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温声劝慰:“世事难料,苏道兄不必过于伤怀。况且北离即将迎来第二位突破天人大长生之人。”说着望向南宫夕儿。
张三丰早已看出,南宫夕儿的修为已至突破边缘,只是刻意压制。
闻言,苏白衣与南宫夕儿相视而笑。昔日她为相伴道侣而压制境界,如今有夜榇与桑桑在此,已无需再作保留。
司空长风忽然灵光一闪:“师祖方才提及的道君与儒圣两位前辈尚在人世吧?何不请他们来雪月城求医?以夜先生的医术,定能治愈旧伤。”
“正是!”苏白衣激动起身。
虽知夜榇医术超群,但因相识日短,他尚未想到这一层。经司空长风提醒,顿时豁然开朗。道君与儒圣皆是他敬重的长辈,儒圣更是他的授业恩师。当年若非二人全力相护,他早已命丧战场。
南宫夕儿柔声道:“明日我们便去拜访二位前辈吧。”
“好。”苏白衣颔首,“隐居多年,也该去见见故人了。”
想起故友,苏白衣眼中泛起追忆之色。
片刻后,他收敛心绪,回归正题。
“方才想起些旧事,让两位见笑了。”
苏白衣淡然一笑。
“苏兄言重了,年轻时闯荡江湖的日子,总是令人怀念。”
张三丰亦感叹:
“老道最难忘的,也是当年与独孤大哥、老葵花同行的岁月。”
“苏兄提及的道君与儒圣二位前辈若能再有突破,对这方天地亦是好事。”
“夜先生的计划需集众人之力,多一分实力,便多一分把握。”
“嗯。”
苏白衣颔首,继续道:
“北离皇朝的情形大致如此。”
“至于大明、大宋,以及大元皇朝之事,想必二位比我知道得更详尽。”
“我便说说离阳皇朝吧。”
“离阳天人大长生者共有几位,我也不甚清楚。”
“但可确定,离阳武当创派祖师吕洞玄,必是天人大长生之境。”
“我曾听先祖提及,八百年前此人飞升上界,周游一番后竟强行破开天门,重返下界。”
“吕洞玄修为在天人大长生中亦属顶尖,至少已至后期境界。”
“除他之外,离阳应还有一位儒道圣人,亦达天人大长生。”
“是否另有隐世强者,便不得而知了。”
张三丰凝神倾听,微微点头。
吕洞玄之名他素有耳闻,却不知其曾越天门而返之事。
至于苏白衣所说儒道圣人,张三丰更是闻所未闻。
这方世界儒者众多,被尊为儒圣者亦有数人,如北离学宫那位。
然真正当得起儒圣之称者,唯修为至天人大长生之境方可。
古来唯有孔圣、孟圣臻至此境。
如今听闻离阳竟存有儒道圣人,不由令张三丰心中震动。
待苏白衣言毕,张三丰缓声道:
“大元皇朝之实力,老道确知一二。”
“前些时日我曾闯大元皇城,与其宫中强者交手。”
“眼下大元应无天人大长生者坐镇。”
“然密宗八师巴,距天人大长生仅一步之遥。”
“魔宗蒙赤行,亦大有破境之可能。”
“至于大明是否另有天人大长生者,老道亦不敢断言。”
“只是当初我初破天人大长生时,天地交感间,曾感应到两三处令人心悸的气息。”
“或许是有天人大长生强者隐居其中。”
独孤求败缓缓开口道:
“关于大宋皇朝的情况,我也知之不详。”
“不过一百多年前,大元皇朝进犯大宋时,曾有一位无名道者,以一己之力击败蒙赤行、八师巴与思汉飞三人联手,使大元退兵。”
“我想那位无名道者,必是天人大长生境界的强者。”
“另外,传说千年前,大宋皇朝曾出一位名为‘应顺天’的魔头。”
“此人修为已达陆地天人之境巅峰。”
“他还铸成一柄威力惊人的魔剑,持剑之时,甚至能与天人大长生境相抗。”
“此人几乎倾覆大宋统治,但据说在关键时刻,一位身背弓箭的年轻人现身,一箭射杀应顺天。”
“传闻那年轻人是上古大神后羿的血脉后人。”
“想来这位后羿传人,也必是天人大长生境界。”
“此外……”独孤求败略顿,继续道:
“大宋皇朝的少林寺,乃是各皇朝少林寺之主脉,也是神州佛门禅宗祖庭,实力绝不简单。”
“其中定有天人大长生境的存在,或许还不止一位。”
张三丰与苏白衣等人闻言,皆点头认同。
的确,佛门能于各皇朝中与道门分庭抗礼,其势力深不可测。
少林作为禅宗代表,背后必有深厚底蕴。
因此,大宋少林寺中有一两位天人大长生强者坐镇,并不令人意外。
听独孤求败一番细述,众人脸上皆现惊容。
不细数不知,一经详论,才发现世上竟有如此多天人大长生至强者。
中原神州九大皇朝,表面实力相当,实则底蕴悬殊。
他们所提五个皇朝,在九大中已属偏弱。
然而即便如此,这五朝中的天人大长生强者总数,竟已超过十指之数。
这还未计入那些闻所未闻的隐世强者。
如此看来,当世现存的天人大长生强者,岂非有数十位之多?
这般数量,令张三丰与苏白衣等人皆感震撼。
苏白衣接着开口:
“各大皇朝中,传承最久远的,当属大汉皇朝与大唐皇朝。”
“这两朝皆已立国数万年,底蕴深不可测,境内隐藏的天人大长生强者,恐怕不在少数。”
“此外,大秦皇朝虽立国未久,但因继承大周皇朝所遗底蕴,境内至强者数量,应不逊于大汉、大唐。”
“至于同样崛起于春秋乱战的大隋皇朝,却令人有些捉摸不透。”
“依照常理推断,大隋皇朝在各朝中根基应当最为浅薄,却能雄踞神州中央,与大秦、大汉、大唐三大皇朝并驾齐驱。”
“想必大隋必有倚仗。”
“看来此方天地,远比我们认知的更幽深难测。”
张三丰亦感慨道。
神州九大皇朝中,历史最悠久的莫过于大汉与大唐。
这两大皇朝历经数万年风雨飘摇,始终屹立不倒。
大宋立国已数千年,大明亦延续了千年国祚。
那异族所建的大元皇朝,则于数百年前崛起,统合各部,强势入主中原。
而大秦、大隋、北齐与李阳四朝,皆是崛起于春秋乱世。
随着楚国覆灭,绵延数百年的诸国混战落下帷幕。
四大皇朝踏着累累白骨,吞并诸国,终成霸业。
其中大秦、北离与离阳原属春秋列国。
唯独大隋毫无根基——开国皇帝杨坚篡夺北周政权,继而吞并四方,建立皇朝。
相较其余三朝,大隋的建国历程更显传奇。
因其疆域正处大汉与大唐两大古朝之间。
杨坚能在此等局势下立国,可见其背后必有震慑两大皇朝的强大底牌。
当然,神州形成九朝并立之局,亦存诸多机缘。
当初大周、大奉、大晋相继倾覆时,世人皆以为其疆域将尽被他朝吞并。
未料传承久远的大汉与大唐内部亦生动荡。
大汉皇室日渐衰微,各地诸侯渐露獠牙,意欲瓜分疆土。
如此情势下,大汉自无余力外扩。
历经数百年演变,诸侯势力愈发壮大,皇室已名存实亡。
明眼皆见,这个延续万载的皇朝,已近分崩边缘。
如今大汉国祚犹存,实因境内未现能横扫诸雄的霸主。
加之神州各朝局势渐稳,诸侯皆不愿轻启战端—— 终将为他朝作嫁。
故而各方势力心照不宣,维持着大汉最后体面。
然这般平衡能持续几时,犹未可知。
与大汉相较,大唐境遇截然不同。
春秋乱局初现时,大唐境内亦生动荡。
且其动荡之烈,犹胜当年的大汉。
当时的大唐疆域内,各镇节度使权势熏天,朝廷已无力节制。
大唐皇室形同虚儡,仅能勉强维系着表面上的统治秩序。
如此局面之下,朝廷自然无法出兵开疆拓土。
待到春秋乱局愈演愈烈,大唐国内又生变数。
一场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几乎席卷整个大唐,险些倾覆王朝根基。
叛军甚至攻陷东都洛阳,弑杀当朝皇帝,将皇室血脉屠戮殆尽。
就在世人皆以为大唐将如大周、大奉、大晋一般湮没于历史中时,局势陡然生变。
先是黄巢暴毙,随后一股神秘力量介入平乱。
原本拥兵自重的几大节度使也纷纷出兵 叛军。
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终被平定。
叛乱虽止,因皇室血脉已绝,几大节度使为争夺帝位再起纷争。
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登临帝位的竟是一名初入宫廷的才女。
更令人惊异的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皆偃旗息鼓,默许了这位女皇的统治。
至此,几近倾覆的大唐皇朝终于稳住国本。
如今的大唐疆域内虽藩国林立,局势却较之大汉更为安稳。
更重要的是,经此变故,世人皆知大唐境内潜藏着一股深不可测的势力。
只要这股势力存在,大唐便固若金汤。
对其来历,众人心照不宣——正是那神秘低调的大唐书院。
外界对书院内情知之甚少,只知其存在久远,可追溯至立国之初。
千百年来书院始终韬光养晦,但每逢大唐存亡之际,总有神秘力量出手稳定危局。
这些力量背后,皆可见书院踪影。
故世人皆明:书院存,则大唐永固。
相较动荡的大汉与大唐,当时的大宋与大明局势更为平稳。
然当他们意图扩张疆域时,新兴的大元皇朝骤然崛起。
虽立国未久,元军战力却极为强悍。
喜欢武侠:姐姐们,轻点,轻点啊!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武侠:姐姐们,轻点,轻点啊!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