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沉管安装前最后一次海底扫描时,周远正在视频探望隔离病房中的小周乔。屏幕那头,儿子正用积木搭建一座海底城堡,嘴里还嘟囔着爸爸的桥要小心大鱼。
周工!您必须来看看这个!陈明的声音突然从对讲机里炸响,背景音是此起彼伏的惊呼。
周远匆匆结束通话赶到控制室。三维扫描屏幕上,本该平坦的海床呈现出诡异的几何图案——规则的矩形轮廓,整齐排列的圆形凹坑,甚至还有几段笔直的残迹。
这...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地质组长声音发颤。
画面放大,一处凹坑中隐约可见青花瓷碎片。再远处,激光扫描勾勒出半埋在沉积层中的木质结构,其榫卯特征明显是人工制品。
明代沉船?周远皱眉。
不止。陈明调出声呐全景图,看这个布局——像是有规划的建筑群。我们可能发现了淹没的古港口!
控制室瞬间鸦雀无声。伶仃洋海域在明代曾是海上丝绸之路要冲,但历史记载中从未提及这里有大规模定居点。如果确认是考古遗址,按《文物保护法》,工程必须暂停等待评估。
重新扫描,我要最详细的图像。周远声音低沉,同时通知广东省文物局。
三小时后,当潜水机器人传回更清晰的画面时,连最冷静的专家也坐不住了——那不是简单的沉船,而是一座约两个足球场大的水下建筑群。最令人震惊的是中央区域的方形平台,上面排列着七块明显经过雕琢的石碑,其中一块隐约可见永乐通宝字样。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林涛瞪大眼睛。
文物局的专家们连夜赶到,初步鉴定引爆了更大震撼:这很可能是明代官方设立的海外贸易中转站,石碑或是记载航海事件的海疆纪功碑。国家文物局直接下达紧急通知,要求E5沉管暂停施工。
停工?现在?林涛指着窗外阴沉的天色,台风季窗口期只剩三周!错过就要等明年!
周远盯着屏幕上那些沉睡六百年的石碑。它们所在位置恰好是E5沉管预定路线,任何调整都意味着数亿损失和至少半年的延误。但若强行施工,这些无价之宝可能永远消失。
有没有可能整体搬迁遗迹?他问考古队长。
石碑可以,但建筑基址...老专家摇头,这是研究明代海洋活动的一手证据,原位保存价值无可估量。
深夜的指挥部会议室烟雾缭绕。周远面前摊着两张图——深中通道原设计路线和海底遗迹精确测绘。无论怎么调整,沉管都难以完全避开遗迹区。
改道呢?陈明提议。
东西两侧都是主航道,改道需要重新谈判航运协议。林涛苦笑,那帮船运公司不趁机敲诈才怪。
周远揉着太阳穴,手机震动起来。是苏颖发来的照片——隔离病房里,小周乔用积木搭了个新作品:一边是歪斜的海底古城,另一边是彩虹状的桥,两者通过一条蜿蜒的连接。
乔乔说,桥可以绕着古城走。苏颖附言。
周远盯着照片看了许久,突然抓起对讲机:叫醒地质组和设计组,我要他们半小时内带着所有关于这片海域的断层资料来开会!
---
黎明时分,一个大胆的方案初具雏形。陈明指着新绘制的剖面图:海底古城所在位置其实是个古海湾的岬角,如果我们把E5沉管深度再降15米,从基岩层下方穿过...
像海底隧道一样挖过去?林涛瞪大眼睛,那施工难度...
不挖。周远打断他,利用自然形成的海沟,只在关键点做微量爆破。沉管外部加装仿生扰流罩,最大限度减少对上层遗迹的扰动。
就像乔乔的积木模型。陈明轻声补充。
方案立即引发激烈争论。爆破专家担心基岩硬度不均,环保人士抗议海底震动影响生态,而文物局最关心的是如何确保遗迹绝对安全。
给我48小时做模拟测试。周远一锤定音,如果数据达标,就按这个方案上报;如果不达标...他顿了顿,我亲自向部里申请改道。
散会后,周远独自来到甲板透气。晨雾中的伶仃洋波光粼粼,看不出水下正躺着怎样惊人的秘密。手机再次震动——瑞士公司法律顾问的邮件,关于SY-9000配方被提前注册专利的事。
经调查,专利申报材料中包含的改良方案,与周远工程师团队于上月15日提交的内部报告高度相似...
上月15日?正是他向部里汇报材料更换方案的日子。报告仅限极少数人接触,包括...苏颖。周远握紧栏杆,指节发白。不,不可能。但密码只有他们两人知道...
周工!陈明急匆匆跑来,出事了!环保组织把古城照片发到网上了,现在外媒都在报道中国工程破坏水下文物
果然,bbc一篇标题刺眼的报道已经疯传:《深中通道威胁明代海底遗址》。配图是机器人拍摄的石碑特写,却被刻意调成凄凉的蓝灰色,配文暗示工程方企图隐瞒发现。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也发来质询函。陈明补充,要求我们立即公开全部调查数据。
周远冷笑:先发制人?准备新闻发布会,我们主动公开一切——包括保护方案。
但模拟测试还没完成...
那就边做边公布。周远目光锐利,透明是最好的回应。
---
新闻发布会前两小时,周远接到苏颖电话。她声音异常冷静:日内瓦总部查清了,SY-9000专利泄露是通过我的助理账户操作的。
周远心跳漏了一拍:她承认了?
不,她上周辞职了。但It追踪到她电脑曾远程登录过你的文件系统。苏颖停顿了一下,用的是...我的备用密码。
电话两端同时陷入沉默。那个密码是两人结婚纪念日,只有他们知道。
我没有...苏颖声音开始发抖。
我知道。周远打断她,问题是,谁可能从你这里得到这个日期?
电话那头突然传来玻璃碎裂的声音。天啊...苏颖倒吸一口气,去年乔乔生日派对...那个助理帮我准备过纪念日惊喜...
谜团突然明朗。但没时间深究了,发布会即将开始。
先处理眼前危机。周远说,这事回头再查。
发布会上,周远展示了海底古城的全息投影和悬浮式沉管走廊方案。当记者质疑工程影响时,他放出对比数据:我们的方案将使遗迹区水流扰动降低82%,相当于自然洋流变化的5%以内。
但如果最终测试不达标,您会停工吗?bbc记者尖锐提问。
周远直视镜头:深中通道要建,历史文物也会保。中国工程师既尊重未来,也敬畏过去。
这句话第二天登上《人民日报》头版。更出乎意料的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来支持信,赞赏中方在工程与保护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
关键模拟测试当天,台风预警再次拉响。周远站在摇晃的指挥船上,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三项核心指标中,前两项已经达标,唯独爆破震动传导仍在临界值徘徊。
再来一次。周远下令,调整装药位置,避开断层线。
第五次尝试时,奇迹发生了。新型减震爆破技术将震动控制在遗迹区的安全阈值内,而仿生扰流罩有效引导了水流变化。监测屏幕上的古城影像纹丝不动,连沉积物都未被惊扰。
我们成功了!陈明欢呼。
但周远的目光被另一块屏幕吸引——那里显示着小周乔病房的实时画面。孩子正对着摄像头展示他的新作品:用橡皮泥捏的海底隧道,两端各站着一个小人,一个戴安全帽,一个拿考古刷。
爸爸保护古城!小家伙奶声奶气地说。
周远喉头发紧。在这一刻,工程与历史、父亲与儿子、过去与未来,通过孩童纯真的双眼达成了奇妙的和解。
立即开始E5沉管安装。他轻声说,让六百年前的航海者看看,今天的中国如何对待共同的遗产。
海底,机器人缓缓掠过那些沉默的石碑。其上斑驳的文字或许记载着古人征服海洋的雄心,而今天,新的传奇正在它们上方徐徐展开——不是破坏,而是守护;不是取舍,而是共生。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