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城的气候与西雅图的湿润截然不同,干燥的空气里带着一种凛冽的气息,仿佛连呼吸都带着重量。这座坐落于群山之间的城市,以其对篮球近乎虔诚的狂热和严苛的球迷文化而闻名。而犹他爵士队,更是将严谨、纪律和团队至上的理念刻入了球队的基因。
高德抵达盐湖城后,明显感觉到了一种比西雅图更甚的、无形的压力。这里的篮球氛围更加传统,也更加……不苟言笑。
爵士队的训练馆位于能源方案球馆(EnergySolutions Arena)内,设施一流,但氛围肃穆。前来接待和参与评估的,是爵士队功勋卓着、以铁腕治军着称的主教练杰里·斯隆(Jerry Sloan),以及篮球运营副总裁凯文·奥康纳(Kevin o‘connor)。斯隆教练双手插在裤兜里,站在场边,脸上是经年累月形成的严肃线条,眼神如同鹰隼般锐利,仿佛能穿透一切浮华,直抵本质。他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微微颔首,算是打过了招呼。
奥康纳则相对温和一些,与高德握了握手,但眼神同样充满审视。
“我们知道你的脚踝情况,”奥康纳开门见山,“今天的试训会控制强度,但我们需要看到你的基本功和防守态度。”
高德心中一凛,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爵士队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表演,他们要的是扎实的、能够融入他们严密体系的零件。
技术展示环节,爵士队的要求异常细致。定点投篮不再只是投中就行,助理教练会记录他每一次接球前的脚步调整、出手速度以及在各个位置的具体命中率。中距离投篮更是重点,要求他在不同的掩护模拟后接球,快速完成出手,对节奏和稳定性的要求极高。
高德全神贯注,努力将每个动作做到极致。他的中投手感在西雅图的基础上似乎更进一步,或许是适应了试训的节奏,或许是爵士队严谨的氛围激发了他的专注。篮球一次次空心入网的声音,在寂静的场馆里显得格外清脆。
轮到防守滑步练习时,斯隆教练终于动了。他亲自走到场边,用低沉而带着磁性的声音指示助理教练设置更复杂的移动路线。
“低一点!重心再低一点!”斯隆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横向移动要快,但不要交叉步!保持面对防守人!”
高德依言调整,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训练服。他能感觉到小腿和脚踝在发出抗议,但他咬紧牙关,眼神死死盯着模拟的进攻球员,脚下的步伐没有丝毫凌乱。他知道,在斯隆教练面前,任何一丝懈怠都会被无限放大。
半场进攻模拟环节,爵士队设置的战术场景比超音速复杂得多,涉及到大量的无球掩护、卷切和强弱侧转移。高德需要快速阅读防守,在电光火石间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次模拟中,他借助双掩护从底角兜出,接球后面前有补防,他注意到弱侧有大空档,但传球路线被阻挡。他没有强行传球,而是做了一个逼真的投篮假动作,点起补防球员,随即运一步到中距离,稳稳跳投命中。
这个处理,既展示了投篮威胁,也体现了冷静的头脑。
斯隆教练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但他抱着的手臂放了下来,对奥康纳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奥康纳微微点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面试环节在爵士队的会议室进行,气氛比超音速更加严肃。问题围绕着战术理解、防守习惯和职业态度展开。
“高,你如何理解‘防守轮转’?当你的对位球员将球传出后,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什么?”斯隆教练亲自提问,问题非常具体。
高德思考了几秒,组织语言:“我的第一反应是观察持球人的动向和剩余进攻时间,同时用眼角余光关注弱侧球员的位置。如果持球人突破,我需要根据球队防守策略决定是协防还是卡住我的对位人。最重要的是沟通,要喊出来,让队友知道我的位置和意图。”
斯隆不置可否,继续问道:“如果你在比赛中连续几次投篮不中,你会怎么做?”
“我会首先确保我在防守端不犯错误,然后通过空切、拼抢篮板和防守来帮助球队。同时,我会寻找更容易的得分机会,比如快攻或者绝对空位的投篮,来找回手感。不会强行出手。”高德的回答体现了他的团队意识和篮球智商。
整个面试过程,高德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篮球理论的答辩,每一个回答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离开爵士训练馆时,他感觉比打完一场高强度比赛还要疲惫,精神上的消耗巨大。
“斯隆教练……”高德在回酒店的车上,忍不住对马克说。
“我知道,”马克理解地点点头,“他就是那样的风格。但他如果对你没兴趣,根本不会问那么多问题。你在防守端的表现和战术理解,应该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接下来的一站,是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这里的氛围又与盐湖城不同,炽热的阳光,缓慢的河流,以及一种沉淀下来的、属于冠军的从容。
马刺队的训练馆不像超音速或爵士那样给人一种直接的压迫感,反而显得有些……平常。但高德知道,在这份平常之下,蕴藏着NbA最成功的球队文化之一。
接待他的是马刺队的总经理R.c.布福德(R.c. buford),一位看起来更像大学教授而非球队经理的温和中年人。而主教练格雷格·波波维奇(Gregg popovich)则坐在场边的椅子上,手里端着一杯咖啡(也可能是红酒?高德暗自猜测),表情看起来甚至有点……百无聊赖?但高德不敢有丝毫大意,这位教练以他的智慧和出其不意而闻名。
马刺队的试训过程,充满了“波波维奇式”的风格。
身体测量和技术展示环节进行得很快,马刺的球探似乎早已掌握了足够的数据。然后,波波维奇放下杯子,慢悠悠地走到场中央。
“来吧,孩子,”他随意地指了指半场,“我们来玩个游戏。”他叫来了两名马刺队的助理教练和一名在发展联盟效力的球员,组成一队。“你,加入他们。”他对高德说。
这是一场非正式的3对3半场对抗。强度不大,但波波维奇的要求很特别。
“这次进攻,你不允许投篮。”在一次进攻回合开始前,波波维奇对高德说。
高德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这是在考验他的组织和无球能力。他积极跑位,为队友设置掩护,在接到球后,虽然有机会,但他忍住了出手的欲望,将球传给了位置更好的队友。
下一个回合,波波维奇又说:“这次,你必须自己完成进攻。”
高德立刻改变模式,利用掩护接球,坚决地突破到篮下,在对抗后用一个节奏变化上篮得手。
“停!”波波维奇喊了暂停,他走到高德面前,目光深邃,“告诉我,刚才那个回合,你看到什么了?”
高德回忆了一下:“我看到换防后对方内线速度跟不上我,所以选择了突破。”
“还有呢?”波波维奇追问。
高德仔细想了想:“弱侧底角的队友似乎也有机会,但我认为我的把握更大。”
波波维奇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但眼神中似乎闪过一丝赞许。他喜欢动脑子打球的球员。
整个3对3过程,波波维奇就像一位导演,不断给高德下达各种临时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指令,观察着他的反应、决策和执行能力。高德感觉自己像一块海绵,努力吸收着,适应着,虽然有些回合处理得并不完美,但他始终保持着思考和沟通。
面试环节更像是一次轻松的聊天。波波维奇和布福德问了问他在斯坦福的学习情况,对圣安东尼奥的印象,甚至聊了聊中国的文化。气氛融洽,但高德知道,每一个看似随意的问题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深意。
“你知道马努(吉诺比利)和托尼(帕克)刚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吗?”波波维奇忽然问道。
高德点点头:“知道一些,他们经历了适应过程。”
“没错,”波波维奇笑了笑,“我们这里不看你的顺位有多高,只看你能否理解我们的体系,能否为赢球做出贡献。有时候,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离开圣安东尼奥时,高德的心情是复杂的。马刺队的试训没有爵士那么煎熬,却更加耗费心神,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但那种浓厚的篮球智慧和对细节的追求,让他心生向往。
在飞往下一个城市的航班上,高德回顾着这两次试训。爵士的严谨锤炼了他的基本功和防守意志,马刺的智慧考验了他的球商和适应性。他感觉自己像一块璞玉,正在被不同的工匠以各自的方式雕琢着。疲惫,但充实。他知道,每多一次试训,他就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也离认清自己未来的道路更近一步。接下来的休斯顿火箭,等待他的,又将是一场怎样的考验?
喜欢NBA篮坛名人堂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NBA篮坛名人堂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