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如墨,笼罩着漠北草原,连近在咫尺的盔甲反光与旗帜轮廓都被吞噬。明军的队伍却未停歇,士兵们牵着战马,凭借手中火把的微光,在草原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马蹄踏过枯草的沙沙声、士兵们的呼吸声与偶尔的指令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凝重:“朱棣堪称明代最擅长夜间军事行动的统帅,据金幼孜等人记载,即便夜色浓重到看不见身旁的盔甲旗帜,明军仍在持续行军,从六月初一直追击至六月初七,未有片刻懈怠。”】
【六月初七的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刺破云层,明军前锋便在河谷中发现了异常——一大片草地被啃食得参差不齐,地面上还残留着马粪与篝火的灰烬。前锋将领立刻下令暂停行军,将几名被俘的蒙古游骑押至近前审讯。一名游骑在明军的威慑下,颤抖着供述:“昨夜……昨夜我军殿后部队在此过夜,天不亮便往东北方向撤走了!”旁白补充:“这一发现让明军士气大振,朱棣当即下令全军加速,朝着敌军撤离的方向疾驰而去。”】
【画面中,明军士兵们翻身上马,放弃了步行隐蔽,铁骑如潮水般涌出河谷,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朱棣骑着“踏雪”,走在队伍前列,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前方的草原,仿佛能穿透晨雾,看到逃窜的敌军。旁白道:“连续多日的夜间行军与追击,已让明军将士疲惫不堪,但发现敌军踪迹的兴奋,瞬间驱散了所有倦意,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追上阿鲁台,与其决战!”】
“能在漆黑的夜里持续行军,我大明的后勤保障能力,殿下这份指挥能力,实在罕见!”当天幕中明军夜行军的画面出现时,徐达忍不住赞叹,“夜间行军最忌混乱,稍有不慎便会自相践踏,可明军却井然有序,足见治军之严与指挥之高。”
李文忠也点头道:“追到六月初七,连续多日不眠不休,将士们的毅力固然难得,殿下的决心与规划更关键。若换作其他统帅,恐怕早已放弃追击,任由阿鲁台逃脱。”
“河谷中的草痕与马粪,才是关键,”冯胜抚须道,“前锋将领细心观察,审讯俘虏果断,殿下当机立断加速追击,这一系列操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朱棣看着天幕中自己的身影,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夜间行军虽险,但胜在出其不意。阿鲁台以为夜色能掩护他们撤退,却没想到我军敢在暗夜中持续追击。至于草痕马粪,不过是行军打仗最基础的观察,任何将领都该具备这般细致。”
“殿下太过谦虚了,”李善长道,“夜间行军对士气与军纪的考验极大,若非殿下威望极高,将士们信任有加,绝难做到这般地步。这份能力,放眼大明,无几人能及。”
【六月初九的清晨,明军终于抵达飞云山。山脚下的山谷间,阿鲁台的部队早已列阵等候,黑色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骑兵们手持弯刀,胯下战马躁动不安,显然也是连夜集结,占据了山谷间的有利地形。旁白的声音响起:“阿鲁台虽一路逃窜,却也并非无备。他连夜集结部队,依托飞云山的地形优势,摆开决战态势,意图阻挡明军追击。”】
【朱棣勒住马缰,在亲兵的护卫下观察敌阵。他眉头微皱,对身旁的将领道:“阿鲁台此举,看似严阵以待,实则色厉内荏。他们连夜赶路,又仓促列阵,军心定然不稳,且看这阵形,漏洞百出,定是想诈降拖延时间!”话音刚落,一名蒙古使者便手持降书,骑着快马从敌阵中冲出,直奔明军大营而来。】
【使者翻身下马,将降书双手奉上,恭敬道:“我家太师阿鲁台,愿率部归降大明皇帝,只求陛下饶过我军将士与家眷。”朱棣接过降书,快速浏览一遍,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这般仓促的降书,连基本的归降条件都写得含糊不清,若真是真心归降,岂会如此敷衍?传令下去,前军左哨、右哨即刻摆开决战阵形,谨防敌军偷袭!”】
【画面中,明军前军左哨(何福部)与右哨(郑亨部)迅速行动,左哨士兵列成方阵,长枪向前,盾牌护身;右哨骑兵则分成数队,呈扇形展开,随时准备冲锋。金幼孜在中军接到朱棣的传令后,不敢有片刻耽搁,亲自捧着招降敕书,带着几名随从疾驰至前军,将敕书交给朱棣。旁白补充:“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有误,其笔下‘朱棣50万大军大摇大摆返回’的场景与史实不符。实际上,此时明军投入战场的兵力不足3万,而阿鲁台麾下至少有四五万骑兵,人数优势在鞑靼一方。”】
“什么《明朝那些事儿》?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竟说有50万大军?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当天幕中纠正戏说谬误的画面出现时,冯胜勃然大怒,“明军深入漠北,补给艰难,怎可能有50万大军?3万兵力已是极限,这般戏说,简直是误导世人!”
徐达也脸色凝重:“史书贵在真实,估计这也就是本话本小说,戏说虽能博人眼球,却会让后人误解。阿鲁台有四五万骑兵,明军不足3万,这般兵力对比下的决战,才更显我明军的英勇,也更符合漠北作战实际。”
“人数虽少,我军的披甲骑兵却不落下风,”李文忠道,“鞑靼骑兵虽多,却多为轻骑兵,防护薄弱;明军重骑兵身披重甲,冲击力强,只要战术得当,未必不能以少胜多。”
朱棣看着天幕中的兵力对比,沉声道:“孤现在最痛恨的便是这个什么当年明月。50万大军的说法,既不符合后勤实际,也无视漠北的地形限制。50万大军深入漠北,至少要一百万民夫才能保障后勤,更不要说还要营建新都,这人写话本都不考虑实际的吗。”
“殿下所言极是,”李善长道,
【朱棣刚接过招降敕书,尚未开口,鞑靼阵中便响起一阵震天的号角。阿鲁台麾下的骑兵如潮水般发起冲锋,马蹄声如雷,尘土飞扬,直扑明军阵列。旁白的声音响起:“对峙并未持续太久,鞑靼骑兵率先发动进攻。鲜为人知的是,阿鲁台本不想决战——他已分出一支部队护送老营北迁,此次列阵,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掩护老营撤离,避免家眷与辎重落入明军手中。”】
【镜头聚焦于鞑靼骑兵的冲锋:轻骑兵在前,手持弓箭,一边奔驰一边向明军射箭;重骑兵在后,身披皮甲,手持弯刀,准备发起近身冲击。明军左哨何福部立刻举起盾牌,挡住飞来的箭矢,长枪兵则从盾牌缝隙中向外刺杀,暂时挡住了鞑靼骑兵的第一波进攻。】
【朱棣勒马立于阵前,冷静地观察着战局,对身旁的将领道:“阿鲁台的目标不是决战,是拖延!他在等老营走远!传令何福,稳住阵脚,切勿冒进;郑亨,率右哨骑兵迂回到敌军侧翼,扰乱其冲锋节奏!”将领们领命而去,明军的应对迅速而有序。旁白补充:“阿鲁台深知,若老营被明军追上,鞑靼各部将失去根基,因此即便兵力占优,他也只想打一场殿后之战,而非与明军死拼。”】
“阿鲁台果然是为了掩护老营!”当天幕中揭示鞑靼作战意图的画面出现时,李文忠恍然大悟,“他表面上发动猛攻,实则是想拖延时间,让老营有足够的时间北迁。这般心思,倒是缜密。”
徐达也点头道:“阿鲁台的选择很明智——老营是鞑靼的根基,若家眷与辎重被劫,即便打赢这场仗,各部也会人心涣散,难以再与明军抗衡。他宁愿与明军死拼,也要掩护老营撤离,这份决断,倒也算得上一员合格的统帅。”
“殿下的应对更快,”冯胜道,“一眼看穿阿鲁台的图谋,立刻下令何福稳住阵脚、郑亨迂回侧翼,既避免了陷入被动,又能扰乱敌军节奏,这般临场指挥,实在高明。”
朱棣道:“阿鲁台的心思,不难揣测。他若真心想决战,便不会在降书刚递出就发动进攻,这般仓促,定是有后顾之忧。老营便是他的软肋,只需紧盯这一点,便能掌握战局主动权。”
“殿下所言极是,”李善长道,“只要拖住鞑靼骑兵,不让他们轻易撤退,待老营远离的希望破灭,阿鲁台的军心自会动摇。届时再发起总攻,定能一举击溃敌军。”
【战局陷入胶着之际,朱棣突然下令:“选数百名精锐勇士,前往鞑靼阵前挑衅!”话音刚落,数百名明军勇士翻身上马,手持长枪,呐喊着冲向鞑靼阵前。他们在鞑靼阵前来回飞驰,有的挥舞长枪,有的高声叫骂:“阿鲁台!你这缩头乌龟!不敢决战便早说,何必装模作样!”“鞑靼的孬种们!有本事出来与爷爷一战,躲在阵后算什么英雄!”】
【鞑靼骑兵们见状,个个怒目圆睁,纷纷请战,想要冲出阵去与明军勇士厮杀。阿鲁台坐在马背上,脸色铁青,却死死按住腰间的弯刀,厉声喝道:“不许妄动!这是明军的诡计,想激怒我们冲动出击!”可即便如此,仍有几名年轻的鞑靼骑兵忍不住,催马冲出阵去,却被明军勇士几下挑落马下。旁白的声音响起:“这是朱棣从靖难之役与征讨乃儿不花时便擅长的心理战技巧——通过阵前挑衅,激怒敌军,打乱其部署,瓦解其军心。事实证明,这一技巧屡试不爽。”】
【画面中,鞑靼阵中的骚动愈发明显,士兵们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焦躁与愤怒。阿鲁台见状,知道不能再拖延,立刻召集麾下将领,仓促制定了一套战术计划。旁白补充:“阿鲁台本想拖延时间,却被朱棣的心理战打乱了节奏,不得不提前实施作战计划,这为明军后续的反击创造了机会。”】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当天幕中明军勇士挑衅的画面出现时,徐达忍不住抚掌赞叹,“阵前叫骂,既能激怒敌军,又能观察其反应,还能拖延时间,可谓一举三得!殿下从靖难之役时便会这招,如今用在漠北战场,依旧效果显着。”
李文忠也笑道:“鞑靼骑兵本就性情暴躁,经此一激,怎能不怒?阿鲁台虽想压制,却也难挡军心躁动。这般一来,他的战术计划便会仓促实施,漏洞自然更多。”
“此计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胆识与时机,”冯胜道,“数百名勇士深入敌阵前,稍有不慎便会陷入重围,可他们却毫不畏惧,这份勇气,也是心理战能成功的关键。”
朱棣道:“战场之上,不仅是兵力与装备的较量,更是军心与意志的比拼。鞑靼骑兵虽多,却人心不齐,稍加挑衅,便会躁动不安。阿鲁台想稳住军心,难如登天。”
“殿下这招,既打击了敌军士气,又提振了我军信心,”李善长道,“我军勇士在敌阵前驰骋,我军将士看在眼里,士气定会大涨;鞑靼士兵怒而不能发,士气则会逐渐低落。此消彼长,战局的天平已开始向明军倾斜。”
承运殿内,众臣对朱棣的心理战技巧纷纷表示称赞。他们深知,在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心理战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能扭转战局。
【阿鲁台的战术计划迅速确定,天幕中出现了清晰的战术示意图。旁白的声音响起:“阿鲁台制定的战术颇具蒙古特色,简洁却有效——首先,以右翼大量轻骑兵迂回明军左哨何福部的侧后,吸引中路的朱棣率军支援;其次,若朱棣中计,左翼鞑靼骑兵便快速冲锋,攻击右哨郑亨部与朱棣中军的结合部,将明军包围在江岸边(额尔古纳河支流激流河在战场东南侧);若朱棣未中计,阿鲁台则亲率永谢布铁骑作为第二梯队,压制朱棣中军,协助左翼形成双层包围圈。”】
【画面中,鞑靼右翼骑兵率先行动,数千名轻骑兵如一股黑色的洪流,绕过明军左哨的正面,向着何福部的侧后疾驰而去。何福见状,立刻下令调整阵形,将部分兵力调至侧后,形成防御,同时派人向朱棣禀报:“陛下,鞑靼右翼迂回我部侧后,请陛下速做决断!”】
【朱棣接到禀报后,并未下令支援何福,而是对身旁的将领道:“阿鲁台想引孤上钩,孤偏不上当!传令郑亨,加强与中军的联系,严防鞑靼左翼偷袭;何福,坚守阵脚,若鞑靼右翼发起进攻,只需稳住防御,无需反击!”与此同时,鞑靼左翼骑兵已开始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冲锋。旁白补充:“阿鲁台的战术计划虽合理,却忽略了朱棣的冷静与谨慎。朱棣看穿了他的意图,并未被迂回的右翼骑兵牵制,而是牢牢守住了中军与右哨的结合部,让鞑靼的包围计划难以实施。”】
十、承运殿评析:析敌计之巧,赞明断之智
“阿鲁台这战术,倒也有几分门道,”当天幕中战术示意图出现时,徐达沉吟道,“迂回侧后,吸引主力,再攻击结合部,若换作一般统帅,恐怕早已中计。可殿下却能保持冷静,不上当受骗,实在难得。”
李文忠也点头道:“鞑靼右翼迂回,看似威胁极大,实则是虚张声势。若殿下贸然支援何福,中军与右哨的结合部便会出现漏洞,鞑靼左翼正好趁虚而入,届时明军便会陷入包围。殿下看穿这一点,坚守中军,实在明智。”
“阿鲁台的计划虽好,却有一个致命缺陷——过于依赖殿下中计,”冯胜道,“一旦殿下不上当,整个计划便会落空。反观殿下,应对沉稳,指令清晰,既守住了阵脚,又让鞑靼的战术难以展开。”
朱棣道:“蒙古人的战术,多以迂回、包抄为主,孤在为燕王时时便与蒙古骑兵打过交道,对他们的套路了如指掌,更不要提日后经历过无数血战的永乐皇帝。阿鲁台想故技重施,孤怎会让他得逞?守住中军与右哨的结合部,便是守住了整个战局的关键。”
“永乐陛下不仅懂战术,更懂敌军的习性,”李善长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殿下对蒙古战术的熟悉,对阿鲁台心理的洞察,是此次应对成功的关键。若换作他人,恐怕早已陷入被动。”
【见迂回战术未能吸引朱棣支援,阿鲁台咬牙下令:“传令左翼,发起冲锋!孤亲率永谢布铁骑,冲击明军中军!”号角声再次响起,鞑靼左翼骑兵如离弦之箭,直奔右哨郑亨部与中军的结合部;阿鲁台则率领数千名永谢布铁骑,身披重甲,手持弯刀,向着朱棣的中军发起猛攻。】
【郑亨部立刻迎上前去,明军骑兵与鞑靼左翼骑兵瞬间碰撞在一起。金铁交鸣之声响彻山谷,郑亨手持长枪,一马当先,将一名鞑靼百户挑落马下。他高声呐喊:“兄弟们!守住阵脚,绝不让鞑靼人前进一步!”明军士兵们齐声应和,长枪如林,不断刺向冲来的鞑靼骑兵,一时间,鞑靼左翼的冲锋被死死挡在阵前。】
【与此同时,阿鲁台的永谢布铁骑已逼近明军中军。这支鞑靼精锐果然名不虚传,他们身披厚甲,不畏箭矢,挥舞着弯刀,在明军的阵型上撕开一道口子。一名永谢布千夫长怒吼着冲向朱棣,手中弯刀直劈而下。朱棣身旁的亲兵队长立刻挺枪格挡,“铛”的一声,长枪被砍断,亲兵队长也被震得虎口开裂。朱棣眼神一凛,拔出腰间佩剑,亲自迎了上去,佩剑与弯刀碰撞,火花四溅。】
【就在中军形势危急之际,一阵密集的枪声突然响起——早已埋伏在中军两侧山坡上的神机营士兵,终于发起了攻击。铅弹如雨点般射向永谢布铁骑,冲在最前面的鞑靼骑兵纷纷落马,重甲也难以抵挡火枪的威力。阿鲁台见状,脸色大变,他没想到明军竟还暗藏了神机营。永谢布铁骑的冲锋节奏被打乱,士兵们开始出现慌乱,不敢再贸然向前。旁白的声音响起:“神机营的突然出击,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永乐明军对火器的运用,已远超此前的中原军队,在与重装骑兵的对抗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战力。”】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