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午后,阳光透过宿舍窗户,在书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宁晚刚整理完实习项目的初步分析报告,合上电脑,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颈。手机屏幕适时地亮起,是江野发来的消息,一如既往的简洁:
“已到站。”
后面附了一张A市高铁站出站口的照片。
宁晚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指尖快速回复:“欢迎回来。”
放下手机,她看了看时间,距离他回到学校大概还需要一个小时。她起身,将略显凌乱的书桌收拾整齐,把那本看到一半的《高维统计学》放回书架显眼的位置,又给窗台上的那盆小绿萝浇了水。做完这些,心里那种隐约的、期盼着的雀跃感,变得更加清晰。
她没有去校门口等他。他们之间似乎早已超越了需要这种形式主义迎接的阶段。她只是坐在书桌前,随意翻着一本闲书,耳朵却留意着楼下的动静。
当时钟指向下午三点,熟悉的脚步声在楼道里响起,平稳而清晰,最终停在了她的宿舍门外。敲门声响起,两轻一重,是他习惯的方式。
宁晚起身开门。
江野站在门外,依旧是那个黑色的登机箱,风尘仆仆,脸上带着长途旅行后的淡淡倦意,但眼神在看到她的一瞬间,便如同被点亮的星辰,清晰而温暖。
“回来了。”她让开身,让他进来。
“嗯。”他走进房间,目光在整洁的书桌和那盆生机勃勃的绿萝上短暂停留,然后将登机箱放在墙角。
“会议顺利吗?”宁晚给他倒了杯温水。
“顺利。”他接过水杯,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带着室外的微热。“报告反响不错,有几个团队表示后续想交流合作。”
“那很好啊。”宁晚由衷地为他高兴。她看着他喝水时微微滚动的喉结,看着他略显疲惫却依旧挺拔的身姿,一种“他回来了”的踏实感,将这一周来所有细微的思念空隙彻底填满。
“你呢?”他放下水杯,看向她,“实习报告完成了?”
“初稿差不多了,下周再修改一下细节就行。”宁晚汇报着,走到书桌前,拿起那本《高维统计学》,“你推荐的那几章,我看了,对理解模型里的共线性问题很有帮助。”
他走到她身边,接过那本书,翻到她夹着书签的那一页,目光扫过她留在页边空白处细密的笔记和疑问。“这里,”他指着其中一个关于主成分分析应用的段落,“可以结合你之前做的因子分析,思考一下两种方法在降维思想上的异同。”
两人就着书上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讨论起来。他简要地补充了几句在上海听来的、关于该方法最新应用的见解,她则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阳光透过窗户,将并肩站在书桌前的两人笼罩在温暖的光晕里,学术的气息与重逢的暖意交织在一起。
讨论告一段落,江野合上书,看向窗外明媚的午后阳光。“去实验室?”他问,语气是惯常的平静,却带着一种回归正轨的确定。
实习暂告段落,学业的弦需要重新绷紧。宁晚知道,他积压了一周的工作,需要尽快处理。而她,也需要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做准备。
“好。”她点头。
没有多余的温存话语,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浪漫。回归后的第一次见面,在图书馆尚未开始,而是在通往实验室的林荫道上开启。他拉着登机箱,她背着装有电脑和书籍的双肩包,并肩走在夏末依旧炽热的阳光里,如同过去无数个平凡的日子一样。
但有些东西,终究不同了。他会很自然地放慢脚步,与她保持一致;在她因为阳光刺眼而微微眯起眼睛时,他会不着痕迹地换到靠阳的一侧,为她挡去部分光线;在路过那棵老银杏树时,两人的目光会不约而同地在那遒劲的枝干上停留一瞬,仿佛在确认一个共同的、关于秋天的约定。
走到实验室楼下,他停下脚步。
“我上去放东西,处理几封邮件。”他对她说,“半小时后,图书馆?”
“好。”宁晚应道,“老位置。”
他点了点头,拉着登机箱走进了实验楼。宁晚则转身,走向图书馆的方向。
归途的坐标已然重合,日常的序曲再次奏响。
上海的星辉与A大的阳光在此刻交汇,融入彼此前行的轨迹。
下一段旅程,无论是学术的攀登,还是情感的深耕,都将在他们默契的并肩中,稳步向前。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