气,认命地开始研究。他先是上网搜索了一下消费级无人机,看到一百架无人机的价格后感觉心脏骤停,赶紧点开系统商城寻找“整活优惠”。
果然,在“大型整活道具租赁”区,他找到了【无人机蜂群模拟套件(基础版)】,租金“仅需”500整活点数,附带免责声明:本套件无人机已进行特殊改装,外观与市面常见产品类似,但内部逻辑与驱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请宿主专注于整活效果,勿深究技术细节。
“又是这套…”林墨撇撇嘴,支付了点数。很快,一个巨大的、沉重的箱子被无声无息地送到了他的门口,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上百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白色小型无人机。
接着,他又开始研究风筝。任务要求是“风筝牵引技术”,这关键词就很灵性。他跑到城里最大的文体用品市场,在老大爷们好奇的目光中,买了一堆最大号、最结实的传统沙燕风筝和蝌蚪风筝,又买了十几卷号称能承重几百公斤的特制风筝线。
最后,他抱着几乎比他人都高的风筝和一大捆线,气喘吁吁地回到小区,正好遇到了楼下新来的、特别热心肠的“快递小哥”和正在树荫下休息的“环卫大爷”。
“哟,小林老板,这是要改行搞民俗推广了?买这么大风筝?”快递小哥笑着搭话,眼神却飞快地扫过那些风筝的型号和线的规格。
“啊哈哈,是啊,找找童年回忆,当个追风少年!”林墨打着哈哈。
“这线可真结实,”环卫大爷“不经意”地用手摸了摸线轴,“放卫星都够用了吧?小伙子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离高压线远点。”
“一定一定!”林墨连连点头,心里却嘀咕:这小区的工作人员最近怎么都这么关心我?服务态度也太好了吧。
他不知道的是,他刚离开,“快递小哥”就对着衣领低声说:“目标采购了传统大型风筝7只,超高强度聚乙烯复合线超过1500米,疑似为高空牵引作业做准备。” “环卫大爷”则补充:“线材强度经初步判断,远超普通风筝线,接近特定工业用途等级。建议关注其放飞地点和潜在风险。”
“直播间办公室”内,赵青看着林墨的采购清单和无人机箱子的内部扫描图(是的,箱子在送达前已经被无声无息地扫描过了),眉头微蹙。
“风筝牵引无人机群进行高空组网?”一位通信专家表示疑惑,“这从空气动力学和信号传输角度看都极其困难。风筝的晃动和旋转会导致无人机姿态极不稳定,难以维持编队。高空风力也会对低功耗的无人机通信链路造成严重干扰。”
“但他的无人机似乎不太一样,”另一位工程师调出扫描图放大,“看它的旋翼结构和内部,有额外的稳定舵面和一些我们没见过的传感器接口。能源核心也不是常见的锂电池模组,信号接收器更是特制的…这更像是…”
“更像是专门为这种极端动态环境设计的试验品。”赵青接话,“还记得他的任务吗?‘组网通信协议’和‘高能量密度电池’。或许,关键不在于风筝能飞多高,而在于在这种不稳定、低功耗、强干扰环境下,如何还能维持一个稳定高效的通信网络?这本身不就是最大的技术难点吗?”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整活是表象,演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抗干扰组网技术才是核心!
“立刻调整监测重点!”赵青下令,“放飞过程的风力、风筝姿态数据要详细记录!重点关注那些无人机在剧烈晃动下的姿态调整算法和它们之间的信号交互模式!还有,他肯定会‘意外’暴露一些东西。”
舆情组也忙了起来:“准备弹幕:质疑风筝稳定性、担心无人机撞线、讨论风筝线导电性是否会影响信号、惊叹于无人机在强风中的稳定性等等。”
直播预告再次发出:“告别厨房!主播化身追风少年,挑战用风筝线放飞一百架无人机!是空中芭蕾还是集体坠机?敬请期待!”
网友们乐疯了: “从厨房到天空,主播的整活范围是越来越广了!” “风筝带无人机?这是什么脑洞?” “物理老师表示棺材板按不住了!这根本不科学!” “坐等大型翻车现场!建议主播提前买好保险!” “我赌这次无人机能剩下一半就算成功!”
海外势力的监控等级也再次提升,他们实在搞不懂这个主播的路数,一会儿厨房炒菜一会儿又去放风筝,但之前的教训让他们不敢再轻易下结论,只能加大投入力度分析,结果又一次撞上了“办公室”布下的数据迷雾墙。
周末下午,城郊一处空旷的公园草坪上(经“办公室”暗中协调,当日此地“恰好”进行维护,暂不对外开放),林墨开始了他的直播。
他身后是七大只已经组装好的巨型风筝,面前是打开的大箱子,里面密密麻麻的无人机看得人头皮发麻。风力不小,风筝被吹得哗啦啦作响。
“家人们!看到这风了没有?天公作美!”林墨顶着风大声喊道,头发被吹得像个鸟窝,“今天,你们的墨哥,就要在这里,实现童年梦想与未来科技的完美结合!用最传统的风筝,牵引最现代的无人机群,舞动苍穹!”
弹幕一片“中二病晚期”、“主播加油”、“注意安全”的刷屏。
林墨先是“笨手笨脚”地试图同时放飞那么多大风筝,结果自然是手忙脚乱,风筝线缠在一起,好几次差点把自己带倒。在“热心网友”弹幕的“指导”下(其实是办公室预案),他才“终于”想起来应该一个一个放。
好不容易将七只大风筝放到几百米的高空,强大的拉力通过线轴传来,林墨夸张地叫着“哎呀要被带飞了!”,然后才开始操作那箱无人机。
他并没有像常规无人机表演那样用电脑控制台,而是拿出一个看起来像是游戏手柄的简易控制器,上面还有个大大的红色按钮。
“系统说按这个就行,它会自动识别风筝线信号并组网…”林墨心里嘀咕着,然后对着镜头喊道:“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无人机们,起床干活了!”
他猛地按下按钮。
箱子里的一百架无人机瞬间亮起指示灯,发出轻微的嗡鸣,然后如同被惊扰的蜂群般依次腾空而起!
它们并没有乱飞,而是迅速而精准地朝着高空中的七只风筝飞去,然后…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
每一架无人机都飞近一根风筝线,然后从腹部探出一个小小的、带有滚轮的机械卡扣,“咔哒”一声轻响,稳稳地附着在了风筝线上!
“卧槽?!还能这么玩?” “这什么黑科技?” “这卡扣设计有点东西啊!”弹幕瞬间爆炸。
无人机并没有停留在一点,而是开始沿着风筝线上下滑动起来!它们通过卡扣上的滚轮和微型电机,竟然把风筝线当成了“轨道”!
“办公室”内,专家们眼睛一亮:“原来如此!风筝提供高度和相对稳定的牵引基点,无人机利用风筝线作为物理导轨和供电通道?(他们发现无人机似乎能从风筝线获取微弱电力)这巧妙避免了自由飞行时的姿态控制和能量消耗问题!重点在于沿着‘轨道’移动的无人机之间,如何实现动态组网通信!”
接下来,林墨开始在手柄上“胡乱”按动,声称要控制无人机摆造型。
果然,在他的“误操作”下,无人机群开始出现“混乱”。有的该上的时候下,有的该左的时候右,队伍看起来稀稀拉拉,引得弹幕一片哄笑。
“哎呀!按错了按错了!”林墨着急地喊着,“这破手柄不灵敏啊!”
然而,就在这看似混乱的运动中,附着在不同风筝线上的无人机群,却悄然完成了一种基于相对位置和移动速度的动态逻辑分配。系统随机发布的第一个图案要求——一个简单的“↑”箭头——竟然在歪歪扭扭中勉强成型了!
虽然造型有点抽象,但确实是那个意思。
“噗…这箭头长得有点歪瓜裂枣啊!” “成功了?!虽然丑了点…” “这特么也行?瞎猫碰上死耗子吧!”
林墨也适时地露出“惊喜”的表情:“哇塞!居然成功了!看来我游戏没白打!手感来了!”
就在这时,一阵乱流袭来,几只风筝剧烈晃动,连带者线上的无人机也疯狂颠簸起来,刚刚成型的箭头瞬间溃散。
“完了完了!要翻车!”林墨“惊慌”地喊道。
然而,那些无人机却在剧烈的晃动中,展现出了惊人的自适应能力。它们的卡扣牢牢锁住线体,自身的小型旋翼和舵面微调不断修正姿态,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通信信号强度显示(林墨“不小心”按出了一个显示界面在直播画面上),虽然剧烈波动,却始终没有中断,并且以一种复杂的算法快速重新协调彼此的位置。
几秒钟后,乱流过去,无人机群竟然在高速移动中,快速地重新组成了那个“↑”箭头,甚至比之前更整齐了一点!
“办公室”里,通信专家猛地站起来:“这种抗干扰能力!这种动态路由算法!在如此高延迟、高抖动的链路上还能保持组网?这协议太可怕了!”
接下来,系统又随机发布了两个更复杂的图案:一个环形和一个波浪形。
林墨继续他的“误操作”和“手忙脚乱”,无人机群也继续在风筝线的“轨道”上“跌跌撞撞”地奔跑、滑动。图案变换过程依旧充满了各种“意外”和“瑕疵”,比如环形变成了椭圆,波浪形起伏不平…
但在专家眼中,每一次意外暴露的都是无人机在有限“轨道”资源下的任务分配算法、基于预测的移动路径优化、以及最关键的在极端不稳定环境下维持网络连通性和数据同步的底层通信协议!
三十分钟一到,林墨赶紧按下了返回按钮。无人机群有序地沿着风筝线滑回,精准地落回箱子里卡好,指示灯熄灭。
【叮!直播任务完成!奖励发放!】 知识流和图纸再次涌入林墨大脑。
他长出一口气,对着镜头擦了擦“汗”:“太刺激了!差点就全军覆没了!看来追风少年也不好当啊!不过还好,勉强成功了!感谢家人们观看!下次整啥活?说不定去海里钓潜艇!”
直播结束。
林墨忙着收风筝,没注意到远处树林里,几个“游客”正用高倍望远镜和长焦镜头记录着什么,而更远处,几个“公园管理员”模样的人也在默默地注视着那些“游客”。
“办公室”内,则是又一次的技术狂欢。海量的数据被记录分析,那种强干扰、高动态、低功耗环境下的组网协议,其价值无可估量!
赵青看着报告,笑了笑:“风筝牵引…亏他想得出来。下次他要是说用钓鱼线去牵同步卫星,我大概也不会惊讶了。”
而林墨,看着系统仓库里那两份新技术,琢磨着:“分布式低功耗组网…微型高能量密度电池…这玩意要是用在手机上…”
他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喜欢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