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若和弟弟回到房间,烛火摇曳。陶若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眉头微蹙:“弟弟,李夫人此次吃了亏,定不会善罢甘休。她和她兄长必定在谋划新的阴谋,我们得提前做好准备。”弟弟握紧小拳头:“姐姐,我听你的,不管他们想出什么法子,我们都能应对。”陶若轻轻点头,目光坚定,在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轻柔地洒在陶若的床榻上。她悠悠转醒,一夜的思考让她的眼神中多了几分笃定。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柔的敲门声,紧接着,一个丫鬟的声音响起:“大小姐,老爷吩咐,将军凯旋而归,府中要举办一场诗会,邀请了诸多家族内外的文人雅士,大小姐也在受邀之列。这是诗会的请柬。”
陶若心中一动,赶忙起身,打开门接过请柬。展开请柬,精致的纸张上,墨字清晰,她细细读来,心中泛起一丝喜悦。这诗会,于她而言,是个绝佳的机会,若能在诗会上崭露头角,或许就能改变家族对她的看法,提升自己在府中的地位。
弟弟也凑了过来,看着请柬,眼睛一亮:“姐姐,这可是个好机会,你定能在诗会上大放异彩。”陶若微笑着点头:“嗯,这是我们改变现状的契机,我定要好好把握。”
然而,陶若深知,李夫人和她兄长必定不会坐视她在诗会上顺利表现。他们定会使出各种手段来破坏,这诗会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但她无所畏惧,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
陶若深知,要在诗会上脱颖而出并非易事,需精心准备。她决定先从研读诗词典籍入手。简单用过早膳后,她便匆匆前往书房。
书房内,弥漫着淡淡的书卷气息。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层层叠叠,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陶若穿梭在书架间,目光在一本本古籍上扫过。指尖轻轻滑过书脊,最终停留在一本泛黄的诗词集上,《古韵风华诗集》,这是燕朝历代文人佳作的汇编,她轻轻抽出,翻开书页,墨香扑面而来。
她在书房的书桌前坐下,全神贯注地研读起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身上,勾勒出她专注的轮廓。时而,她会轻声诵读,感受诗词中的韵律之美;时而,又会提笔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不知过了多久,弟弟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生怕打扰到姐姐。他手中捧着一叠纸张,上面写满了他刚刚想到的一些诗词灵感。“姐姐,你看这些,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弟弟轻声说道。
陶若抬起头,眼中满是欣慰,接过纸张细细看去。弟弟提供的思路果然独特,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一些常见的意象有了新颖的解读。“弟弟,你真是帮了大忙,这些想法太棒了。”陶若笑着说道。
随后,姐弟俩便围绕着这些灵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时而争论,时而又因一个绝妙的点子而相视大笑。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他们亲密无间的身影,温馨而美好。
讨论完后,陶若觉得还不够,她深知,若想在诗会上有更出色的表现,还需向高人请教。于是,她决定前往青山书院,拜访那位曾帮助过她的夫子。
青山书院,位于城郊,四周青山环绕,静谧清幽。陶若踏入书院,熟悉的书香气息和朗朗的读书声扑面而来。她轻车熟路地来到夫子的书房前,轻轻叩门。
“请进。”夫子温和的声音从屋内传来。
陶若推开门,恭敬地行了一礼:“夫子,冒昧打扰,学生此次前来,是想请教关于诗词创作之事。府中即将举办诗会,学生想在诗会上有所表现。”
夫子微笑着点头,示意陶若坐下:“你能有此上进心,实属难得。但诗词创作,不仅要有扎实的功底,更要有独特的感悟和创新。”
夫子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诗集,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一首诗说道:“你看这首诗,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韵律工整,更在于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你在创作时,也应如此,用心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陶若认真聆听,不时点头,心中豁然开朗。夫子又与她探讨了一些诗词的技巧和流派,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
离开书院时,陶若的心中满是收获。她加快脚步赶回将军府,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诗词创作中。
回到将军府,陶若径直回到自己的住处,继续投入到诗词准备中。她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又停下思索。弟弟则在一旁,默默地为她研磨,偶尔递上一杯热茶。
然而,此时的李夫人,正坐在自己的院子里,脸色阴沉。她的兄长坐在一旁,眉头紧锁。“妹妹,这陶若如今越来越难对付了,此次诗会,绝不能让她如愿以偿。”李夫人兄长说道。
李夫人咬着牙,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哼,我定要让她在诗会上出丑,让她知道,在这将军府,还轮不到她张狂。”
两人低声谋划着,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他们打算在诗会当天,安排人手故意刁难陶若,还准备了一些诋毁她的谣言,打算在诗会中散播,让陶若成为众矢之的。
而另一边的陶若,丝毫不知李夫人和其兄长的阴谋。她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精心雕琢着每一句诗,满心期待着诗会的到来,希望能借此改变自己和弟弟的命运。
她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口中念念有词,不断完善着自己的诗作。弟弟看着姐姐专注的模样,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姐姐能在诗会上顺利展示自己,达成目标。
喜欢重光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光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