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草原的晨曦中,一座简陋的明军卫所拔地而起,土筑的城墙虽不高大,却透着一股肃杀之气。卫所指挥张承业正站在城头,望着远处草原上掠过的蒙古游骑,眉头紧锁。片刻后,他转身对麾下将领道:“此股游骑约有百人,若任其窥探,恐泄露我军部署。传我将令,即刻点齐三百骑兵,随我出城驱逐!”将领们齐声应诺,片刻后,城门大开,骑兵呼啸而出,直奔蒙古游骑而去。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明初边寨卫所独具特色,指挥级别官员可独立决断是否率军出城野战,无需层层上报,边防反应极为迅速。且卫所不常设总兵,兵权集中于卫所指挥,避免了权责混乱。”】
【画面骤然切换至宣德年间的边疆,昔日热闹的卫所如今人去楼空,部分堡垒的城墙已坍塌,壕沟被风沙填平。几名文官模样的官员正在清点堡垒物资,其中一人说道:“陛下有旨,收缩边疆防线,废弃偏远堡垒,将兵力集中于核心卫所。”旁白的声音带着一丝惋惜:“宣德时期,对洪武、永乐的边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大量边境堡垒被收缩废弃,卫所指挥的野战决策权被收回,边防策略从‘主动进攻’转向‘被动防御’,与洪武永乐时代的开放进取形成鲜明对比。”】
【明军龟缩于核心卫所内,不敢轻易出城,蒙古游骑在卫所周边肆意游荡,却因找不到平民聚集区,无从劫掠,只能悻悻离去。旁白补充:“洪武永乐年间的持续北伐,已将漠南的平民聚集区彻底摧毁,双方之间形成巨大的无人区。宣德朝收缩防线后,虽减少了边防压力,却也让明军失去了对漠南的控制,为日后蒙古部落南下埋下隐患。”】
“卫所指挥可独立决断野战?”当天幕中张承业率军出城的画面出现时,徐达抚掌赞叹,“边疆战事瞬息万变,若事事上报,必会延误战机。卫所指挥掌兵权,能快速应对蒙古游骑,这倒是务实的边防之策。”
李文忠也点头道:“不常设总兵,避免了将领拥兵自重,又能让卫所指挥放开手脚,实在是一举两得。太子殿下的边防模式,既灵活又高效,难怪能压制蒙古数十年。”
“可是这宣德朝收缩堡垒,实乃失策!”冯胜眉头紧锁,语气中满是不满,“废弃偏远堡垒,等于将漠南拱手让人。我明军失去了前哨据点,便无法及时察觉蒙古部落的动向,只能被动挨打,这与陛下、太子殿下的战略背道而驰。”
朱棣沉默良久,缓缓开口:“宣德朝的调整,或许是因国力衰退,无力支撑大规模的边防部署,亦或者其他。但收缩防线绝非长久之计,失去了对漠南的控制,鞑靼瓦剌等部便会逐渐南下,重新占据水草丰美的区域,日后再想驱逐,难如登天。”
“殿下所言极是,”李善长道,“从天幕的介绍来看,边防的关键在于‘主动’,洪武到永乐的边防模式,是以攻代守,将战场引至草原;宣德朝转为被动防御,等于将主动权交给了元人,此消彼长,边疆岂能安稳?”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赋予卫所指挥野战决策权,重建偏远堡垒,让明军重新掌控漠南,将蒙古部落压制在克鲁伦河以北,永绝后患。”
【画面展现出广袤的漠南草原,天地间一片荒芜,既无明军的据点,也无蒙古的帐篷,只有偶尔掠过的黄羊与野马,印证着这片土地的生机。旁白的声音响起:“洪武朝的持续北伐,彻底改变了漠南的格局——平民聚集区被摧毁,经济体系崩溃,明朝与北元之间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无人区,双方隔着这片荒芜之地,展开长期对峙。”】
【镜头切换至洪武年间的漠北,蒙古部落的大营聚集在贝尔湖、温都尔汗以南,甚至靠近明朝边境的赛因山达一带,牧民们驱赶着牛羊,在水草丰美的区域游牧,偶尔还会南下袭扰明军卫所。旁白解释:“洪武初期,蒙古部落的活动范围离明朝边境较近,便于袭扰;但经过洪武明军的数次北伐,蒙古人损失惨重,不得不将活动范围北移,最终退缩至克鲁伦河以北,比洪武初期北移了数百公里。”】
【画面中,蒙古牧民赶着牛羊,艰难地向克鲁伦河以北迁徙,沿途的草原愈发荒芜,气候也愈发恶劣。部落首领看着身后的草原,眼中满是无奈——这片曾经的家园,如今已成为不敢踏足的险地。旁白补充:“蒙古活动范围的北移,虽减轻了明朝的边防压力,却也限制了朱棣的北伐模式选择。后世对比明成祖北伐与其他时期北伐时,往往忽略了这一关键背景,导致对永乐北伐的评价有失偏颇。”】
“元人只要见势不对就会退至克鲁伦河以北!”当天幕中蒙古部落北迁的画面出现时,李文忠恍然大悟,“数百公里的纵深,再加上漠南的无人区,我军每次北伐需深入数千里,粮草运输、士兵耐力都是巨大的考验,永乐朝北伐的难度远超如今,不是没有道理。”
徐达也点头道:“这些年来几次北伐,北元残部离边境近,我军可快速抵达战场,速战速决;可殿下北伐,他们躲在克鲁伦河以北,需长途奔袭,师老兵疲,劳师以远,想要重创对方,难如登天。”
“但是后世评价殿下的北伐,未考虑这一背景,实在不公,”冯胜道,“换作其他帝王,面对这般遥远的战场,恐怕早已放弃。殿下坚持北伐的这份决心与魄力,实在令人敬佩。”
朱棣指尖轻叩案几,沉声道:“蒙古人北退,虽增加了北伐难度,却也暴露了他们的弱点——克鲁伦河以北气候恶劣,资源匮乏,难以支撑大规模的部落聚集。只要明军能深入腹地,摧毁他们的牧场与储备,便能从根本上削弱其战力。”
“但深入腹地,需解决粮草问题,”李善长担忧道,“长途奔袭,粮草易断,若不能速战速决,我军必陷入困境。”
“所以只能选择‘人力裹粮’,快速决战,”朱棣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携带足够的干粮,轻装前进,不给蒙古人喘息之机,一旦找到其主力,便全力出击,一战定胜负。”
【画面转向明军的筑城现场,士兵与民夫齐心协力,在克鲁伦河以南构筑半永备工事。夯土的城墙逐渐增高,内部的粮仓、弹药库一一建成,士兵们将粮草、火药、盔甲整齐地存入工事内,脸上满是疲惫却坚定的神情。旁白的声音响起:“面对蒙古人北退的局面,朱棣最终敲定北伐方案——构筑半永备工事,储存足够支撑2-3个月的物资,为深入草原、扫荡蒙古纵深提供后勤保障。”】
【镜头展现出工事的内部结构:粮仓内堆满了晒干的粮食与肉干,弹药库中,火枪、铅弹、火药桶排列整齐,盔甲库内,各式铠甲挂满了墙壁。一名将领正在清点物资,对身边的士兵道:“这些物资,是大军深入漠北的底气,务必严加看守,不得有丝毫差错。”旁白补充:“这些工事不仅是物资储备点,更是明军的临时据点,若深入草原遇挫,可退回工事休整,避免陷入绝境。”】
【画面中,朱棣站在工事顶端,望着北方的草原,沉声道:“此次北伐,不求一战灭敌,只求深入蒙古纵深,摧毁其根基,让他们数十年内无力南下。有这些工事与物资,即便耗时两三个月,孤也有信心坚持到底。”】
“构筑工事、储备物资,此方案稳妥至极!”当天幕中工事建成的画面出现时,徐达忍不住赞叹道,“2-3个月的物资储备,既保证了深入草原的需求,又留有余地,即便战事拖延,也无需担忧粮草问题。”
李文忠也点头道:“工事既是储备点,又是据点,进可攻,退可守,将后勤与战术完美结合,这份谋划,实在周密。”
“殿下考虑得太周全了,”冯胜道,“深入漠北,最忌粮草断绝,这些工事与物资,就是大军的‘生命线’。有了它们,士兵们才能安心作战,无后顾之忧。”
朱棣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漠北作战,后勤是关键。此举,既是为了应对眼前的战局,也是为了给日后的北伐打下基础。这些工事可长期保留,日后再征漠北,便无需重新构筑,能节省大量时间与人力。”
“在工事周围部署少量兵力,”李善长提醒道,“蒙古人若察觉这些工事,定会前来袭扰。派神机营与骑兵驻守,确保物资安全,粮草一动,三军胆丧。”
“李公所言极是,”朱棣道,“命三千营抽调一千骑兵,神机营派驻五百火枪兵,驻守各工事,遇袭时坚守待援,绝不能让物资有失。”
【画面切换至北元的牙帐,本雅失里与阿鲁台正围着地图激烈争执。阿鲁台手指呼伦湖以北的区域,声音洪亮:“大汗,当集结东蒙所有力量——永谢布十营、东道诸王、兀良哈亲军,再加上您的蒙兀儿斯坦军团,汇聚于呼伦湖以北。若能击败朱棣,便乘胜西征,消灭阿里不哥后裔与瓦剌人,重振大元雄风;若战败,也可在此与明军决一死战!”】
【本雅失里却连连摇头,指着西北的河谷道:“不可!呼伦湖以北地势开阔,易遭明军合围。若躲入西北的河谷道,虽可依托地形防守,却恐被瓦剌人与明军两面夹击,进退两难。”阿鲁台反驳道:“呼伦湖以东战略空间狭小,大军只能钻进额尔古纳河河谷,一旦被明军堵住入口,便是死路一条!呼伦湖以西以北虽初春环境恶劣,却有克鲁伦河、乌勒扎河等河流流域的分支河道可躲藏,更易避开明军攻击。”】
【两人争执不下,牙帐内的其他将领也分成两派,各执一词。旁白的声音响起:“本雅失里与阿鲁台的分歧,本质是战略选择的冲突,并无绝对的对错。但他们的犹豫与反复,却让北元失去了宝贵的时间,为明军创造了可乘之机。”】
【画面最终定格在蒙兀儿斯坦军团的动向——他们脱离了阿鲁台与东道诸王的大部队,在本雅失里的命令下,向南绕过呼伦湖,向西北的河谷道逃去。旁白补充:“蒙兀儿斯坦军团的单独行动,让北元的兵力进一步分散,也让朱棣捕捉到了战机。”】
“真是一群乌合之众!”当天幕中本雅失里与阿鲁台争执的画面出现时,朱棣发出一声冷笑,“大敌当前,不思团结御敌,反而为战略分歧争吵不休,这般犹豫,不输才怪!”
徐达也笑道:“阿鲁台的方案虽有风险,却不失主动;本雅失里一味退缩,只会陷入被动。两人各执己见,兵力分散,正好给了明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蒙兀儿斯坦军团单独逃窜,自寻死路,”李文忠道,“脱离主力后,他们既无支援,又无依托,一旦遭遇明军,必败无疑。北元的决策失误,是我军的天赐良机。”
“犹豫是战场大忌,”冯胜道,“成祖之所以能成为雄主,正是因为他决策果断,从不拖泥带水。北元的这般表现,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锐利:“遇此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当机立断,集中兵力,要么全力迎战,要么保存实力撤退,绝不能像本雅失里与阿鲁台这般犹豫不决。他们鞑靼的覆灭,从他们争执的那一刻起,便已注定。”
承运殿内,众臣对北元的决策失误纷纷表示嘲讽。他们深知,战场之上,时间就是生命,决策的犹豫,往往会导致满盘皆输。而朱棣的果断,正是北伐胜利的关键。
【画面转向贝尔湖以西,明军前锋骑兵正在草原上疾驰。胡骑指挥台一马当先,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前方,突然,他抬手示意停止前进——远处的草原上,蒙兀儿斯坦军团正在转移,队伍散乱,毫无防备。台大喝一声:“随我冲锋!”明军骑兵如离弦之箭,直奔蒙兀儿斯坦军团而去。】
【双方瞬间激战在一起,明军骑兵凭借精湛的马术与锋利的兵器,杀得蒙兀儿斯坦军团节节败退。台瞅准机会,策马冲向一名蒙古军官,手中长枪直刺而出,将其挑落马下,亲兵迅速上前,将其生擒。旁白的声音响起:“明军前锋在贝尔湖以西遭遇转移中的蒙兀儿斯坦军团,发起突袭,生擒一名军官,获取了关键情报——本雅失里率领3万余骑向西逃窜,已北渡克鲁伦河。”】
【画面切换至朱棣的大营,他正围着地图沉思,台押着被俘军官进入帐内,军官跪地求饶,如实供述了本雅失里的动向。朱棣听完,猛地一拍案几,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时不再来!传我将令,大军在新巴尔虎右旗扎营,孤亲率2万精锐骑兵,追击本雅失里!”】
【镜头展现出明军精锐骑兵的集结场景:三千营与燕山虎贲的士兵们个个身披重甲,胯下战马配备三匹,以保证行军速度。曾在此地生活过的鞑靼降丁百户站在朱棣身旁,指着地图道:“陛下,乌勒扎河河谷是四塞之地,本雅失里逃入此处,必是自投罗网,束手就擒。”朱棣颔首,翻身上马,大喝一声:“出发!”2万铁骑呼啸而出,沿着克鲁伦河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天幕中朱棣决定亲率骑兵追击的画面出现时,徐达激动得站起身,“捕捉到战机后,毫不犹豫,亲率精锐出击,这份魄力,实在令人敬佩!”
李文忠也摩拳擦掌:“2万精锐骑兵,皆备三马,速度与耐力兼具;鞑靼降丁为向导,熟悉地形,此役定能追上本雅失里,一战重创其主力!”
“乌勒扎河河谷是四塞之地,本雅失里逃入此处,等于自断退路,”冯胜道,“成祖亲率铁骑追击,既能利用地形优势围歼敌军,又能彰显明军的战力,让北元各部闻风丧胆。”
朱棣看着画面中自己的身影,眼中满是豪情:“遇此良机,理当如此。身为统帅,不仅要善于谋划,更要敢于决断,唯有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可是殿下亲率骑兵,这是大忌啊,”李善长担忧道,“本雅失里仍有3万余骑,若设下埋伏,后果不堪设想。不派斥候提前侦查,行军安全难以保障。”
“李公放心,”朱棣道,“以孤的性格一定会派精锐斥候在前开路,探查地形与敌军动向,绝不会中了本雅失里的埋伏。同时,大营留守部队需做好支援准备,一旦遇袭,立即驰援。”
承运殿内,气氛豪迈而紧张。众人既为朱棣抓住战机而兴奋,又为他亲率骑兵的安全而担忧。他们深知,这场追击战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北伐的全局,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期盼着明军的胜利。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