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局大楼七层的走廊,往日里充斥着匆忙的脚步声和对讲机的嘈杂,此刻却弥漫着一种异样的寂静,仿佛连空气都凝滞了。穿着不同制服、表情严肃的内部调查组成员步履匆匆,他们的出现本身就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知情者的心头。
沈烬野的办公室暂时被封锁,他被“请”到了同一楼层一间空置的小会议室。这里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以及一面单面镜——他知道,镜子的另一边,正有无数双眼睛审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调查组由市局纪检的一位老资格副组长带队,姓王,素以铁面无私着称。陪同的还有两位来自不同部门的陌生面孔,眼神锐利,不带任何个人感情。
问询开始了。问题如同冰冷的手术刀,精准而细致地剖开“囚车血案”的每一个环节。
“沈烬野同志,请再次详细说明,押解路线变更的决策过程,具体是哪一刻做出的?最终路线确定后,你向哪几位同志做了通报?”
“据我们了解,你在之前的‘利剑’行动中,曾有过未经请示、单独行动的先例。这次路线变更,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个人决断因素?”
“钱永明是‘神谕’案的关键人物,你作为押解负责人,是否评估过临时变更路线可能带来的风险?或者说,你是否认为,坚持原定路线反而风险更大?”
问题绵里藏针,看似客观,却总在不经意间将质疑的矛头引向他的“独断专行”。沈烬野背脊挺直,坐在硬木椅子上,面容冷峻,一一作答,声音平稳,逻辑清晰。但他能感觉到,对方并非真的在探寻路线变更的合理性,而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因个人行为导致行动计划泄露”的潜在逻辑链。
会议室外,气氛同样微妙。
“啧,我就说,上次端仓库那么莽,迟早出事。”洗手间里,一个略带酸味的声音低声响起,是刑警支队另一个大队的副队长,曾因办案思路与沈烬野有过争执。
“少说两句吧,没证据的事。”旁边有人劝阻,但语气并不坚决。
“还要什么证据?路线是他临时改的,知道的人就那么几个,现在人死了,线断了,不是他是谁?能力强就能不守规矩了?”那声音不依不饶,带着几分幸灾乐祸,“这下‘野狼’崴了脚,看他还怎么横。”
流言蜚语如同角落里的霉菌,在不见光的地方悄然滋生、蔓延。往日里对他敬佩有加的下属,此刻目光中也多了几分复杂的审视和欲言又止。信任,在这种敏感时刻,变得脆弱不堪。
与此同时,外界舆论也开始发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家以挖掘“内幕”而声名远扬的网络媒体,如同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般,迅速抓住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并毫不犹豫地抛出了一篇极具震撼力的报道。这篇报道的标题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警界明星折戟?关键证人押解途中离奇殒命》。
这篇文章的用词相当暧昧,充满了各种暗示和隐晦的表述。作者频繁使用“据悉”、“知情人士透露”、“或与内部因素有关”等字眼,虽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但字里行间却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押解行动的负责人。这种模棱两可的写法,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又巧妙地避免了直接的法律责任。
报道一经发布,评论区立刻被各种猜测和负面评论淹没。人们纷纷对事件的真相展开激烈的讨论,有人质疑警方的工作能力,有人指责负责人的失职,还有人对整个司法系统表示失望。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场舆论的风暴,让人不禁感叹网络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紧接着,更多传统媒体开始跟进,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扫黑先锋自身难保?》、《解密囚车血案背后的疑云》。舆论的压力如同海啸,从四面八方涌向市局,也重重压在了沈烬野的肩上。
“鉴于目前情况复杂,且在调查期间,”王组长在又一次问询结束后,面无表情地宣布,“经研究决定,沈烬野同志,你暂时停职,配合调查。在此期间,不得参与任何案件相关工作,不得离开本市,通讯设备需保持畅通,随时接受问询。”
“停职”两个字,像两颗冰冷的钉子,将他钉在了原地。他沉默地点了点头,没有争辩。他知道,这是程序,但在某些人眼里,这无异于一种默认。
他收拾了个人物品,在无数道或同情、或怀疑、或冷漠的目光注视下,独自一人走出市局大楼。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他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
就在他站在台阶上,看着车水马龙,心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孤寂和压抑笼罩时,一辆熟悉的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他面前。
车门打开,南笙笙从驾驶座走了下来。她显然是接到了消息,匆匆赶来的,身上还穿着公大的职业装,脸上带着一丝来不及掩饰的担忧。
她快步走到他面前,无视周围可能存在的窥探目光,什么也没问,只是伸出双手,紧紧地、用力地握住了他垂在身侧、微微蜷缩的手。
她的掌心温暖而柔软,与他指尖的冰凉形成鲜明对比。
沈烬野抬起眼,对上她清澈而坚定的目光。那里面有担忧,有心痛,但唯独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四周的喧嚣、内部的猜忌、外界的压力,仿佛在这一刻都被隔绝开来。他反手握住她,力道大得几乎让她感到疼痛,仿佛她是他在这片惊涛骇浪中,唯一能抓住的浮木。
他喉咙有些发紧,想说什么,却最终只是化作一声压抑的叹息。
南笙笙看着他紧绷的下颌线和眼底深处那抹难以察觉的疲惫与屈辱,踮起脚尖,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清晰地、一字一句地说:
“我知道不是你。”
简简单单五个字,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像一道温暖而强大的光,瞬间穿透了他周身的冰冷与阴霾,直直地照进了他几乎被孤立的内心深处。
他闭上眼,将她轻轻拥入怀中,将脸埋在她馨香的发间,深深吸了一口气。所有强撑的冷静与坚硬,在这一刻土崩瓦解,只剩下全然的依赖与无声的动容。
她知道的。她一直都知道。无论外界如何风雨飘摇,她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最毋庸置疑的信任。
这世间谤他、欺他、辱他、笑他、轻他、恶他、疑他,此刻皆已不再重要。
喜欢刑警队长的偏爱画笔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刑警队长的偏爱画笔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