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陈台沟铁矿。
零下二十度的寒风中,马继伟蹲在3号井口的雪堆旁,摆弄着他那台形似老式收音机的古怪设备。耳机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声,每一声都让他的眉头皱得更紧。这个四十出头的前矿工,左腿装着义肢,脸上布满冻疮,却有着鹰一般锐利的眼睛。
马哥!仪器又响了!一个年轻矿工跑来报告。
马继伟一瘸一拐地跟着年轻人来到井口西侧。雪地上,他那台自制的矿工生命探测器正发出急促的警报声。设备看起来像个废品站拼凑的怪物——摩托车电池供电,电视天线做信号接收器,核心部件甚至是从旧手机拆下来的芯片。
深度150米,至少三个人。马继伟摘掉结冰的耳机,转向赶来的救援队长,老刘,得赶快排水,下面的人困在气穴里。
救援队长犹豫地看向井口不断上涌的浑水:专家说可能有毒...
毒个屁!马继伟啐了一口,我爹那会儿透水事故,哪来这么多讲究!他指着探测器屏幕上的波形,看这呼吸频率,再拖就真完了!
正争执间,井口突然传来一阵惊呼。涌出的水不知何时变成了诡异的蓝色,在雪地上画出妖异的图案。马继伟的探测器猛地爆出一串杂音,接着彻底失灵。
退后!所有人退后!一个穿防护服的技术人员大喊,可能是放射性物质!
马继伟却逆着人流上前,用铁钩挑起一缕蓝色液体。奇怪的是,液体在低温下并不结冰,反而微微发光,像有生命般在钩尖蠕动。
不是放射物...他喃喃自语,是活的。
三小时后,当周远的直升机降落在陈台沟矿区的临时停机坪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雪地中那片刺眼的蓝色。与江华和赣州的蓝水不同,这里的液体似乎适应了严寒,在零下二十度依然保持活性。
周工!现场指挥迎上来,情况比报告的还糟。三个作业面被淹,23人被困。最奇怪的是...他压低声音,水位在上升,但抽水机抽上来的都是普通水,蓝水像有意识一样避开泵口。
周远打开天工系统,扫描结果令人心惊——蓝水中的菌群密度是江华的十倍,而且显示出惊人的组织性:它们主动避开抽水机,集中封锁逃生通道,甚至...在井壁上形成某种导向性图案。
不是意外。丽莎查看数据后断言,菌群被人为引导至此,它们在执行某种。
St集团?周远问。
或者三菱形理事会。丽莎指向井口附近的一个标记——雪地上,有人用蓝水画了三个巨大的菱形。
马继伟的声音突然插入:你们就是北京来的专家?这个瘸腿汉子不知何时站在了他们身后,手里拿着那台报废的探测器,能修吗?下面的人还等着呢。
周远接过这个粗糙的设备,立刻认出其原理与天工系统的生命探测模块惊人相似,只是用最简陋的元件实现。他尝试接入系统电源,探测器竟重新运转起来。
你设计的?周远惊讶地问。
马继伟点点头:跟我爹学的。他50年代是苏联专家的翻译,学了点皮毛。他指着设备里的一个古怪元件,这是关键,能捕捉人体发出的特殊电波。
周远和丽莎交换了一个眼神。这种生物电探测技术正是天工系统的核心专利之一,理论上不可能被民间复制。
你父亲叫什么名字?周远突然问。
马青山。不过矿上的人都叫他老毛子马,因为他说俄语比汉语还溜。马继伟调试着复活后的探测器,老爷子前年走了,临走前念叨什么三菱形西伯利亚样本...
丽莎猛地抓住周远的手臂:1958年中苏联合地质考察队!张工和徐工都参加过!
周远的心跳加速。如果马青山的父亲真与张工是同期,那么陈台沟矿可能藏着更多关于三菱形和菌群技术的线索。但现在,救人是首要任务。
马师傅,能带我们下井吗?
马继伟咧嘴一笑,露出几颗金牙:就等这句话!不过...他指了指周远昂贵的高科技装备,下面80度高温,你这身行头撑不过十分钟。
半小时后,周远换上了马继伟准备的土制冷却服——实际上是用消防服改造的,内衬塞满了一种特殊的矿物粉末。
膨润土掺钬矿粉。马继伟得意地解释,我爹从苏联人那学的配方,隔热还防辐射。
下井的过程如同进入地狱。升降机降到100米深度时,温度已升至60度。蓝水从井壁的每个缝隙渗出,像无数蓝色血管在跳动。马继伟的探测器发出规律的声,指引着被困矿工的方向。
前面拐弯就是东二作业面。马继伟指着一条被蓝水半封的巷道,但主通道被堵死了,得走老鼠洞
他领着周远和丽莎爬进一条直径不到一米的废弃勘探孔。里面热得像烤炉,蓝水在管壁上形成一层黏膜,爬行时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声。
这不对劲...丽莎喘着气说,菌群不应该有这种趋光性和趋触性,除非...
除非被编程了。周远接口。天工系统显示,这些菌群正在形成某种复杂的生物电路模式,就像...就像神经网络。
爬出老鼠洞,三人来到了一个相对干燥的巷道。马继伟的探测器突然爆发出急促的鸣叫。
就在前面!他一瘸一拐地加速前进。
拐过弯道,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呆立当场——五名矿工被困在一个岩台上,周围是翻滚的蓝水。但更惊人的是,水面上的蓝菌群组成了清晰的图案:三个相连的菱形,每个菱形中央还有一个小红点,像眼睛一样盯着他们。
救...救命!一个年轻矿工虚弱地呼喊着。
马继伟二话不说,从背包里掏出一捆绳子,系上铁钩甩了过去。钩子精准地卡在岩缝中,架起了一条生命线。
丽莎,检测水质。周远一边帮矿工系安全带一边命令,我要知道这些红点是什么。
丽莎取样后脸色大变:是信号放大器!菌群被改造成了生物天线,在接收和转发某种指令!
第一名矿工刚被拉过来,巷道突然剧烈震动。蓝水像被激怒的野兽般翻腾起来,水位迅速上升。
有人在远程控制它们!周远大喊,快撤!
他们拖着获救矿工往回跑,但老鼠洞已经被蓝水淹没。马继伟却转向另一条更窄的岔路:跟我来!老巷道!
这条几乎被遗忘的巷道低矮狭窄,众人只能弯腰前行。蓝水在身后紧追不舍,像有意识的追猎者。马继伟的义肢在湿滑的地面上不断打滑,但他始终冲在最前面带路。
前面有道铁门!他喊道,苏联人建的应急避难所!
铁门上锈迹斑斑,但依然坚固。马继伟输入一组密码——1958-6-17,门竟然开了。众人冲进去,马继伟最后一个闪入,重重关上大门。蓝水在门外咆哮,但暂时无法侵入。
避难所里堆满了老式设备,墙上贴着发黄的俄文图纸。获救矿工们瘫坐在地上,而周远则被角落的一个金属柜吸引——上面赫然印着三个菱形的标志!
这是...
苏联专家的秘密实验室。马继伟喘着气说,我爹临终前告诉我,58年那会儿,他们在这搞过什么生物选矿实验。
丽莎检查金属柜,发现里面是几本实验日志和十几个密封的试管。日志用俄文书写,但每页都有中文批注,字迹与张工惊人地相似。
周远...丽莎的声音发颤,你看这个...
她指着一页泛黄的记录:
1958年6月17日。h-7菌株在陈台沟铁矿表现出异常特性,不仅富集铁质,还能自主寻找矿脉。伊万诺夫博士提议军事应用,遭中国同行张反对。三菱形计划出现裂痕...
周远继续往下翻,发现了更惊人的记录:
1958年9月3日。确认h-7菌株具有学习能力。张设计出抑制程序,但伊万诺夫私自培养突变体。今晚将销毁所有样本...
最后一页写着:
计划泄露。伊万诺夫带走h-7突变体。张保留原始菌种和抑制程序。三菱形分裂已成定局。技术无罪,人心难测。
日志旁贴着一张老照片:年轻的张工和几个中苏科学家站在矿井前,其中有个高鼻深目的苏联人特别醒目,胸前别着三菱形徽章。照片边缘用红笔圈出一个年轻翻译的身影——那一定是马青山。
所以三菱形最初是中苏合作项目?丽莎疑惑道。
马继伟突然插话:我爹说,那是个科学家的理想国,想用技术消除贫富差距。他指着照片上的苏联人,但那个伊万诺夫后来叛逃到西方,带走了关键技术。
周远恍然大悟。St集团的前身、三菱形理事会、全球稀土垄断...这一切都源于六十年前的那场背叛。而张工和徐志强等人,一直在暗中守护着技术的纯洁性。
门外,蓝水的冲击声突然停止。马继伟的探测器发出奇怪的嗡鸣——菌群正在重新组织,准备下一波攻击。
我们得反击。周远检查试管,这些是原始h-7菌种,如果激活它们...
能干扰突变体!丽莎接口,但需要载体...
马继伟突然从墙上摘下一个老式扩音器:用这个!苏联人留下的次声波发生器,我爹说能影响菌群行为!
周远迅速将原始菌种注入发生器,调整到特定频率。当门外的蓝水再次汹涌而至时,马继伟按下开关。
一阵几乎听不见的低频振动传遍巷道。奇迹发生了——蓝水像被施了定身法般停滞,然后开始缓慢后退。那些菱形图案剧烈闪烁,最终消散无踪。
起作用了!丽莎看着检测仪,控制信号被干扰了!
他们趁机带着获救矿工撤离。返回地面的路上,周远注意到马继伟走路越来越吃力,义肢的连接处已经磨出血来。
你需要治疗。
马继伟摆摆手:小事。倒是你们...他压低声音,我爹还留了样东西,说哪天再现时就交给张工的传人。
回到马继伟的简易工棚,他从床底下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保险箱。里面是一卷微缩胶片和一把古怪的钥匙。
1958年苏联人留下的全部研究资料。马继伟将胶片递给周远,这把钥匙能打开伊万诺夫在瑞士银行的保险箱,我爹说是技术的赎罪券
周远仔细查看钥匙,上面刻着Zurich bank #3▲▲▲的字样。三个菱形标志再次出现,但这次内部多了些细微纹路——像是某种电路图。
你父亲还说过什么吗?
马继伟望向窗外的风雪:他说,技术就像这陈台沟的铁矿,深埋地下时不伤人不害人,挖出来打成刀枪,就是另一回事了。他转向周远,你们现在做的事,我爹和张工六十年前就开始了...这场仗,打得真够久的。
当晚,周远在矿区临时宿舍整理资料时,丽莎匆匆闯入:刚收到消息!St集团在瑞士苏黎世召开全球矿业峰会,宣布推出生物选矿2.0技术!
电视画面上,St集团的cEo迈克尔·李正在演讲:...这项革命性技术将解决全球稀土短缺问题...已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支持...
周远盯着那张熟悉的面孔——正是郑毅日记中提到的那位,丽莎的叔叔,St集团的掌舵人。
看他的领带夹。丽莎声音发颤。
镜头特写中,迈克尔·李的领带上别着一个精致的领针——三个相连的菱形,每个菱形中央都嵌着一颗微小的红宝石,像三只血红的眼睛。
三菱形理事会...周远轻声说,终于浮出水面了。
窗外,陈台沟的风雪更急了。但在遥远的南方,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瑞士苏黎世,全球矿业权力的中心,那里将成为最终决战的舞台。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