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盘江大桥合龙前48小时,凌晨三点十七分,周远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
周工,西岸锚碇监测数据异常!值班工程师的声音紧绷如弦,位移量已达12.3毫米,超出警戒值!
周远瞬间清醒,一边穿衣一边询问细节。电话那头键盘敲击声不断:从昨晚20点开始缓慢增加,初步判断是岩溶区地下水变化引起的...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我马上到!
轻轻吻了吻熟睡中的妻儿,周远轻手轻脚离开宿舍。八月的山区凌晨已有凉意,他裹紧工作服,快步走向西岸监测中心。远处,即将合龙的大桥在施工照明下宛如一条钢铁巨龙,主塔上的红色航空警示灯在雾中若隐若现。
监测中心里气氛凝重。大屏幕上,实时数据曲线呈现缓慢但持续上升的趋势,现在已经跳到13.1毫米。十几个工程师围在周围,有人争论不休,有人沉默地盯着屏幕。
最新情况?周远直奔主题。
陈明调出三维模型:位移集中在西岸锚碇区E3节点,目前速率0.5毫米\/小时。奇怪的是,东岸和主塔数据完全正常。
地下水位监测呢?
上涨了2.4米,与位移正相关。林涛递过一份地质报告,可能是上游连续降雨导致的。
周远仔细检查每一组数据。13毫米——对一座大桥而言微不足道,但对即将进行的精密合龙作业,这个数字足以毁掉所有努力。更可怕的是,如果位移持续增加,可能预示着更深层的地质问题。
合龙仪式还能按时进行吗?施工负责人老赵直截了当。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周远身上。后天,省部级领导和数十家媒体将齐聚北盘江,见证这一世界级工程的合龙时刻。推迟,意味着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强行合龙,则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先查明原因。周远沉声道,通知设计组和地质组,一小时后开会。同时准备两套预案——继续合龙和紧急推迟。
走出监测中心,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周远独自来到锚碇区,蹲下身仔细观察E3节点的细微变化。肉眼几乎看不出任何异常,但精密仪器不会说谎。这13毫米,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滴答作响。
周总,您在这儿。陈明匆匆跑来,有个新发现——昨晚22点到凌晨1点,监测系统记录到三次异常数据包发送,接收方Ip显示在境外。
周远眉头紧锁:有人远程窃取数据?
不止如此。陈明压低声音,发送的正是E3节点的应力数据。更奇怪的是,系统日志显示发送指令来自我的权限账户,但那段时间我明明在睡觉!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疑惑。技术间谍已经渗透到内部系统?还是有内鬼作祟?
上午的紧急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设计院代表坚持位移在安全范围内,可以继续合龙;地质专家则警告岩溶区水文地质复杂,建议暂停施工全面检查;施工方夹在中间,既担心安全又怕担责。
周工,您怎么看?所有人都望向周远。
周远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正在做最后准备工作的合龙段。这座桥承载了太多——国家的期待,团队的汗水,家人的支持,还有那些红军后人的嘱托...
再给我24小时。他最终决定,继续监测,同时准备临时加固方案。明天此时,我会做出最终决定。
会议结束后,周远接到苏颖的电话:乔乔今天会爬了!我发视频到你手机上了。
点开视频,小周乔趴在工地幼儿园的垫子上,努力挪动小胳膊小腿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周远嘴角不自觉上扬,连日来的疲惫似乎减轻了些。
对了,王老师带重走长征路的队伍到了,正在参观展厅。苏颖提醒道,你要不要去见见?
周远这才想起,王建军组织的纪念活动今天抵达工地。虽然时间紧迫,但出于礼貌,他还是赶到了临时展厅。
二十多位身着统一t恤的中老年人正在参观大桥模型,t恤上印着重走长征路字样。王建军见到周远,热情地迎上来:周总,这些都是当年渡江红军的后人,特意赶在合龙前来参观!
一位拄拐杖的白发老人握住周远的手:我父亲是工兵连的老兵,常说北盘江是红军的,要不是成功渡江,后果不堪设想...
参观结束后,周远邀请大家到会议室座谈。原本只打算礼节性露个面,但老人们的谈话渐渐吸引了他的注意。
父亲说渡江前下了三天雨,篾索浸了水特别沉。一位阿姨回忆道,但奇怪的是,浸过水的篾索反而更结实了,不容易被急流冲断。
周远突然坐直了身体:您说浸水后的篾索更结实?
是啊,老人家说是因为纤维膨胀,绞得更紧了。阿姨肯定地说。
这个细节像闪电般击中周远。他立即给材料组打电话:马上测试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不同湿度下的性能变化!重点观察纤维膨胀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挂断电话,他急切地向老人们询问更多关于篾索的细节。随着谈话深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成形——如果仿照红军篾索的原理,人为增加E3节点材料的含水率,是否能利用纤维膨胀效应抵消部分位移?
座谈会变成了技术讨论会。老人们的只言片语,为工程师们提供了全新思路。周远立即组织团队验证这一设想,同时派人彻查监测系统被入侵的事。
傍晚时分,两个重要进展几乎同时传来。
材料组的测试结果令人振奋——特定湿度处理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提高了8%,且体积膨胀恰好能补偿现有位移!
陈明那边的调查却令人不安:监测系统的后门程序非常隐蔽,是通过我们使用的第三方数据分析软件植入的。更可怕的是,它不仅能窃取数据,还能...轻微篡改监测数值。
周远倒吸一口冷气:你是说,位移数据可能被动了手脚?
不排除这种可能。陈明面色凝重,我已经切断了所有外部连接,改用备用系统。但要想彻底查清,需要更多时间。
周远沉思片刻:先集中精力解决位移问题。如果篾索浸水法有效,明天合龙仪式可以按计划进行。
整个团队通宵达旦地工作。E3节点被小心翼翼地注入特制溶液,模拟篾索浸水效果。监测数据的变化令人欣喜——随着材料吸水膨胀,位移量开始缓慢回落。
凌晨四点,当位移量降至7.8毫米并趋于稳定时,指挥部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周远却不敢松懈,继续监督每一道加固工序。
太阳升起时,苏颖抱着刚睡醒的小周乔来到工地。看到丈夫通红的双眼和满脸胡茬,她心疼地递上热腾腾的早餐:吃点东西吧,英雄。
周远接过食物,却先亲了亲儿子的小脸:乔乔,今天爸爸要干件大事,给这座桥,就像拼积木最后一块...
小家伙似懂非懂地咿呀两声,伸手去抓周远的安全帽,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这温馨的一幕被工地摄影师捕捉下来,后来成为大桥建设史上最经典的照片之一。
上午九点,各级领导和媒体陆续抵达。合龙仪式现场彩旗招展,气氛热烈。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十几小时前,这里曾面临怎样的危机。
王建军带领的红军后人团队被安排在前排就座。当主持人宣布合龙作业正式开始,老人们自发唱起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苍劲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不少建设者热泪盈眶。
周远站在指挥台前,看着重达300吨的合龙段在千斤顶的推动下缓缓就位。7.2毫米的位移差被完美补偿,对接精度达到惊人的0.3毫米,远超设计标准。
北盘江大桥合龙成功!随着主持人的宣布,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礼花腾空而起,彩带漫天飞舞。
周远没有加入庆祝的人群。他悄悄退到一旁,给材料组打了个电话:继续监测E3节点,每半小时汇报一次。另外,准备一份详细的篾索浸水法技术报告。
挂断电话,他发现王建军站在身后,眼中闪烁着理解的光芒:周总,我祖父常说——红军的篾索能渡江,靠的不是绳子,是那股永不断裂的精神。
周远深深点头:这座桥,也是靠着这种精神建起来的。
仪式结束后,周远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开闭门会议。技术间谍的阴影仍未散去,合龙成功只是阶段性胜利。
查清了吗?他问陈明。
基本确定了。陈明调出一组日志记录,后门程序是通过我们使用的美国数据分析软件更新的。有趣的是,它只针对E3节点的数据做了微小篡改——放大了实际位移量约30%。
也就是说,实际位移根本没超标?林涛瞪大眼睛。
最初的数据是真实的。陈明解释,但后来地下水稳定后,位移本应自然回落,后门程序却维持了虚假的高值,试图诱使我们做出错误决策。
周远冷笑:好一招心理战。让我们自己怀疑自己的判断,甚至可能推迟合龙。
现在怎么办?林涛问,上报国安部门?
当然要上报。周远目光坚定,但更重要的是,借这个机会全面审查供应链安全,逐步替换关键外国软件。真正的技术自主,不能受制于人。
会议结束后,周远独自来到已合龙的大桥上。夜幕降临,施工灯光将钢铁结构映照得如同白昼。远处,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焊接作业,焊花如星辰般闪烁。
手机震动起来,是苏颖发来的消息:乔乔今天一直指着大桥喊爸爸桥,看来以后要子承父业了。
周远微笑着回复:等他长大了,我带他重走红军路,再来看这座桥。
站在300米高的主塔上,俯瞰蜿蜒的北盘江,周远想起母亲留下的剪报集,想起红军渡江的篾索,想起那些为这座桥付出心血的人们。技术会更新,材料会老化,但有些东西永不褪色——那就是一代代人传承的精神,如同穿越时空的篾索,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
工程日志上,他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建的不仅是桥,更是精神的传承。每一根钢索,每一方混凝土,都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今天的合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中国桥梁人的长征,永远在路上。
远处,一轮明月升起,将银辉洒向初具规模的北盘江大桥。这座融合了历史智慧与现代科技的钢铁虹桥,即将迎来它的通车时刻,向世界诉说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中国故事。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