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镇的秋日总裹着层湿冷的甜香,连片的梨树从镇口铺到溪边,黄澄澄的酥梨挂在枝头,竹架上晒着半干的梨干,风一吹,带着溪水潮气的梨香扑满脸,连空气都黏糊糊的 —— 林薇抱着薄荷苗下车时,叶片的翠绿浸着水汽,叶尖挂着的水珠发沉,像坠着小冰晶,脉心珠碎片泛着冷冽的白光:“是‘寒湿咳喘’的脉气,梨农秋日踩溪采梨,湿邪裹着寒气钻进肺里,又常啃生梨,寒性伤了肺脾,咳喘就缠上了。”
“医官!快跟俺去看看俺爷!” 个穿灰布短打的少年挎着梨篮跑过来,篮里的酥梨沾着溪泥,少年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冻得发紫,急得声音发颤:“爷咳了快半个月了,夜里咳得没法躺,痰白得像稀梨泥,昨天喝了郎中的生梨水,反而咳得更凶,连梨干都咽不下了!” 少年叫阿梨,是镇里的梨农,家里种了五亩溪畔梨,他爷是采梨老手,哪怕秋日溪水冷,也总想着多采些梨晒成干,却偏偏被 “梨” 添了病。
跟着阿梨往梨坞走,脚下的路铺着晒干的梨枝,踩上去软塌塌的,溪边的梨树下还留着采梨的木梯,沾着湿泥。到了阿梨家,土坯房的院坝里摆着十几个陶缸,缸里腌着梨膏,屋檐下挂着串干梨皮,屋里飘着梨香和淡淡的药苦味 —— 阿梨爷靠在梨木椅上,盖着两床厚被,每咳一声,胸口就跟着起伏,痰盂里的痰泛着白沫,像掺了水的梨泥:“喉咙像塞了湿梨渣,又痒又疼,咳得胸口都发闷,连气都喘不匀……”
沈知远先扶阿梨爷坐直,让他慢慢喝了口温梨水,然后手掌贴着他的后背肺俞穴,轻轻按揉:“叔,按这里时,是不是觉得又冷又沉,像压了块湿梨枝?” 阿梨爷点点头,咳得眼泪都出来了,阿梨赶紧递过粗瓷碗,碗里的温梨水只喝了两口,就被咳嗽打断。等老人缓过来,沈知远朝小石头递了个眼神:“你先诊脉辨症,再开个简易方子 —— 记住,结合梨镇的情况,想想之前学的梨入药的讲究。”
小石头攥着笔记本,深吸一口气走过去,指尖轻轻按在阿梨爷的腕上 —— 脉气沉迟而滑,像浸在溪水里的梨核,又冷又黏;再看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稀梨泥,舌边还泛着青:“是…… 是寒湿咳喘!” 这次他的声音稳了不少,“溪湿裹着寒气伤了肺,生梨水偏寒,加重了寒邪,所以咳喘更重!得用梨润肺,但不能用生梨,得用……” 他突然顿住,之前只学过梨能润肺,却没分清生熟的区别,笔记本上只记了 “梨润肺”,没写寒热属性,手心一下子冒了汗。
苏沐走过来,拿起院坝里的一个生梨,递给小石头:“你尝尝生梨的味,再想想阿梨爷的寒症 —— 生梨性寒,多汁,适合燥咳;熟梨性温,软糯,才能温肺祛寒湿。之前在杏镇学过‘药食同源需辨性’,忘了?” 小石头赶紧咬了口生梨,凉丝丝的甜,咽下去后喉咙里还留着点凉意:“生梨是凉的!阿梨爷是寒咳,喝生梨水等于添寒!” 他赶紧在笔记本上补写:“生梨:性寒、多汁、治燥咳;熟梨:性温、软糯、治寒咳”,还画了个小太阳标在熟梨旁,小雪花标在生梨旁。
“那方子该咋开?” 小石头抬头问,这次没敢贸然下笔。沈知远笑着点头:“用熟梨(带皮蒸)温肺,茯苓祛湿,生姜祛寒,再加点炒莱菔子化积 —— 你爷咳久了,脾胃也弱,炒莱菔子能帮着消食,免得梨膏积在胃里。” 小石头赶紧写方子:熟梨一个(带皮蒸烂)、茯苓三钱、生姜二钱(去皮切片)、炒莱菔子二钱,写完还特意在 “熟梨” 旁画了个小蒸锅,标注 “带皮蒸,忌生用”。
“俺家有刚摘的酥梨,俺去拿!” 阿梨说着就往院坝跑,抱来一筐黄澄澄的酥梨。小石头自告奋勇:“我来蒸梨!之前在菱溪学过蒸菱角,蒸梨应该差不多 —— 带皮蒸能留着梨皮的药效,对吧?” 苏沐点点头:“梨皮能润肺化痰,比梨肉还管用,但得洗干净,溪泥里的杂质会影响药汁。”
小石头蹲在梨木灶旁,把酥梨放进陶碗,用软毛刷仔细刷掉梨皮上的溪泥,又用小刀在梨顶端切了个盖,挖去里面的梨核 —— 他记得核偏寒,得去掉,再往梨心里塞了两片生姜:“苏沐姐姐,塞生姜能更祛寒,对吧?” 苏沐笑着点头:“没错,这样蒸出来的梨带着姜香,不偏寒,还能温肺。” 他把陶碗放进蒸锅,点了小火,心里念叨着 “别蒸太烂,也别蒸不熟”,时不时掀开锅盖看 —— 可越看越急,怕蒸不透,干脆把灶里的梨枝添多了,火苗一下子窜起来,蒸锅的水很快就沸了,蒸汽裹着梨香飘出来。
等他觉得差不多了,掀开锅盖一看,梨皮都蒸裂了,梨肉烂得像泥,用筷子一戳就散:“坏了!蒸太烂了!会不会没药效了?” 小石头赶紧把陶碗端出来,看着烂成泥的梨,心里一沉 —— 这可是主药,蒸太烂了怎么跟其他药材一起熬?
陆衍走过来,拿起一块梨肉,放在鼻尖闻了闻:“别慌,蒸烂了不影响药效,反而更容易和药汁融在一起,就是得注意,下次蒸的时候用中火,水沸后转小火,蒸半个时辰就行,用筷子戳梨心,能戳透就熟了。” 阿梨也赶紧说:“俺娘蒸梨膏时也常蒸烂,说烂梨更出味,俺去拿个新梨,你再试试!” 小石头点点头,这次他没敢贪快,用中火把水烧开,转小火后定了个时辰,时不时用筷子戳梨心,直到筷子能轻松戳透,才关火 —— 这次的梨刚好,皮没裂,肉软糯,咬一口带着淡淡的姜香。
方子备齐了,小石头负责熬药:先把茯苓、炒莱菔子放进梨木砂锅里,加三勺梨溪的溪水(阿梨从溪边打的,水带着梨香),大火烧开转小火,煎一刻钟;再把蒸好的熟梨掰成小块放进去,继续煎五分钟 ——“梨肉烂,煮久了会浑,五分钟刚好融味。” 这次他守在灶边,没敢离开,时不时用梨木勺搅一搅,怕药材粘底。
可煎到三分钟时,阿梨突然喊起来:“俺爷又咳了!痰比刚才还多!” 小石头心里一紧,赶紧关火跑进屋,阿梨爷捂着胸口,咳得直皱眉:“痰比刚才稀了,可咳得更痒了……” 沈知远搭了搭脉,又尝了尝锅里的药汁,笑着说:“别慌,是熟梨的药效在散,把肺里的寒湿痰‘化’开了,所以暂时咳得多,等痰排完了,咳喘就轻了。” 小石头这才松了口气,回到灶边,继续煎药。
药熬好后,小石头先舀了小半碗,吹凉了递给阿梨爷:“爷爷,慢点喝,这里面有熟梨,带着甜香,不苦。” 阿梨爷抿了一口,眼睛亮了:“真有梨香!比生梨水暖多了!” 没一会儿就喝光了,过了半个时辰,他咳嗽的间隔长了,痰也少了些;又过了一个时辰,居然能靠在椅上吃小半碗梨粥,还说喉咙不那么痒了。
太阳偏西时,阿梨爷已经能帮着阿梨翻晒梨干,阿梨高兴得直擦眼泪,从陶缸里舀了勺梨膏,装进小瓷瓶,递给小石头:“给你,这是俺娘熬的熟梨膏,暖肺得很!谢谢你帮俺爷熬药。” 小石头接过瓶子,心里甜滋滋的 —— 这次不仅分清了生梨熟梨的区别,还学会了蒸梨入药,连之前犯的错都变成了经验。
苏沐把方子写在梨木板上,特意标注:“梨入药需用熟梨(带皮蒸半个时辰,去芯塞姜),忌生用;溪水熬煮最佳,助祛寒湿”,交给阿梨:“以后别让爷吃生梨了,想吃就蒸着吃,春冬两季多喝熟梨膏,咳喘就不容易犯了。” 小石头把自己画的生熟梨对比图送给阿梨,还指着图上的标注:“这个生梨寒,爷不能吃;这个熟梨温,蒸的时候记得塞生姜,记牢了。” 阿梨点点头,把图小心地折好,放进棉袄兜里。
离开梨镇时,阿梨和阿梨爷往马车上塞了不少熟梨、梨干,还有罐梨膏。“下次来,俺给你们蒸最好的酥梨!” 阿梨站在梨树下,挥着手喊,黄澄澄的酥梨挂在枝头,像缀满了小太阳。林薇靠在车边,手里攥着个熟梨,薄荷苗的叶片已不再发沉,翠绿得发亮。沈知远递给小石头一杯熟梨茶,里面加了点生姜:“尝尝,这是你自己蒸的梨煮的茶,暖不暖?” 小石头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滑到心里,使劲点头:“暖!比任何时候都暖!”
马车驶离梨镇,身后的梨树在夕阳里泛着金,梨溪水映着晚霞,像流着的蜜糖。车厢里,熟梨的甜香混着药香,小石头捧着笔记本,在 “药食同源” 那页写下:“梨镇寒湿咳喘,生梨性寒忌用,熟梨带皮蒸(塞姜)性温,可温肺祛寒”,还画了个小小的蒸锅。陆衍凑过来,笑着说:“现在不仅会辨症开方,还能分清药食的寒热属性,下次遇到类似的食积病,就能举一反三了。” 沈知远和林薇对视一眼,都想起了小石头刚才蒸梨时认真的样子 —— 那是药材的暖,是梨镇的甜,是他从 “会用药” 到 “善辨性” 的成长香,随着马车,飘向秋日的暖阳里。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