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走廊似乎永远都那么长。周远几乎是跑着穿过这条苍白的长廊,苏颖紧跟在后。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某种说不清的压抑感,让他想起矮寨大桥上那生死一线的时刻。
307病房门前,周远的父亲和妹妹正低声交谈。看到他,妹妹的眼圈立刻红了:哥...妈刚才又醒了一次,问你是不是在忙大桥的事...
周远轻轻推开病房门。床上那个瘦小的身影让他心头一颤——母亲比他上次见面时又瘦了许多,脸色几乎与床单一样苍白,只有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证明生命仍在延续。
妈...周远跪在床前,握住母亲的手。那只曾经为他缝补衣裳、整理书包的手,现在轻得仿佛只剩骨头。
母亲缓缓睁开眼,目光由涣散逐渐聚焦:远儿...你来了...她的声音微弱得像一缕烟,大桥...怎么样了?
很顺利,马上就合龙了。周远强忍泪水,妈,您别操心这个,好好养病...
母亲微微摇头,示意父亲从床头柜拿出那本剪报集:看...妈妈给你攒的...
周远翻开厚重的剪报本。里面不仅有新闻剪报,还有母亲工整手写的备注:远儿参与设计的第一个桥远儿升任副总工了虎门大桥通车,我儿在电视上...直到最新的一页,贴着矮寨大桥的报道,旁边写着:我儿在建中国最了不起的桥。
妈...周远的眼泪终于决堤,滴在剪报上。他这才明白,母亲一直在用这种方式参与他的事业,见证他的成长。
远儿不哭...母亲费力地抬手,抹去他的泪水,妈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你建的桥...
父亲在一旁轻声解释:你妈年轻时差点就学桥梁设计了,后来...时代原因没学成。你考上土木系那天,她高兴得整晚没睡。
周远震惊地看着母亲。这么多年,他竟不知道母亲也曾有过桥梁梦。
桥...多好啊...母亲的目光越过周远,仿佛看着远方,连着两岸...通着人心...
监护仪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医生和护士冲进来,周远和家人被请到门外。透过玻璃窗,他看到医护人员围着病床忙碌,各种仪器闪烁不停。
苏颖悄悄握住他的手。她的手温暖而坚定,让周远在绝望中感到一丝依靠。
半小时后,医生走出来,摘下口罩:病人暂时稳定了,但...时间不多了。有什么话,抓紧说吧。
周远再次回到病床前。母亲似乎正在等他,眼神比刚才清明了许多——周远知道,这可能是回光返照。
远儿,妈有件事一直没告诉你...母亲的声音突然清晰起来,当年你选择去非洲项目,和苏颖那姑娘分开...妈其实很心疼。那么好的姑娘...
周远没想到母亲会在这时提起苏颖:妈,她...她现在就在外面。
母亲眼睛一亮:叫她进来...
苏颖走进病房,有些局促地站在周远身边。母亲看着她,露出欣慰的笑容:苏姑娘...谢谢你...还愿意陪着我儿子...
阿姨...苏颖的眼圈也红了,您别这么说...
远儿啊...母亲又转向周远,桥要建...人也要顾...答应妈...
周远紧握母亲的手:我答应您,妈。我会...我会把两者都顾好。
母亲满意地闭上眼睛,呼吸渐渐平稳,像是睡着了。周远守在床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母亲胸口的起伏,生怕错过最后一个瞬间。
窗外,夜色渐深,城市的灯光一盏盏亮起。苏颖悄悄出去买了些食物,强迫周远和父亲、妹妹多少吃一点。凌晨三点,母亲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了,面容安详,嘴角甚至带着一丝微笑。
葬礼定在三天后。周远坐在老家的书房里,整理母亲的遗物。除了那本剪报集,母亲还留下了一箱子的桥梁书籍和资料——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老版本书,有些甚至是手抄本。他这才知道,母亲对桥梁的热爱和了解,远比他想象的深厚。
手机震动起来,是林涛的电话。
老周...林涛的声音异常严肃,出事了。日本那个中村在国际桥梁期刊上发了篇论文,质疑矮寨大桥的溶洞处理方案,说长期安全性存疑。
周远揉了揉太阳穴:什么时候的事?
今天刚出来的。更麻烦的是,有国际媒体跟进报道,标题耸人听闻——《中国最长大峡谷大桥存在安全隐患?》。部里很重视,要求我们立即准备技术回应。
周远看着桌上母亲的剪报集,深吸一口气:把论文发我邮箱,我来处理。
你那边...还好吗?林涛小心翼翼地问。
我妈走了。周远平静地说,但工作不能停。矮寨大桥不仅是工程,也是国家的声誉。
挂断电话,周远打开笔记本,开始查阅中村的论文。苏颖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轻轻放在桌上。
需要帮忙吗?她看着屏幕上复杂的工程图表。
周远摇摇头,又点点头:陪我坐一会儿就好。
接下来的两天,周远一边处理丧事,一边准备技术回应。他发现中村的质疑并非全无道理,但明显夸大了风险。要驳倒对方,不仅需要理论分析,还要有充分的实验数据支持。
葬礼那天,天空飘着细雨。周远站在墓碑前,看着母亲的照片——那是她五十岁生日时拍的,笑容温暖而明亮。父亲将一本崭新的桥梁期刊放在墓前:老伴,这是远儿最新发表的论文,你带着路上看...
周远再也控制不住,跪在湿漉漉的地上失声痛哭。苏颖撑伞站在他身后,没有劝阻,只是静静地陪伴。
回工地的路上,周远一直沉默。火车穿过一片片田野,偶尔经过桥梁时,他会不自觉地评估结构形式和技术特点。工程师的本能,已经深入骨髓。
你妈妈很了不起。苏颖突然说,那个年代,女性学工科不容易。
周远点点头,从包里拿出母亲的剪报集:你看,她连我在校报上发表的小文章都收集了。
苏颖翻看着,突然停在一页:这是...
那是周远大学时参与设计竞赛的报道,旁边有张小小的照片——年轻的周远和队友们站在模型前,角落里有个模糊的身影,正是苏颖。母亲在旁边备注:远儿和同学们,还有那个他喜欢的苏姑娘。
周远和苏颖相视一眼,都有些动容。二十年前的青涩时光,竟被母亲如此珍重地保存下来。
你妈妈...一直知道我们的事?苏颖轻声问。
周远望向窗外飞逝的景色,我每次回家,她都会问那个苏姑娘怎么样了...我总说工作忙,没联系...
苏颖沉默了一会儿:周远,我们浪费了太多时间。
周远转过头,看到苏颖眼中闪烁的泪光。他想说些什么,却觉得任何语言都太苍白。最终,他只是握住了她的手,两人十指相扣,像年轻时那样。
回到矮寨工地已是深夜。林涛和陈明还在办公室等他,桌上堆满了资料和模型。
老周...林涛站起身,欲言又止。
周远摆摆手:论文我看完了。中村抓住了两个关键点:一是溶洞区地下水的长期侵蚀效应,二是复合基础与岩体的协同工作性能。
我们做了加速老化试验,数据很充分。陈明立即调出电脑里的图表,但国际期刊审稿至少需要两个月...
那就直接发在官网上,公开所有数据。周远果断决定,同时准备新闻发布会,邀请国际媒体实地参观。
接下来的两周,周远团队进入了高强度工作状态。技术回应文稿、实验数据整理、媒体材料准备...每个人都忙得脚不沾地。但奇怪的是,周远发现自己并不感到疲惫——母亲临终的嘱托仿佛给了他新的力量。
你知道吗,一天深夜加班时,他对苏颖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妈妈说的桥连着人心是什么意思。技术参数固然重要,但人们信任一座桥,不仅仅因为计算书上的数字。
苏颖若有所思:就像人们信任医生,不仅因为文凭,还因为那份救死扶伤的初心?
正是如此。周远点头,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证明技术可靠,还要让公众理解这座桥背后的用心。
新闻发布会当天,矮寨大桥工地迎来了二十多家国内外媒体。周远亲自带领参观,详细解释溶洞处理方案的每一个技术细节,甚至公开了部分实时监测数据。
各位可以看到,经过半年多的实际荷载作用,复合基础的位移量仅为设计允许值的30%。周远指着大屏幕上的数据图表,这充分证明了方案的可靠性。
一位欧洲记者提问:周先生,您如何回应日本专家关于长期安全性的质疑?
周远从容不迫:科学讨论欢迎有理有据的质疑。但我们有充分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支持。事实上,他调出一组新图表,我们刚刚完成了为期1000天的加速老化试验,结果显示材料性能衰减率远低于预期。
发布会后,国际桥梁协会的官方账号发文称赞中国同行的开放透明态度。更令人意外的是,佐藤健二也发来邮件,表示中村的论文存在过度推断,他已要求修正。
当晚,团队简单庆祝了这一小小的胜利。林涛举杯道:为了矮寨大桥,也为了周妈妈——她老人家在天之灵一定为我们骄傲!
周远鼻子一酸,但微笑着举杯回应。苏颖悄悄握住他的手,无声地传递着支持。
夜深人散,周远独自来到工地边缘,望着夜色中逐渐成形的大桥。主缆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像两条巨龙横跨峡谷。这座倾注了无数人心血的工程,即将迎来最后的合龙。
妈妈,您看到了吗?周远轻声自语,您儿子的桥...就要建成了...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苏颖,手里拿着那本母亲的剪报集。
我想你应该需要这个。她将剪报集递给周远,最后一页还空着呢,等着记录矮寨大桥的通车。
周远接过剪报集,突然将苏颖拥入怀中。两人静静相拥,身后是即将合龙的大桥,头顶是满天繁星。
等矮寨大桥通车后...周远在苏颖耳边轻声说,我们去瑞士吧,就我们两个人。
苏颖在他怀里点点头,没有出声,但周远能感觉到她的泪水浸湿了自己的肩膀。
远处,工地的探照灯将大桥照得如同白昼。明天,将是合龙的日子,也是周远和团队多年奋斗的成果即将展现的时刻。而母亲的剪报集,将记录下这一切——不仅是一座桥的诞生,也是一代中国工程师的梦想成真。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