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十九年至二十一年,光阴荏苒。自还都成都、颁行新政以来,三载时光如白驹过隙。巴蜀大地在劝农令等休养生息政策的滋养下,逐渐焕发生机。成都平原稻浪翻涌,嘉陵江畔桑麻遍野,昔日战火创伤被辛勤的汗水渐渐抚平。然而在这片看似日益繁荣的景象之下,蜀汉政权的高层深知,眼前的安宁如同惊涛骇浪间的短暂平静。北方的晋帝司马炎,在稳定内部、挫败异己后,加速整合国力,其荆州都督羊祜、陇右都督杜预治军理民,成效卓着,威胁日增;东吴孙皓虽暴虐日甚,然其西陵督陆抗犹在,水师精锐未失,虎视西陲。天下三分,强弱未定,蜀汉虽得喘息之机,然根基未固,国力与强晋相比仍有霄壤之别。是满足于偏安一隅,坐待强邻壮大?还是利用这段宝贵的和平时期,全力养精蓄锐,淬炼内功,为未来的存亡之争乃至北定中原的终极目标积蓄力量?这一抉择,考验着执政者的远见与定力。
章武二十一年春,成都北郊武担山,汉昭烈皇帝庙修缮一新,庄严肃穆。皇帝刘禅率文武百官举行盛大祭告典礼,禀明还都三载之政绩,祈求先帝庇佑国运。典礼既毕,刘禅未立即返宫,而是借此地清幽,召核心重臣——卫将军录尚书事诸葛瞻、大将军姜维、尚书令陈祗、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光禄大夫谯周等,于庙旁偏殿举行一场关乎国运的小范围议政。
刘禅立于殿前,眺望成都城郭,炊烟袅袅,田间农人劳作,远处隐约传来军营操练之声。他感慨道:“先帝创业维艰,武侯呕心沥血,方有基业。朕承续国统,得赖诸卿辅佐,重返旧都,初见太平景象。然观北晋日强,东吴未灭,朕常中夜惊醒,恐负先人之托。今日祭告先帝,更觉责任重大。当此承平之时,我朝是当效文景之治,继续与民休息,还是应未雨绸缪,另有所图?诸卿皆社稷柱石,可畅所欲言。”
大将军姜维首先慨然陈词,声如洪钟:“陛下!晋贼司马氏,篡逆之徒,今虽势大,然其内部,权争不断,奢靡成风,根基未固!我大汉据有益州天险,将士用命,此正乃天赐良机,当锐意进取!岂可效刘璋坐守之愚?臣以为养精蓄锐之要,在于蓄锐!当加大军械打造,严格士卒操练,广积粮秣于边境,密遣细作于敌后。待时机一到,便可北出秦川,克复中原!若一味守成,恐坐失良机,待晋人整合北方,则大势去矣!” 其言充满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代表了军中强烈的进取意愿。
大司农张质立即出列反驳,面露难色:“大将军忠勇可嘉!然府库虽较前充盈,然支撑大军常年备战,耗费何其巨也!打造军械,需铁、炭、工;操练士卒,需粮、帛、赏;积粮边境,转运损耗巨大。去岁略有盈余,然若依大将军之策,恐数年积蓄,顷刻耗尽。届时,若战事未起,而民力已疲,如之奈何?《道德经》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轻扰啊!” 他掌管钱粮,深知民生艰难。
光禄大夫谯周亦附议张质,引经据典:“陛下,姜维欲效武侯,其志可悯。然昔武侯天纵奇才,六出祁山,犹未成功,盖因国力不济。今我朝新复,百废待兴,当务之急,在养精而非急于蓄锐。宜继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广设庠序,使百姓富足,士子归心。民富则国强,此乃长久之计。若急于事功,恐重蹈覆辙。” 其言代表了朝中主张彻底休养生息的保守势力。
双方争执不下,一方主张积极备战,一方主张彻底内修。刘禅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倾听、目光深邃的卫将军诸葛瞻。此时的诸葛瞻,历经磨砺,已愈发沉稳干练,总揽枢机,协调各方。刘禅问道:“卫将军,总揽全局,于此事有何高见?”
诸葛瞻缓步至殿中悬挂的巨幅疆域图前,手指缓缓划过益州山川,又指向北方的中原与东方的江东,声音沉稳而清晰:
“陛下,大将军欲效仿武侯,矢志北伐,此乃臣等夙夜不敢忘之重任!张司农、谯大夫忧心国用,主张固本,亦是老成谋国之言。然瞻以为,‘养精’与‘蓄锐’,实为一体两面,不可偏废。如同人之养生,需静心调息,亦需习武强身。当前要务,在于‘寓将于养,标本兼治’。”
他详细阐述了其为期数年的“养精蓄锐”系统规划:
“故,臣浅见,未来三至五年,我朝当秉持‘固本培元,暗蓄锋芒,静观其变’之十二字方针。其具体举措,可分三纲六目。”
“第一纲:深固根本,以富国强兵。” 此为基础。
“一目,励精图治,充盈府库。继续推行并深化‘劝农令’。大司农府需主导在各郡县兴修水利,推广代田法等精耕细作之术。鼓励垦荒,新垦之地,五年不征。在广汉、梓潼等地设立官营盐铁工坊,但需注重匠人待遇,提升效率,所得利润补充国用。力求三年内,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府库之钱,贯朽粟陈。”
“二目,繁荣商贸,活跃经济。奏请陛下,降低关市之税,鼓励蜀锦、漆器、井盐与南中、乃至江东贸易,换回急需的铜铁、战马等物资。命陈祗、郤正修订《钱律》,整顿币制,便利流通。财阜则兵强。”
“第二纲:砺兵秣马,以备不时之需。”
“三目,精练士卒,提升战力。大将军姜维所言极是,军队不可一日无备。然,练兵之法,需革新。可命各军,分期分批轮训,突出山地、攻城、弩射等特长训练。老弱冗兵,逐步裁汰,安置屯田,保留精锐。同时,命军器监大匠,悉心研究,改良弩机、铠甲,打造精良器械,务求以一当十。”
“四目,稳筑边垒,巩固防线。北线,命张翼、廖化等,依托剑阁、涪城等天险,增筑营垒,完善烽燧系统,实施屯田戍边,使守军部分自给。东线,命霍弋都督,加强与陆抗部的戒备,同时在江州、永安加速建造楼船,训练水师,不求速胜,但求足以自保,控扼上游。”
“第三纲:广布德信,以待天时。” 此着眼长远。
“五目,延揽贤才,收聚人心。扩大太学规模,不仅教授经学,亦设明算、律法、工巧等科,培养实用之才。对益州士人,继续量才录用,如李歆、张毣等,皆可加重任。遣使秘密联络陇西、凉州心向汉室之豪杰,以为他日之援。”
“六目,强化靖安,洞悉敌情。命靖安司张嶷,加大对洛阳、襄阳、建业的情报搜集,不惜重金,渗透晋吴高层,掌握其政局变动、军事部署。知己知彼,方能伺机而动。”
诸葛瞻的策略,既满足了姜维备战的需求,又兼顾了张质、谯周等人休养民力的主张,体系完备,思路清晰。刘禅听罢,沉吟片刻,击节赞道:“善!卫将军深谋远虑,老成持重!便依此议!‘养精蓄锐’,非为苟安,实为豹变!着尚书台据此拟定详细方略,诏告天下,望诸卿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诏令既下,蜀汉政权这部庞大的机器,在“养精蓄锐”的方针下高效运转起来。
内政上,大司农张质督导各郡,水利工程遍地开花,都江堰灌溉范围扩大,新垦良田万顷。官营工坊炉火熊熊,卓氏、程氏等大商户在政策鼓励下,贸易络绎不绝。至章武二十一年底,府库积蓄显着增加,百姓赋税压力减轻,民间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世迹象。太学在谯周、郤正主持下,人才辈出,陈寿、李密等青年才俊开始崭露头角。
军事上,姜维坐镇督导北线诸军,采用精兵政策,淘汰老弱,强化训练,尤其注重弩兵与山地步兵的协同。军器监在李譔等人指导下,成功仿制并改进了元戎弩,射程与威力大增。水师在陈舟指挥下,于三峡地区进行适应性演练。靖安司的触角伸得更远,甚至成功策反了晋国荆州刺史胡烈麾下的一名参军,获得了宝贵情报。
外交上,蜀汉对吴保持表面睦邻,边境贸易有限度进行;对晋则外松内紧,严密防范。
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新的矛盾开始显现:资源分配上,军械制造与民用工坊争夺铁料、木炭;人才使用上,随驾南来的“元从派”与益州本地的“士人派”在升迁上存在潜在竞争;边境摩擦上,姜维为演练新军,小规模出击陇西,虽有小胜,却引发了与晋将杜预部的紧张对峙,耗费了不少额外资源。
面对这些问题,诸葛瞻展现出高超的协调能力。他奏请刘禅设立“军需统筹曹”,平衡军工与民用需求;在用人上强调“唯才是举”,打破地域隔阂;对边境摩擦,则严令姜维“练兵可,挑衅不可”,以防御性演习为主,避免了事态扩大。
章武二十一年秋,一次军事演习后,姜维与诸葛瞻并辔立于定军山武侯墓前。但见山下汉军阵营整齐,旌旗猎猎。姜维抚今追昔,慨然道:“伯约,今我军容鼎盛,甲坚弩利,远胜昔日。每见将士操练,便思及武侯‘鞠躬尽瘁’之志,恨不能即刻提兵北上,克复中原!” 言语中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冲动。
诸葛瞻肃然答道:“大将军壮志,瞻深以为然。然,昔武侯六出,天时、地利、人和,或有欠缺。今我朝‘养精蓄锐’,正为蓄天下之势,待雷霆一击之机。晋室虽强,然其隐忧已现。我辈当如这定军山,沉稳如山,静待天时。一旦时机至,则必以泰山压顶之势,完成先帝、武侯未竟之业!” 其言既肯定了姜维的志向,又强调了战略耐心。
消息传回成都,刘禅于宫中闻之,对侍奉的宦官叹道:“姜维锐意进取,诸葛瞻老成谋国,皆朕之股肱。然朕每览舆图,见中原故土,未尝不潸然泪下。这养精蓄锐之策,实为韬光养晦,以待其时。但愿朕有生之年,能见汉旗再临洛阳之日。” 其言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与复兴之志。
三载养精蓄锐,蜀汉政权如同经过精心打磨的利剑,锋芒内敛,而锐气暗藏。国力增强,军备整肃,人心凝聚。然而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应对未来那场决定国运的终极考验。
喜欢汉阙孤臣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汉阙孤臣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