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幕上的文字不断滚动,一幅幅画面也随之浮现。画面中,麓川的战象身披铠甲,迈着沉重的步伐,朝着明军的阵地冲去,每一步都让大地为之颤抖;麓川骑兵手持弯刀,策马奔腾,脸上带着狰狞的笑容,朝着明军发起猛烈的冲击;明军将士虽然奋勇抵抗,却难以抵挡麓川军队的强悍攻势,纷纷倒地身亡,鲜血染红了西南的土地。
朱棣看着天幕上的画面,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他从军多年,南征北战,见过无数强悍的军队,可像麓川这样拥有强大象兵与骑兵的政权,他还是第一次见到。那些战象与骑兵的战力,确实令人心惊,即便是大明的精锐部队,想要战胜他们,恐怕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个麓川,果然不简单。”朱棣沉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忌惮,“现如今距离所谓的正统年间,还有五十五年的时间。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麓川的势力能够发展到如此地步,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五十五年后,他们竟敢公然反叛,还能击败大明的西南驻军,甚至让沐英的儿子惨败,可见其战力之强悍,野心之庞大。”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西南方向,眼神中充满了忧虑:“看样子,拿下云南势在必行。朕不仅要彻底掌控云南,还要派遣得力干将,统帅重兵坐镇西南。否则,若是等到五十五年后,麓川再次反叛,大军无论是从应天府出发,还是从北平(日后的顺天府)调遣,都属于劳师远征,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想要平定叛乱,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朱棣想到了西平侯沐英,沐英是他的大哥,也是大明的开国功臣,军事才能卓越,当年正是沐英率军平定了云南,为大明守住了西南边疆。若是沐英还在,有他坐镇云南,麓川绝不敢如此嚣张。可沐英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沐晟,却如此不堪大用,竟然被麓川叛军打得惨败,真是辜负了沐英的一世英名。
“大哥的能力,朕自然是信得过的。”朱棣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可他的儿子……真是一言难尽啊。虎父犬子,这句话用在沐晟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天幕中提到,正统年间的皇帝是朱祁镇,也就是他的曾孙。那个孩子,竟然在大臣的推动下,就决定大规模出兵平叛,如此轻易地便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可见其缺乏主见,容易被他人影响。而从后续的战况来看,这场战争打得并不顺利,这让朱棣心中对自己的这位曾孙,也生出了一丝不满。
“朕的这些子孙,真是一个个都是人才啊。”朱棣低声说道,脸上的神色越来越黑。他想到了自己的长子朱高炽,虽然仁厚善良,却体弱多病,缺乏帝王应有的魄力;次子朱高煦,勇猛善战,却性情暴躁,野心勃勃,日后恐怕会给大明带来祸端;而到了朱祁镇这一代,竟然如此年少轻狂,缺乏远见卓识,真是让他忧心忡忡。
徐妙云一直静静地站在朱棣身边,看着天幕上的内容,听着朱棣的感慨,心中也颇有感触。她知道朱棣是个心思缜密、深谋远虑的人,如今看到麓川的威胁,又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心中必定十分忧虑。
她轻轻拍了拍朱棣的肩膀,柔声说道:“陛下,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个朝代也都有自己的兴衰。您如今能做的,便是将永乐朝治理好,为大明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于洪熙朝、宣德朝,乃至更远的正统朝,都有各自的帝王去治理。您什么都想管,恰恰什么都管不了。您看看父皇(朱元璋),他一生勤勉,为子孙后代铺平了道路,可最终还是无法掌控所有事情。”
朱棣闻言,心中一动。他知道徐妙云说得有道理。他虽然是大明的皇帝,能够掌控永乐朝的一切,可他终究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替子孙后代做出所有的决定。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帝王也都要为自己所处的时代负责。他若是太过纠结于未来的事情,反而会忽略当下的政务,得不偿失。
“你说得对,妙云。”朱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忧虑,脸上露出了一丝释然的笑容,“是朕太过执念了。当下最重要的,还是处理好眼前的事情,将永乐朝治理好,让大明变得更加强大。至于日后的事情,就交给日后的帝王去处理吧。”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徐妙云微微隆起的小腹上,脸上的神色瞬间变得温柔起来。徐妙云已经怀孕快十个月了,肚子虽然已经明显隆起,但相比于怀朱高炽的时候,还是显得小了一些。
朱棣伸出手,轻轻捧着徐妙云的肚子,脸上带着一丝宠溺的笑容,打趣道:“妙云,朕还记得,当年你怀高炽的时候,才三个月的身孕,肚子就已经像个大肚婆了,走起路来都有些费劲。可如今怀高煦,都快十个月了,肚子才和当年怀高炽三个月时差不多大。看样子,高煦这孩子,是个猴崽子,天生就好动,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待在肚子里,所以才长不大。”
徐妙云被他说得脸上一红,轻轻拍了一下他的手,嗔怪道:“陛下,哪有你这样说自己孩子的。高煦只是发育得晚一些,说不定出生后,比高炽还要强壮呢。”
朱棣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朕倒是希望如此。高炽体弱,日后恐怕难以承担起帝王的重任。高煦若是能勇猛强壮一些,将来或许还能为大明镇守边疆,成为一代名将。”
他一边说,一边轻轻抚摸着徐妙云的肚子,动作温柔至极。感受到腹中胎儿轻轻的胎动,朱棣心中涌起一股浓浓的父爱,脸上的笑容越发温柔。他盼着这个孩子能够早日出生,盼着他能够健康成长,成为大明的栋梁之才。
徐妙云靠在朱棣的怀中,感受着他的温柔与关爱,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也盼着腹中的孩子能够早日降临,让这个家庭更加完整。
就在这时,徐妙云突然脸色一变,眉头紧紧皱了起来,双手下意识地捂住了肚子,口中发出一声轻轻的痛呼:“啊……陛下,我……我肚子好痛。”
朱棣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心中一紧,连忙扶住徐妙云,紧张地问道:“妙云,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徐妙云的脸色变得苍白起来,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她咬着牙,艰难地说道:“陛下,我……我想应该是……是要生了。”
“要生了?”朱棣心中一惊,随即反应过来,脸上露出了既紧张又兴奋的神色,“快!快传太医!快让稳婆过来!”
他一边大声呼喊,一边小心翼翼地将徐妙云扶到旁边的软榻上坐下,双手紧紧握住她的手,不停地安慰道:“妙云,你别害怕,太医马上就到了。你放心,朕会一直陪着你的。”
周围的宫女、太监也都慌了神,连忙按照朱棣的吩咐,分头行动起来。有的飞快地跑去传太医,有的去请稳婆,有的则端来温水,给徐妙云擦拭额头的汗水。
乾清宫内瞬间变得一片忙碌,宫女、太监们来来往往,脚步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朱棣紧紧握着徐妙云的手,看着她痛苦的神情,心中七上八下,既期盼着孩子能够顺利出生,又担心徐妙云会有什么危险。
他知道,女人生孩子,就像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稍有不慎,便可能母子双亡。徐妙云是他此生最爱的女人,是他的贤内助,他绝不能失去她。而腹中的孩子,是他的次子,是他寄予厚望的未来栋梁,他也盼着孩子能够平安降生。
“妙云,再坚持一下,太医马上就到了。”朱棣轻声安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放心,朕已经让人去请最好的太医和稳婆了,他们一定会保你和孩子平安的。”
徐妙云点了点头,咬着牙,强忍着腹中的剧痛。她知道,自己必须坚持下去,为了朱棣,为了腹中的孩子,她一定要平安地将孩子生下来。
很快,太医院的院判带着几名资深太医,急匆匆地赶到了乾清宫。紧随其后,经验丰富的稳婆也提着药箱,快步走了进来。
“陛下,皇后娘娘怎么样了?”院判一边行礼,一边急切地问道。
“快!快给皇后看看!她马上就要生了!”朱棣连忙让开位置,语气中充满了焦急。
太医们不敢耽搁,连忙上前为徐妙云诊脉。稳婆则走到软榻边,开始为徐妙云准备生产事宜。
朱棣站在一旁,目光紧紧盯着徐妙云,心中充满了担忧与期盼。他看着徐妙云痛苦的神情,看着她额头上不断渗出的汗水,心中既心疼又着急,却又帮不上任何忙,只能在一旁默默祈祷。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乾清宫内只剩下徐妙云的痛呼声、稳婆的指导声以及太医们的低语声。朱棣的手心也渗出了汗水,他不停地在殿内踱步,目光时不时地望向软榻的方向,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
他想起了当年徐妙云生朱高炽时的情景,虽然也十分艰难,但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让他如此担忧。或许是因为这次天幕刚刚播放了麓川之乱的内容,让他心中本就有些不平静,如今又遇到徐妙云生产,心中的担忧便越发强烈。
“太医,皇后怎么样了?”朱棣忍不住走上前,问道。
院判连忙躬身回道:“陛下放心,皇后娘娘胎位正,脉象也还算平稳,只是生产之事本就艰难,还需些时日。臣等已经为皇后娘娘施了针,能够缓解一些疼痛,还请陛下稍安勿躁。”
朱棣点了点头,心中的担忧稍稍减轻了一些。他知道,太医们都是经验丰富之人,有他们在,徐妙云和孩子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他再次走到软榻边,握住徐妙云的手,柔声说道:“妙云,辛苦了。你再坚持一下,孩子马上就要出来了。朕一直在这里陪着你,不会离开的。”
徐妙云睁开眼睛,看着朱棣焦急而关切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用尽全身力气,挤出一丝笑容,说道:“陛下,我……我没事,你别担心。”
说完,她又忍不住发出一声痛呼,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
稳婆连忙说道:“皇后娘娘,用力!再用力!孩子的头已经快出来了!”
徐妙云咬紧牙关,按照稳婆的指导,拼尽全力,身体不断地用力。汗水浸湿了她的头发和衣衫,脸色苍白如纸,嘴唇也被咬得微微发紫。
朱棣听着她如此痛苦的嘶吼,心中如同刀割一般。他想要替她承受这份痛苦,却又无能为力,只能紧紧看着屏风后的身影,不断地为她加油鼓劲。
“妙云,加油!再用力一点!马上就好了!”
“坚持住!朕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一点点流逝,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就在朱棣几乎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突然划破了乾清宫的宁静。
“哇——哇——”
那哭声洪亮而有力,充满了生命力。
稳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高声说道:“生了!生了!皇后娘娘生了一位皇子!是位健康的皇子!”
朱棣心中的巨石瞬间落地,他激动得浑身颤抖,连忙凑上前去。只见稳婆怀中抱着一个小小的婴儿,皮肤皱巴巴的,眼睛紧闭着,哭声却十分响亮。
“皇子?朕的皇子?”朱棣声音颤抖地问道。
“回陛下,正是皇子!”稳婆连忙将婴儿抱到朱棣面前。
朱棣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想要抚摸一下婴儿,却又生怕自己力气太大,伤到了孩子。他看着这个刚刚降生的小生命,脸上露出了无比欣慰的笑容,眼中甚至泛起了一丝泪光。
这是他的次子,是他与徐妙云爱情的结晶,是大明的皇子!
就在这时,太医走上前,躬身说道:“陛下,皇后娘娘生产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如今已经昏睡过去。臣等已经为皇后娘娘检查过了,母子平安,还请陛下放心。”
朱棣点了点头,连忙说道:“好!好!你们做得很好!快,好好照料皇后娘娘,一定要让她好好休息。”
“臣等遵旨!”太医们齐声回道。
朱棣的目光再次落在婴儿身上,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他轻轻抚摸着婴儿的小脸,心中充满了父爱与喜悦。他给这个孩子取名为朱高煦,希望他能够像太阳一样,光芒万丈,为大明带来无尽的荣耀。
徐妙云缓缓睁开眼睛,看着朱棣怀中的婴儿,脸上露出了虚弱而幸福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终于平安地将孩子生了下来,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
朱棣察觉到徐妙云醒了过来,连忙走到她身边,柔声说道:“妙云,你醒了?辛苦你了。你看,我们的儿子,多健康,哭声多响亮。”
徐妙云点了点头,眼中泛起了幸福的泪光。她伸出手,轻轻握住朱棣的手,又看了看怀中的婴儿,心中充满了满足感。
“陛下,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不是上天已经告诉我们了吗?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他是高子辈。煦,蒸也,一曰赤貌,一曰温润也。就叫高煦,朱高煦!”
乾清宫内,喜悦的气氛取代了之前的紧张与焦虑。宫女、太监们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纷纷向朱棣道贺。朱棣看着怀中的婴儿,看着身边虚弱却幸福的徐妙云,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他知道,这个孩子的降生,不仅为他的家庭增添了新的成员,更为大明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而天幕的再次亮起,也让他意识到,大明的未来并非一帆风顺,还有许多挑战在等待着他们。但他有信心,只要他与徐妙云同心协力,只要大明上下一心,就一定能够克服所有的困难,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窗外的夜色渐浓,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洒下柔和的光芒,照亮了乾清宫,也照亮了大明的未来。朱棣抱着刚刚降生的朱高煦,守在徐妙云的身边,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而天幕上的内容,并未就此结束。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