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石头村,山间的枫叶刚染上浅红,石头村分校的操场上就多了一道新风景——一间刷成明黄色的活动板房,门楣上挂着“心晴驿站”的木牌,牌子下方画着一朵咧嘴笑的向日葵,阳光一照,整间屋子都像在发光。这是公益基金在分校设立的心理辅导站,刚从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林晓,成了这里的第一位专职心理咨询师。
“林老师,这‘心晴驿站’是干啥的呀?”开学第一天,丫丫就攥着跳绳,好奇地扒着门框往里看。屋里摆着柔软的沙发、堆满绘本的书架,墙角还有一个装满毛绒玩具的收纳箱,最显眼的是墙上的“情绪树”——每一片彩色的叶子上,都写着一种情绪,开心、难过、生气、害怕,旁边还画着对应的小表情。
林晓蹲下来,递给丫丫一片黄色的叶子贴纸:“这是咱们的情绪小窝呀。要是你觉得不开心,或者有话想找人说,就来这里找我。可以把你的情绪写在叶子上贴到树上,也可以抱着小熊说悄悄话——这里的一切,都是你的小秘密。”
驿站刚设立时,孩子们都带着好奇,却没几个人真的走进来。直到第三周,林晓发现五年级的男生陈默(与驰远陈默同名)总是独自躲在操场的角落里,上课走神,吃饭也只扒几口白饭,之前还很喜欢的足球,现在也扔在一边落了灰。“陈默,要不要来驿站看看?我刚买了新的足球绘本。”林晓递过去一本画册,封面上的守门员正高高跃起。
陈默犹豫了一下,跟着林晓走进驿站。抱着柔软的小熊,闻着屋里淡淡的薰衣草香,他终于红了眼眶:“林老师,我爸妈在城里打工,他们说今年过年不回来了……我觉得自己像没人要的孩子。”林晓没有打断他,只是轻轻拍着他的后背,直到他把心里的委屈都哭出来。
接下来的几周,林晓每天都陪陈默聊天,给他讲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故事,还让他当“驿站小助手”,负责整理绘本、分发情绪贴纸。渐渐地,陈默的脸上有了笑容,不仅重新踢起了足球,还组织同学们成立了“足球小队”,每天放学后都在操场上奔跑。“林老师,您看我踢的点球!”他一脚把球踢进龙门,回头朝驿站的方向大喊,阳光洒在他汗津津的脸上,像镀了层金光。
陈默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心晴驿站。三年级的小雨因为口吃被同学嘲笑,在这里学会了“情绪呼吸法”,现在敢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六年级的李浩父母感情不和,林晓通过“家庭沙盘”游戏,帮他梳理了情绪,还教他如何和父母沟通。王老师看着孩子们的变化,特意给苏清鸢打了电话:“苏教授,这心晴驿站太有用了!以前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现在都变得开朗了,班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好了。”
可就在驿站运营得越来越顺利时,阻力却悄然而至。周五下午,陈默的奶奶突然冲进驿站,一把拉过正在整理绘本的陈默,指着林晓的鼻子骂道:“你这姑娘安的什么心?好好的孩子被你教得‘心理有问题’,传出去别人怎么看我们家?我们家孩子没病,不需要你在这儿瞎忽悠!”
这一闹,引来了不少家长围观。五年级学生的妈妈张大姐也附和道:“我就说这驿站不对劲,好好的孩子哪来那么多‘心理问题’?说不定是想骗我们钱呢!”“就是,以前我们没这些东西,不也照样长大?现在的孩子就是太娇惯了!”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林晓眼圈都红了,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更让林晓难过的是,第二天来驿站的孩子明显少了。陈默躲着她走,小雨也把情绪贴纸藏在书包里,不敢拿出来。林晓坐在空荡荡的驿站里,看着墙上的情绪树,心里像被塞了团棉花,又闷又堵。她给苏清鸢发了条消息:“苏教授,我是不是做错了?家长们都不理解,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苏清鸢看到消息后,当天就驱车赶到了石头村。她没有直接找家长们理论,而是先去驿站和林晓聊了聊,又走访了几个有孩子在驿站咨询的家庭。“林老师,家长们的误解不是没有原因的,”苏清鸢看着桌上的咨询记录,“很多农村家长觉得‘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怕被人议论;还有的觉得这是在‘挑孩子的毛病’,伤了孩子的自尊。我们要做的,不是辩解,而是让他们真正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第二天,苏清鸢和林晓一起,在分校的大礼堂举办了“亲子心晴”家长讲座。一开始,来的家长寥寥无几,大多是抱着“看看热闹”的心态。苏清鸢没有讲深奥的心理学理论,而是从身边的例子说起:“我小时候也很自卑,因为父母工作忙,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后来遇到一位心理老师,她告诉我‘你的情绪没有错,只是需要被看见’——这就是心理辅导的意义,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帮他们找到打开心结的钥匙。”
她还播放了一段视频,里面是陈默踢足球的样子,是小雨回答问题的场景,还有孩子们在驿站里开心大笑的画面。“这些孩子,以前都有自己的小烦恼,”苏清鸢指着屏幕,“但现在,他们变得自信、开朗,这不是因为他们‘有病’,而是因为他们的情绪被理解、被接纳了。心理健康就像身体健康一样,需要我们关注和呵护,不是丢人的事。”
这时,陈默的奶奶突然站起来,声音有些哽咽:“苏教授,我之前误会林老师了。我家陈默这几天回家,总说想给爸妈打电话,还跟我讲学校的趣事,以前他从来都不跟我说这些……我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骂人,林老师,对不起。”
张大姐也红了脸:“我家孩子之前总说不想上学,我以为他是故意捣乱,天天打他骂他,结果他越来越叛逆。听了您的话我才知道,他是因为我总拿他和邻居家的孩子比,心里委屈。我以后再也不那么对他了,林老师,您也帮帮我的孩子吧。”
讲座结束后,家长们围在苏清鸢和林晓身边,问东问西。有的咨询“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有的请教“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还有的主动报名当“驿站家长志愿者”,想帮忙照顾孩子们。陈默的奶奶特意给林晓送了一篮自己种的橘子:“林老师,这橘子甜,你尝尝。以后你要是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说。”
为了让家长们更直观地了解驿站的工作,林晓还推出了“亲子开放日”活动,每周六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驿站,体验沙盘游戏、情绪绘画、亲子互动等活动。在“情绪盲盒”游戏中,家长们抽到“孩子最想对你说的一句话”,很多人看到“妈妈,别总骂我了”“爸爸,多陪我玩一会儿”这样的纸条,都红了眼眶。
张大姐和女儿一起做“情绪树”,女儿把一片写着“开心”的叶子贴在树上:“妈妈,今天你没有骂我,我很开心。”张大姐抱着女儿,眼泪掉在叶子上:“对不起,宝贝,妈妈以前做得不好,以后妈妈一定改。”旁边的家长们看着这一幕,都露出了动容的表情。
随着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心晴驿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公益基金决定在其他乡村分校也推广这种模式,从驰远集团抽调了部分资金,聘请了更多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为每个驿站配备了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和放松设备。苏清鸢和林舟还特意带着张老头去参观新设立的驿站,张老头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拍着林舟的肩膀说:“你们做的这才是真正的好事!不仅给孩子们送知识,还关心他们的心里是不是舒服,比啥都强。”
年底,公益基金举办了“心晴之星”评选活动,陈默、小雨等一批孩子获得了表彰。颁奖现场,陈默作为代表发言:“以前我觉得自己是孤单的小鸟,现在我知道,心晴驿站是我的鸟巢,林老师是我的翅膀,爸爸妈妈虽然不在身边,但有很多人关心我。我以后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
台下的家长们听得热泪盈眶,陈默的奶奶特意给远在城里的儿子打了视频电话,让他看孙子领奖的样子:“你放心,孩子在学校有人照顾,心理也健康,比啥都强。以后过年要是忙,不用特意回来,孩子懂事了。”电话那头的陈默爸爸,看着屏幕上自信的儿子,哽咽着说:“谢谢学校,谢谢公益基金,是我们做父母的亏欠孩子太多了。”
颁奖结束后,苏清鸢和林晓走在校园里,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打闹,心晴驿站的门口,几个孩子正围着林晓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苏教授,谢谢您当初的鼓励,”林晓的眼里闪着光,“我以前觉得心理辅导是件很艰难的事,现在才知道,只要用真心换真心,就能打开家长和孩子的心门。”
苏清鸢笑着点点头:“这就是公益的意义,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温暖。我们给孩子们提供帮助,孩子们的成长也给我们带来力量。这些孩子就像山间的小树苗,不仅需要阳光雨露,还需要有人为他们修枝剪叶,帮他们抵御风雨——心晴驿站,就是他们的避风港。”
这时,林舟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兴奋:“清鸢,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和几家爱心企业合作,成立了‘心晴专项基金’,以后每个心晴驿站都能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还有,我们研发的‘儿童情绪监测App’已经上线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App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帮助。”
挂了电话,苏清鸢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林晓,林晓激动得跳了起来:“太好了!这样我们就能帮助更多的孩子了!我还想在驿站里开设‘家长课堂’,定期给家长们普及心理知识,让他们成为孩子最好的心理辅导员。”
寒假来临前,心晴驿站举办了“亲子联欢会”。家长们和孩子一起表演节目,陈默和爸爸视频连线,一起唱了首《爸爸去哪儿》;小雨朗诵了自己写的诗歌,声音清晰又响亮;张大姐和女儿一起跳了支舞蹈,母女俩的笑容像向日葵一样灿烂。礼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温暖的灯光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
联欢会结束后,林晓收到了一封陈默写的信,字迹还有些稚嫩,却一笔一划写得很认真:“林老师,谢谢您让我知道,我不是没人要的孩子。心晴驿站就像我的家,这里有温暖,有欢笑,还有很多关心我的人。我以后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学心理学,回来当一名像您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
林晓把信小心翼翼地夹在笔记本里,看着窗外的夜空。山间的星星格外明亮,就像孩子们的眼睛,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她知道,心晴驿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这里,在这里找到温暖,找到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苏清鸢和林舟站在礼堂门口,看着里面温馨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你看,”苏清鸢指着正在和孩子互动的家长们,“以前他们对心理辅导充满误解,现在却主动参与进来,这就是最大的进步。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知识,更是教他们如何爱自己、爱别人——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爱心的事业,我们要一直坚持下去。”
林舟握紧苏清鸢的手,眼里满是坚定:“我们会的。以后我们会在更多的乡村设立心晴驿站,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理,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就像这些心晴驿站的名字一样,我们要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充满阳光,永远晴朗。”
深夜的石头村,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心晴驿站的灯还亮着,像一盏温暖的航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林晓整理好今天的咨询记录,把陈默的信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她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又会有一群孩子带着笑容走进这里,而她会一直在这里,用爱心和专业,守护着他们的心灵,守护着这份纯真与美好,直到他们都长成参天大树,向着阳光,向着未来,茁壮成长。
喜欢这个女人发疯公关圈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这个女人发疯公关圈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