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友谊宾馆会议中心前,红旗招展。周远仰头望着悬挂在门口的红色横幅——全国高速公路建设经验交流会,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作为沈大高速的总工程师,他今天要在这座汇聚了全国交通系统精英的讲台上,分享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经验。
周总,您的发言安排在上午十点,时长四十分钟。会务人员递来会议手册,部领导特别交代,希望您多讲些技术创新方面的内容。
周远点点头,翻开手册。会议议程上,他的报告题目被特别标注了星号:《沈大高速公路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在他之后发言的,是来自美国加州交通局的专家,题目是《美国州际公路系统建设经验》。
周总!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王志刚拎着公文包快步走来,西装革履的打扮与平日工地上灰头土脸的形象判若两人。我刚去会场试了投影,咱们的ppt播放没问题。
周远拍拍他的肩膀:紧张吗?
有点。王志刚老实承认,手指不自觉地扯了扯领带,台下可都是专家教授,咱们这些工地出身的...
工地怎么了?周远替他整了整领带,沈大高速上的每一项数据,都是我们亲手测出来的;每一个技术参数,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这份底气,书斋里的专家未必有。
会场内已座无虚席。周远在前排就座时,注意到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正在翻阅会议材料,不时在沈大高速的技术图表上做着笔记。他的目光与一位戴金丝眼镜的老者相遇,对方微笑着点头致意——那是同济大学的孙教授,国内土力学泰斗,曾参与川藏公路的设计。
会议开始后,部领导的致辞掷地有声:...沈大高速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接下来,我们要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系统...
周远在笔记本上记下两纵两横几个字,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中国地图上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他清楚地知道,这简单的四个字,意味着数万公里的高标准公路建设即将拉开序幕。
下面,请沈大高速公路总工程师周远同志作报告。
掌声中,周远稳步走上讲台。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数百张专注的面孔,缓缓开口:
各位领导、专家,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沈大高速公路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沈大高速全长375公里,北起沈阳,南至大连,连接辽东半岛两大经济中心...
随着他的讲解,投影幕布上展现出沈大高速的全线航拍图、地质剖面图和各类施工场景。当讲到软基处理技术创新时,周远特意放慢了语速:
辽河平原广泛分布着厚度不等的滨海相软土,传统换填法不仅造价高,工期也难以保证。我们研发的分层碾压结合竖向排水体新工艺,通过科学设置排水板间距和分层碾压参数,使软土固结时间缩短60%...
台下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讨论声。一位来自广东的专家举手提问:周总,你们采用的塑料排水板间距1.2米是基于什么计算?我们在珠江三角洲的试验显示,1.5米间距效果也不错。
周远早有准备,点击遥控器调出一组对比数据:这是不同间距下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辽河软土的渗透系数比珠三角低一个数量级,所以需要更密的排水通道。我们建议各地区根据土工试验结果动态调整...
问答环节持续了二十分钟,周远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予了数据支撑的回应。当美国专家上台演讲时,他注意到不少听众还在翻看他留下的技术资料,心中涌起一丝欣慰——这些从实践中来的经验,正在被同行们认真对待。
下午的分组讨论更加热烈。来自各省的工程师们围着周远,问题一个接一个:沥青配合比如何控制?桥梁支座选型有什么讲究?冬季施工有哪些注意事项?周远耐心解答,不时让王志刚补充具体案例。
周总,你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一个年轻工程师好奇地问。
周远沉思片刻:不是技术,是观念。刚开始,连我们自己的施工队长都质疑,为什么要修一条禁止行人、自行车通行,还要收费的。直到军车试运行那天,看着三十吨的重载车队平稳驶过,老工人们才真正明白什么是高速公路。
讨论结束时,孙教授悄悄将周远拉到一旁:小周啊,部里正在筹划编写《高速公路设计规范》,想请你负责路基路面部分的起草工作。这可是奠基性的工作,有没有兴趣?
周远心头一震。行业规范的制定,意味着从实践者向标准制定者的跨越。他郑重地点了点头:感谢孙老推荐,我一定全力以赴。
当晚,周远和王志刚在宾馆房间里整理会议收获,突然接到部里办公厅的电话:明天上午八点,部长要单独听取沈大高速的总结汇报。
这么突然?王志刚有些紧张,要不要准备新的材料?
周远摇摇头:把今天汇报的精华版准备好就行。部长更关心的是可复制的经验和下一步的建议。
第二天清晨,周远提前半小时到达部机关。走廊里悬挂着巨幅中国地图,上面用红色线条标注着规划中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他的目光不自觉地寻找着沈大高速的位置——那只是东北地区一条短短的线段,在未来的国家交通大动脉中,显得如此渺小。
部长的办公室简朴而庄重。出乎周远意料的是,除了部长本人,房间里还有几位军方和计委的领导。
周远同志,沈大高速提前两个月优质完工,部里非常满意。部长开门见山,今天请你来,是想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你们的经验如何推广到全国;二是高速公路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
周远翻开准备好的笔记本:部长,我认为沈大高速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动态设计理念,根据施工反馈不断优化方案;二是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三是技术创新机制...
当他详细汇报完技术要点后,一位肩扛将星的军官问道:周工程师,沈大高速的桥梁荷载标准是按什么确定的?战时能否承受坦克等重型装备通行?
沈大高速按汽车-超20级设计,桥梁结构承载力留有足够余量。周远胸有成竹,我们做过测算,只要控制车速和间距,60吨以下的装甲车辆可以安全通行。实际上,上个月的军车运输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计委的领导接着问:周总工,如果让你现在规划一条穿越山区的高速公路,比如从北京到石家庄,会遇到哪些新挑战?
周远眼睛一亮:山区高速的核心难题是高填深挖带来的边坡稳定问题,以及桥隧比例高导致的造价飙升。我建议在规划阶段就引入航测和地质遥感技术,优化线形设计...
会谈持续了两个小时。结束时,部长握着周远的手说:部里正在组建高速公路技术专家组,希望你能加入。另外,下个月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初步设计审查会,也请你担任组长。
走出部机关大楼,秋日的阳光洒在周远肩头。他抬头望着湛蓝的天空,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在胸中升腾。沈大高速的通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宏伟篇章,才刚刚翻开第一页。
回到沈阳后,周远立即投入到《高速公路设计规范》的编写工作中。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国内外技术资料,墙上挂满了各种对比表格和技术路线图。每天晚上,他都要工作到深夜,逐字逐句推敲规范的每一条款。
周总,您看看这段表述是否准确。王志刚拿着草稿进来,关于沥青路面压实度的控制标准,是按您提出的双控指标写的。
周远仔细阅读后,用红笔圈出几处:这里要强调不同气候区的区别。东北地区要考虑低温开裂,压实度可以适当降低;而华南地区必须提高标准以防车辙。
正说着,办公室门被推开,马德才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周总,好消息!咱们的软基处理工艺获部里科技进步一等奖了!老工人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那些塑料板子还真管用!
周远笑着请他坐下:马师傅,这奖有你们施工队一份功劳。对了,新接的活儿还顺手吗?
嗨,别提了!马德才一摆手,辽宁交通厅非让我去带新人,天天在教室里讲课,哪有在工地上痛快!
马师傅,您那些经验可是无价之宝。周远认真地说,中国马上要建上万公里高速公路,需要培养成千上万个像您这样的技术能手。
马德才挠挠头,突然压低声音:周总,听说您要去北京当专家了?咱们沈大高速这帮老兄弟,以后还能跟着您干不?
周远望向窗外,工地上那些熟悉的身影正在忙碌。他转过身,坚定地说:当然能。中国的东南西北都要建高速公路,咱们这支队伍,有的是用武之地。
十月底,京津塘高速公路初步设计审查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专家组组长,周远面对的是一条全新的挑战——穿越华北平原盐碱地和湿地的高速公路设计。
...K45至K78段的地基处理方案过于保守。周远指着设计图纸直言不讳,根据我们在沈大高速的实践,这种中低压缩性土完全可以通过强夯结合土工格栅处理,不必全部采用桩基础,能节省造价30%以上。
设计院的工程师们飞快地记录着。会议间隙,一位年轻设计师好奇地问:周总,您怎么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经验。周远递给他一份沈大高速的总结报告,多看看实际施工反馈,设计就会越来越贴近现实。
审查会结束后,周远特意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查阅国外最新的高速公路建设资料。在期刊阅览室,他偶然翻到一本日本土木工程杂志,上面详细报道了东名高速公路的扩建工程。令他惊讶的是,文章中提到的一种新型路基处理技术,与他们正在沈大高速应用的工艺惊人地相似。
看来我们的思路是对的...周远喃喃自语,一种专业上的自信油然而生。中国工程师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发世界级的高速公路技术。
回到沈阳的列车上,周远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和村庄。那些纵横交错的乡间土路,与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想起自己童年时,村里通第一条砂石路时的场景——男女老少都跑到路上又蹦又跳,像过节一样高兴。
总有一天,高速公路会通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周远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然后合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一张四通八达的中国公路网。
列车呼啸向前,如同这个正在加速前进的时代。而周远知道,他和他的团队,正是这个时代的筑路者。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