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未时,东宫文渊阁内,笔墨纸砚整齐罗列于案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书卷气。朱棣身着青色常服,正端坐案前批阅奏折,吴伯宗、邵质等几位大学士侍立两侧,手中捧着待议的政务文书,神色却比往日拘谨了许多——清晨奉天殿上,朱棣怒杖江南文官的铁血一幕犹在眼前,那份震慑人心的威严,让他们不自觉地收敛了往日的从容,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就在邵质小心翼翼地递上一份关于江南漕运的奏折时,窗外天空骤然亮起一道白光,熟悉的天幕如画卷般展开,将文渊阁内的光线映照得骤然明亮。朱棣抬眸望去,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这天幕似乎总在他处理政务的关键节点出现,而今日所展现的,又将是未来永乐朝的哪些惊天举措?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永乐三年十一月的翰林院景象。数千名身着儒衫的学者云集于此,案上堆满了经史子集各类典籍,有的学者正伏案抄写,有的则围在一起争论典籍中的疑难之处,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永乐三年十一月,朱棣下诏启动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编纂大型类书。他任命解缙为总纂官,召集全国两千一百六十九名学者,涵盖经史、天文、地理、工艺、医学、僧道、技艺等各个领域,几乎囊括了当时大明最顶尖的知识精英。”】
【画面切换至皇宫文华殿,朱棣手持诏书,对解缙与诸位学者说道:“自书契诞生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浩如烟海,却多有散佚,且门类繁杂,不便查阅。朕命尔等编纂此书,需‘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务必做到‘详备无遗,统合古今’,让后世子孙能一览历代典籍精华。”解缙躬身领命:“臣遵旨!定竭尽所能,不负陛下重托!”旁白继续说道:“朱棣编纂此书的核心目的,不仅是整合历代散佚典籍,避免文化断层,更在于彰显大明的文化正统性——通过囊括百家、统合古今的典籍,向天下昭示大明是中华文脉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巩固其统治的文化根基。”】
【镜头转向翰林院的藏书阁,学者们正从书架上搬运典籍,其中既有先秦的竹简孤本,也有汉唐的绢本典籍,甚至还有西域传入的天文历法文书。旁白补充道:“为确保典籍的全面性,朱棣下令开放南京文渊阁,允许学者查阅皇家藏书;同时命各地官府征集民间典籍,凡献上珍本孤本者,给予丰厚赏赐。一时间,天下典籍源源不断汇聚至翰林院,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看到天幕上编纂《永乐大典》的壮阔场景,吴伯宗眼中闪过难以掩饰的激动,上前一步躬身道:“太子殿下此举堪称‘盛世修典’的典范!历代王朝虽也有编纂典籍之举,却从未有如此规模——2169名学者,囊括百家学问,这不仅能保存历代典籍,更能推动学术发展,彰显我大明的文治气象,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
邵质也附和道:“是啊,殿下。先秦以来,战乱频繁,许多典籍散佚失传,若能借此机会整合编纂,必能填补诸多学术空白。尤其是天文、地理、工艺、医学等实用学问,以往不受重视,如今纳入大典,更能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
与文臣的激动不同,朱棣的神色更为沉稳。他看着天幕中学者们伏案苦读的身影,心中暗道:“父皇在位时,虽重视教化,却更侧重‘画地为牢,八股取士’,对‘杂学’多有忽视。而文治,本就该兼容并蓄,不应有门户之见。编纂《永乐大典》,既能整合文脉,又能挖掘实用学问,这才是真正的‘文治’。”他转头对吴伯宗说道:“吴大人,天幕所示永乐大典编纂,意义重大。即日起,可命翰林院着手整理皇家藏书与民间典籍,登记造册,为日后可能的编纂工作做准备——即便今日不启动,也要为后世留存基础。”等到孤继位,就开始这震铄古今的创举。
吴伯宗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即刻便安排人手整理典籍!”经历了清晨的杖责事件,他此刻对朱棣的指令已无半分迟疑,只想着尽快落实。而且永乐大典的编撰主管,为什么不能是他吴伯宗。
【天幕画面一转,浮现出永乐四年八月的南京皇宫,朱棣身着龙袍,立于奉天殿上,手中高举诏书,对百官高声宣读:“北平乃朕龙兴之地,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传朕旨意:自今日起,以金陵为南京,北京为京师,正式决定迁都北京!”百官齐声跪拜:“陛下圣明!”旁白的声音响起:“继改北平为北京、设北京行部后,朱棣于永乐四年八月正式下诏迁都,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决定,既是对‘龙兴之地’的眷恋,更是基于战略考量——北京地处北方边防前沿,迁都于此,可实现‘天子守国门’,加强对蒙古部落的防御;同时,北京位于天下之中,便于统筹南北,缓解南北隔阂。”】
【画面切换至四川、湖广、江西的深山之中,数千名民夫正砍伐巨木,这些巨木需经水路运至北京,耗时长达数年;北京城外,百万民夫与工匠正在平整土地,绘制宫殿图纸,紫禁城的营建工程正式启动。旁白继续说道:“迁都并非易事,首要任务便是营建北京宫殿与城墙。朱棣任命工部尚书宋礼为营建总指挥,命其前往四川、湖广、江西等地采伐巨木——这些巨木需‘围长丈余,高数十丈’,每根采伐、运输成本高达数百两白银;同时征调工匠与民夫约百万人,参与宫殿、城墙、驿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个营建工程耗资巨大,历时十余年,直至永乐十九年才正式完工。”】
【镜头转向北京营建现场的图纸,图纸上详细标注了紫禁城的布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次排列,后宫与御花园分布两侧,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环绕四周,尽显皇家威严。旁白补充道:“北京宫殿(紫禁城)的营建,严格遵循儒家礼制,同时融入了军事防御设计,既彰显皇权至上,又具备极强的防御功能。迁都与营建工程,虽耗费巨大,却为大明奠定了近五百年的都城格局,成为影响中国数百年的战略决策。”】
当天幕播放完迁都与营建紫禁城的内容,文渊阁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尤其是吴伯宗等江南出身的文官,脸上满是担忧。邵质犹豫片刻,还是硬着头皮上前道:“太子殿下,迁都与营建宫殿,需征调百万民夫,耗费数千万两白银,就算日后国库有储备,却也难以支撑如此浩大的工程。且百姓若需长途运送物资至北平,负担必大幅加重,恐引发民怨啊!”
吴伯宗也补充道:“殿下,应天地处江南富庶之地,物资丰饶,交通便利,且已营多年,宫殿、官署完备。北平虽为战略要地,却地处北方,物资匮乏,迁都后需依赖漕运运送南方粮食与物资,一旦漕运受阻,京师便会陷入困境。此事还需三思!”
与文臣的担忧不同,恰好前来汇报的李景隆,听到天幕内容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上前对朱棣说道:“太子殿下,天幕所示‘迁都北平’,实乃远见卓识!北方蒙古部落始终是我大明心腹大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可直接统筹北方边防,缩短军事指挥链,比南京遥控指挥高效得多。且北京‘控四夷、制天下’的地理优势,绝非南京可比,此举对巩固大明边防、统筹南北,意义重大!”
徐辉祖,不,现在应该叫徐允恭,也附和道:“九江所言极是!营建紫禁城虽耗费巨大,却是长远之计。皇宫乃皇权象征,北京宫殿建成后,既能彰显大明威严,又能稳定人心,这笔投入值得!至于物资与民夫问题,可分期分批征调,同时从下西洋的收益中补贴,必能缓解压力。”他们两个自从前面天幕播放靖难之后,就坚定不移跟着朱棣走,跟着朱棣可比跟着别人好多了。
朱棣看着文臣与自己的人不同的反应,心中早已权衡利弊。他对邵质、吴伯宗说道:“诸位大人担忧的民力与财政问题,孤并非没有考虑。但迁都之事,关乎大明长远战略,不可因短期困难而放弃。日后若真启动迁都,孤会视情而定。”
邵质、吴伯宗见朱棣态度坚决,且已有应对之策,再想起清晨的杖责,便不敢再多言,只能躬身应道:“臣等明白了。”
【天幕画面转向永乐四年的安南,权臣胡季犁身着龙袍,坐在宫殿上,接受百官朝拜,而原安南国王陈氏的族人则被囚禁于地牢,神色凄惨。旁白的声音响起:“永乐初年,安南权臣胡季犁发动政变,篡夺陈氏政权,自立为帝。为获得大明承认,他谎称陈氏无后,请求大明册封。朱棣起初未察其阴谋,险些同意,后陈氏旧臣赴京哭诉真相,朱棣才知胡季犁篡位实情,遂决定派使者护送陈氏后人陈天平归位。”】
【画面切换至安南边境,胡季犁派军队埋伏在途中,待大明使节与陈天平抵达后,突然发动袭击,将使节、士兵与陈天平全部杀害,尸体抛入江中。旁白继续说道:“胡季犁的暴行,彻底激怒了朱棣。永乐四年九月,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副将军,率十万大军南征安南,以‘吊民伐罪’为名,讨伐胡季犁。”】
【镜头转向南征大军的行军路线,朱能、张辅率领军队沿广西、云南两路进入安南,一路势如破竹,安南军队望风而逃。然而,永乐四年十月,朱能在途中病逝,朱棣下诏命张辅接任主帅。旁白补充道:“朱能病逝后,张辅临危受命,他深知此战关乎大明威严,遂严明军纪,鼓舞士气,继续率军南进。永乐五年正月,张辅率军攻破安南都城升龙(今越南河内),俘获胡季犁及其子胡汉苍,平定叛乱。”】
【画面中,朱棣在奉天殿上接受战俘,胡季犁父子跪在殿下,瑟瑟发抖。朱棣高声说道:“胡季犁篡权弑主,杀害大明使节,罪无可赦!朕念及安南百姓无辜,不忍加罪,特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交趾按察使司、交趾都指挥使司,将安南纳入大明行政管辖,派官员与军队驻守,保障百姓安宁。”旁白继续说道:“永乐五年六月,朱棣正式下诏在安南设立‘三司’,将其分为17府、47州、157县,直接纳入大明版图。这一举措,不仅为陈氏复仇,更强化了大明对中南半岛的控制,拓展了朝贡体系的范围。”】
当天幕播放完南征安南的场景,文渊阁内的文官纷纷赞叹朱棣的武功。以为翰林院学士抚须笑道:“张辅将军果然不负所托!临危受命,却能迅速平定安南,真乃名将!太子殿下能识人之明,派朱能、张辅出征,更显战略眼光!”
吴伯宗也说道:“安南自唐末以来便脱离中原管辖,如今殿下将其纳入大明版图,设立三司管辖,实乃不世之功!这不仅彰显了大明的军威,更让中南半岛诸国不敢再轻视大明,朝贡体系必能更加稳固。”
【天幕画面再次切换,时间来到永乐五年十二月。南京文渊阁内,解缙手持一摞厚厚的典籍,躬身向朱棣奏报:“陛下,《永乐大典》初稿已编纂完成!全书共卷、凡例与目录60卷,约三万万七千万字,收录典籍8000余种,涵盖经史子集百家之学,无一遗漏!”朱棣接过典籍样本,翻阅片刻,龙颜大悦,说道:“此书编纂精良,堪称古今第一类书!朕赐名《永乐大典》,即刻命人抄写副本,正本藏于南京文渊阁,副本日后迁至北京翰林院,供学者查阅。”旁白的声音响起:“《永乐大典》的成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它收录了大量散佚典籍,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规模远超此前的《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画面转向苏州刘家港,郑和率领船队再次启航,此次的船队规模比第一次更为庞大,船上装载着更多的丝绸、瓷器、茶叶,准备与西洋诸国进行贸易。旁白继续说道:“永乐五年冬,在《永乐大典》成书的同时,郑和率船队再次出使西洋。此次远航,重点访问暹罗(今泰国)、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在暹罗,郑和调解了暹罗与占城的争端;在满剌加,他与国王签订朝贡协议,促成满剌加成为大明藩属;在锡兰,他击败了当地叛乱的国王,扶持亲明政权。”】
【镜头最后来到满剌加港口,满剌加国王率领百官迎接郑和船队,将黄金、象牙作为贡品献上,同时请求大明派遣工匠,帮助满剌加修建城池与码头。郑和欣然应允,随后船队满载着西洋的香料、宝石、象牙等货物,踏上归途。旁白补充道:“第二次下西洋,进一步扩大了明朝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新增十余国遣使入明朝贡,朝贡体系愈发稳固。同时,大量西洋货物的输入,不仅充实了朱棣的内帑,更丰富了大明的商品市场,推动了江南手工业的发展——苏州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因西洋需求激增,产量较洪武朝增长近三成,形成了“产销两旺”的繁荣景象。】
当天幕画面定格在郑和船队满载而归的景象时,文渊阁内陷入了长久的寂静,随后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惊叹与复杂议论。
吴伯宗捧着手中的典籍,指尖微微颤抖,语气中满是震撼:“三万万七千万字,八千余种典籍……《永乐大典》竟有如此规模!太子殿下,这何止是‘盛世修典’,简直是‘旷古未有’!有此书传世,我大明的文化正统性,再无人可质疑!”他自幼饱读诗书,深知典籍散佚之痛,此刻望着天幕中文渊阁内堆叠如山的《永乐大典》,眼中竟泛起了泪光。
邵质也连连感叹:“此前只知下西洋能赚得财富,今日才知其另有深意——调解诸国争端,扶持亲明政权,让满剌加这样的要地成为藩属,这是用‘贸易与威慑’编织了一张覆盖南洋的大网啊!殿下此举,比单纯的军事征伐更高明,不动声色便掌控了南洋局势。”
但惊叹之余,文臣们看向朱棣的目光中,仍带着难以掩饰的敬畏与忌惮。解缙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永乐大典》编纂需耗费海量人力财力,第二次下西洋又增派船只与人员,虽有收益支撑,却也需提防‘用力过猛’——若同时推进迁都、南征、修典、下西洋四件大事,恐民力难支,还需循序渐进。”
他这话看似是提醒,实则是隐晦地劝朱棣放缓步伐——清晨杖责文官的教训犹在眼前,没人敢再直接反对,只能从“民生”角度旁敲侧击。
朱棣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他抬眸扫过众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循序渐进是理,但大明的机遇,容不得拖沓。南征已平,安南纳入管辖,可抽调当地赋税补贴开支;下西洋收益丰厚,足以支撑修典与迁都的前期筹备;《永乐大典》编纂多为学者自愿参与,并非强制征调,民力负担远没有诸位想象的沉重。”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解缙身上,补充道:“解缙才华横溢,若日后启动修典,总纂官之位,孤或许会委以重任。”
众人能感受到,朱棣的目光中不仅有赏识,更有审视——这位太子,既要用文人的才华,又绝不容许文人用“仁厚”“民生”的幌子阻碍他的宏图伟业。
李景隆此时仍未离去,他看着朱棣与文臣的周旋,眼中满是赞许。待文臣们退至一旁,他上前低声道:“殿下,这帮文人就是如此,既想借殿下之功留名青史,又怕担风险、耗心力。您今日敲打一番,他们往后才不敢再推诿掣肘。”
朱棣微微颔首,沉声道:“九江所言极是。孤并非要苛待文人,只是容不得他们‘空谈误国’。修典、下西洋、迁都、拓疆,哪一件不是为了大明?若他们真为民生着想,便该全力协助,而非处处设限。”
李景隆笑道:“殿下放心,武将集团定会全力支持您。迁都需加固边防,我等可提前整顿北方卫所;南征需安抚军心,我等可亲自训诫将士;下西洋需护卫船队,我等可选拔精锐水师随行。只要能让大明强盛,我等万死不辞!”
朱棣看着徐达坚毅的面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武将集团的支持,是他推行新政最坚实的后盾。
待众人散去,文渊阁内只剩朱棣一人。他走到案前,铺开一张空白宣纸,提笔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典、都、疆、洋”,随后在每个字下方细细批注,眼神愈发坚定。
“《永乐大典》是‘文’,”朱棣笔尖轻点“典”字,心中暗道,“整合文脉,既能彰显正统,又能挖掘实用学问——天文历法可助农耕,工艺技术可强军工,医学典籍可安民生。这不仅是文化工程,更是治国的‘知识库’。”
他又指向“都”字:“迁都北京是‘势’。天子守国门,既能震慑蒙古,又能平衡南北。江南虽富,却偏安一隅;北京虽险,却能掌控四方。待紫禁城建成,大明的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合二为一,方能真正‘控四夷、制天下’。”
“南征安南是‘威’,”朱棣的笔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锋芒,“父皇的‘不征之国’,是‘守成’之策;孤的‘拓疆设司’,是‘进取’之道。安南地处中南半岛咽喉,掌控此地,既能保障南洋贸易通道安全,又能让周边诸国敬畏大明。所谓‘王者之师’,不仅要能守,更要能‘罚’——罚叛逆,罚不敬,方能维系朝贡体系。”
最后,他重重圈住“洋”字:“下西洋是‘利’与‘脉’。利在黄金白银、奇珍异宝,可补内帑、充国库;脉在南洋诸国、贸易通道,可织就一张覆盖海外的‘利益网’。父皇的海禁,是‘堵’;孤的下西洋,是‘疏’——堵则生乱,疏则兴邦。用西洋之利,支撑修典、迁都之耗;用南洋之脉,连接大明与世界。”
写完批注,朱棣看着纸上的四个字,突然明白——这四件事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互为支撑:修典为迁都与拓疆提供文化认同,迁都为下西洋与南征提供政治保障,南征为下西洋扫清障碍,下西洋为所有举措提供财政支撑。
“原来未来的自己,早已布下了一盘大棋,”朱棣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这哪里是‘反祖训’,这是在父皇的基础上,把大明推向更高的巅峰。父皇打下了江山,孤要做的,是守住江山、壮大江山。”
他想起天幕中胡季犁的下场,心中更无波澜——对叛逆者手软,就是对大明不负责。若有谁敢再挑衅大明威严,无论是安南权臣,还是江南腐儒,他都会用雷霆手段回应。“几条人命换大明盛世,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朱棣收起纸笔,眼中满是决绝。
待徐李离开后,朱棣独自站在舆图前,目光扫过“安南”与“海疆”两处,心中泛起一阵波澜。当天幕提及“南征安南”“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时,他立刻想起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划定的“不征之国”——安南正是其中之一。
“父皇定下‘不征之国’,是为了避免明初国力损耗,”朱棣心中暗道,“可时移世易,安南权臣胡季犁篡夺政权,还杀害大明遣使,这已是对大明宗主国权威的公然挑衅。若置之不理,不仅有损大明威严,更会让其他藩属国轻视,朝贡体系也将动摇。所谓‘不征之国’,前提是对方安分守己,若敢挑衅,便没有不征之理!”
他想起天幕中胡季犁的所作所为——谋朝篡位后请求大明承认,待大明遣使护送陈氏后人归位时,竟连使节带军队一并杀害,如此嚣张跋扈,岂能容忍?“好一个胡季犁,”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敢杀大明使节,便该想到后果。所谓‘王者之师,吊民伐罪’,灭安南、设布政使司,既是为陈氏复仇,也是为了强化对中南半岛的控制,让大明的威严传遍南疆。”
再想到“下西洋”与“海禁”的冲突,朱棣更是坚定了革新的决心。“父皇海禁,是为了防倭寇、稳明初局势,”他喃喃自语,“可下西洋能赚得盆满钵满,还能宣扬国威,如此利国之事,为何要因祖训而放弃?有人反对?砍了便是。这天下最不缺的就是想当官的人,杀几个腐儒,换每次下海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两的奇珍异宝,这笔买卖划算得很!”
此刻的朱棣,已然彻底挣脱了“祖训不可违”的桎梏。在他看来,祖训是父皇留给后世的参考,而非束缚手脚的枷锁。若祖训符合时代需求,便遵循;若不合时宜,便革新。务实治国,开拓疆土,让大明强盛,才是身为君主的根本职责。
此时,后宫寝宫内,朱元璋的精神已好了大半。马皇后正拿着刚送来的奏报,轻声念给朱元璋听:“陛下,天幕今日又显异象,太子殿下未来将编纂《永乐大典》,收录典籍八千余种;还会正式迁都北京,营建宫殿;南征安南,设三司管辖;郑和再下西洋,新增十余国朝贡。”
朱元璋起初还靠在床头闭目养神,听到“迁都北京”时,眼皮动了动;听到“南征安南”,猛地睁开眼睛,怒道:“安南是咱定下的不征之国,老四怎么敢……”
可没等他骂完,马皇后便继续念道:“那安南权臣胡季犁篡权弑主,还杀了咱大明的使节和护送的军队,太子殿下才派兵讨伐的。平定之后设了三司,纳入咱大明管辖,周边诸国都吓得赶紧遣使朝贡呢。”
朱元璋的怒气瞬间消了大半,咂咂嘴道:“哦?那胡季犁这么大胆?敢杀咱大明的人?那老四打得对!咱定下不征之国,是让他们安分守己,不是让他们骑到咱头上拉屎!这种叛逆,就该灭了他!设三司管辖得好,让他们知道咱大明的厉害!”
待听到“《永乐大典》三万万七千万字,八千余种典籍”时,朱元璋更是坐直了身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家伙,这么多典籍?比咱当年修《元史》规模大多了!老四这小子,比允炆那小子强多了。”
最后听到“下西洋又赚了数百万两白银,还让满剌加成了藩属”,朱元璋彻底乐了,拍着大腿笑道:“好!好!老四这小子,真有咱的风范!”
马皇后见他高兴,笑着说道:“陛下之前还生气太子违背祖训,现在怎么又夸上了?”
朱元璋哼了一声,说道:“祖训是死的,人是活的!咱当年定下祖训,是为了让后世有个规矩,不是让他们当傻子!老四这是懂变通,知道什么该守,什么该改。海禁挡了银子路,就下西洋;安南挑衅咱威严,就出兵打;南京偏安,就迁都北京——这才是帝王该有的眼光和手段!”
他顿了顿,想起清晨朱棣杖责文官的事,更是开怀大笑:“还有早上那事,老四怒杖腐儒,打得好!那帮文人就是欠收拾,整天拿祖训当挡箭牌,实则自私自利。老四杀杀他们的气焰,往后推行新政才没人敢掣肘!”
马皇后笑道:“陛下现在放心了吧?太子殿下有您的魄力,还有自己的谋略,大明交到他手里,错不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欣慰:“放心!太放心了!等咱病好了,就召老四来,好好问问他下西洋的细节,还有那《永乐大典》怎么编纂。说不定,咱还能帮他出出主意呢!”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