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在综艺直播中的惊鸿一瞥,如同一扇极具吸引力的窗,让无数原本对中国知之甚少或抱有偏见的国际友人。
第一次带着强烈的好奇与好感,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投向了那片能孕育出如此人物的、古老而充满生机的文明土壤。
最初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
全球各大搜索引擎上,与“中国”相关的关键词搜索量悄然攀升,但搜索意图发生了微妙转变。
除了“白芷”本人。
更多出现了诸如:
“中国的教育体系是怎样的?”
“什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什么意思?”
“想去中国留学,有哪些推荐?”
在各大社交平台的“芷兰”社群里,讨论的话题也从白芷的穿着、发言,逐渐延伸到:
“有谁读过白署长引用过的那本《孙子兵法》?求推荐译本!”
“中国茶道好像很有意思,和他们的战略思维有关吗?”
“据说白芷署长书法很好,中国书法难学吗?”
这种好奇,不再局限于对强大或神秘的猎奇,而是一种试图从文化根源上理解“何以成就白芷”的探索。
随之而来的是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报名人数激增,许多学员坦言是受到“芷兰精神”的鼓舞。
一位在伦敦学习中文的英国青年在视频博客中说:
“我想读懂白署长引用的那些古典文献,不想只通过翻译来理解她的智慧。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我想离那种思维方式更近一点。”
大学里,选修“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等课程的学生挤满了礼堂。
教授们发现,学生们开始用“天下观”、“和而不同”、“知行合一”等中国理念来讨论当代国际问题。
白芷在蓝厅的每一次应对,都被他们当作案例,分析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与战略定力。
而当他们真正开始接触和体验,许多人便不由自主地被中华文化的魅力所俘获。
在巴黎,一家名为“芷兰雅集”的中国文化沙龙悄然兴起,定期举办中国古典音乐欣赏、书法体验和茶会。
参与者多是因白芷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本地精英。
在东京,一款结合了《山海经》元素、画风精美的手机游戏爆火,制作人坦言灵感来源于试图理解白芷话语中“宏大格局”的尝试。
在纽约的时尚圈,设计师开始尝试将苏绣、水墨画等中国元素与现代剪裁融合,称之为“新中式美学”。
并公开表示从白芷“刚柔并济”的气质中获得了灵感。
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网络。
一个由各国“芷兰”自发组成的“云游中国”小组,通过视频连线,跟随一位中国导游“云游览”长城、故宫、敦煌。
当看到敦煌壁画上飞天飘逸的线条时,一位意大利女孩激动地说: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那种延续千年的、对美和秩序的追求,是怎样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的,包括白芷署长。”
这一切,自然也汇入了白芷的超脑舆情监测系统。
分析报告显示:
【全球范围内,对华文化认同感与好感度呈稳定上升趋势,且驱动因素从“经济机遇”向“文化吸引力”与“价值认同”转变的占比显着提升。】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白芷在审阅这份报告后,罕见地做了额外点评:
“文化的影响力,在于其本身的深度与魅力。我们的工作,是为这份魅力的展现,提供一个真实、友好、可信的窗口。”
她深知,真正的文化吸引力,源于其本身的价值。
当这种由无数个体卓越所展现的价值,与某些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观点相遇时,往往能碰撞出最富戏剧性的思想火花。
年轻的法国博士生安托万·勒克莱尔,就亲身经历了这样一场认知地震。
在里昂大学政治学院的阶梯教室里,他正让一场关于“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研讨会,陷入僵局。
这位典型的欧洲精英,挥舞着手臂,情绪激动地重申着他的论点:
“……综上所述,中国的崛起建立在一种不可持续的威权模式之上,缺乏真正的创新土壤和思想活力!他们或许能复制,但永远无法引领!”
安托万对中国素无好感,他的认知停留在西方主流媒体描绘的刻板印象里:
一个没有个性、只有集体的“庞大工厂”。
他这番尖锐的言论,让在场不少中国留学生皱起了眉头,气氛有些紧张。
就在这时,一位来自上海的交换生林雪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平静地打开了教室的投影仪。
“安托万,我理解你的观点基于你已有的信息。”
她语气平和:
“但我想请你花五分钟,看一段最近的视频,是关于我们一位年轻的外交官的。”
屏幕上开始播放白芷在蓝厅记者会的片段。
她面对一个充满陷阱的挑衅性问题,没有回避,也没有动怒。
而是用流利的法语(安托万的母语),引用了孟德斯鸠和卢梭的经典论述,结合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逻辑缜密、姿态从容地将对方的论点逐一化解。
最后,她清晰地说道:
“真正的力量,源于可持续的创新、对规则的尊重以及对和平的坚定追求。中国正以此为基础,提供新的可能性。”
视频结束,教室里一片寂静。
安托万僵在原地,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那个中国女外交官的形象——
睿智!优雅!自信!
并且对他引以为傲的欧洲思想了如指掌——与他脑海中“刻板、服从”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剧烈冲突。
“她……是谁?”
安托万的声音有些干涩。
“白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兼战略态势总署署长。”
林雪回答:
“她是我们这一代很多中国人的榜样。”
这次经历像一根刺,扎进了安托万的心里。
他固有的认知开始松动。
一种混合着不服、好奇与被挑战的恼怒的心态,驱使他鬼使神差地在搜索框里输入了“bai Zhi”。
他原本想找出白芷言论中的“漏洞”,却一头扎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世界。
他看了白芷所有的公开演讲,发现她不仅能娴熟引用西方哲学,更能信手拈来《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东方智慧。
他顺着线索,去查阅这些中国典籍,试图理解她的思维脉络。
他加入了“芷兰”的海外社群。
惊讶地发现这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并非被“洗脑”。
而是在热烈讨论如何将白芷倡导的“追求极致”、“系统思维”应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从建筑设计到软件开发。
安托万开始意识到,那种他原以为的“服从”,或许是一种对“专业主义”和“集体效能”的极致追求。
半年后,安托万做出了一个让导师和同学都惊讶的决定:
他申请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前往清华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
他要亲眼去看看,那个能培养出白芷的国度。
在北京,他经历了更多的“文化冲击”:
……他看到清华实验室里,学生们为攻克一个算法废寝忘食,那种专注和热情,与他所在实验室并无二致,甚至更富有使命感。
……他与中国的同学讨论时事,发现他们思维活跃,对世界有着独立的判断,并非“应声虫”。
……他利用假期走访了中国西部,看到了扶贫工程如何切实地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那种规模化的高效执行力让他震撼。
一年后。
回到里昂大学的安托万,在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中,增加了一个专门的章节。
探讨“中国治理模式中的‘专业理性’与‘文化韧性’——以白芷现象为个案分析”。
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必须承认,我过去的观点是片面和傲慢的。白芷女士的出现,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偏见。”
“她和她所代表的年轻一代中国人,向我展示了:
创新和活力可以存在于一种重视集体效能和长远规划的模式中。
中国的力量,不仅仅在于经济规模,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种独特的、将个人卓越与集体目标相结合的能力。”
他的论文获得了高分。
更重要的是,他成了学校里小有名气的“中国通”,经常耐心地向那些仍带着偏见的同学解释一个更复杂、更立体的中国。
安托万的故事。
只是千千万万个因白芷而改变对华看法的一个缩影。
她未曾刻意宣传,却用自身的存在,成为了最有力的中国叙事。
无数个“安托万”正在发现,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并非一个单调的标签,而是一个充满活力、深度与未来感的,值得深入了解和尊重的文明。
喜欢综穿:超脑妹妹系大佬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综穿:超脑妹妹系大佬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