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镇的秋阳烈得晃眼,成片的枣树叶子黄了大半,风卷着枣叶刮过镇口的老枣树下,连空气都带着股干燥的甜 —— 林薇抱着薄荷苗下车时,叶片的翠绿缩成了小团,叶边泛着淡淡的焦色,像被秋燥气燎过似的。
“医官!快救救俺家枣丫!” 枣农老枣扛着半袋红枣跑过来,枣袋的麻绳勒得他肩膀发红,怀里的小姑娘约莫六岁,脸憋得通红,咳得直皱眉头,小手攥着块干枣糕,嘴角还沾着点血丝。“咳了快十天了,开始只是干咳,昨天咳得厉害了,痰里还带了点红,镇上的郎中说是‘上火’,喝了凉茶也不管用。”
沈知远赶紧把枣丫抱到老枣树下的青石凳上,先让她靠在自己怀里,轻轻拍着背顺气 —— 等枣丫咳得缓了些,才伸手摸她的额头(不烫,排除发热),再用指腹按在她的喉结下方:“这里疼不疼?” 枣丫点点头,声音细弱:“咽口水都疼,像有小刺扎着。” 接着沈知远搭脉,指尖按在她细弱的腕上,脉气浮而快,像被风吹得发抖的枣枝:“是燥邪伤肺,还是温燥 —— 秋阳太烈,燥气带着热邪,钻进肺里,把肺里的津液耗干了,才会咳得带血丝、咽痛。”
“那要咋治?俺家有晒干的梨皮,煮水给娃喝了,也没见好。” 老枣急得直搓手,枣袋里的红枣滚出来几颗,被小石头捡起来,轻轻擦去上面的灰。苏沐这时已打开药箱,把几包药材摊在枣叶铺的垫上(怕药材沾土):“梨皮偏凉,只能润表面的燥,温燥是热邪裹着燥气,得用能清热又能润肺的药,不然光润燥,热邪还在肺里,咳还是好不了。”
陆衍翻着《守脉传承录》,指尖停在夹着干枣叶的一页 —— 那是去年从枣镇捎来的标本,叶片边缘还带着秋燥的焦痕:“枣镇温燥,宜用‘桑菊杏苏饮’加减,主药是桑叶(清热润燥,入肺经)、菊花(疏散风热,缓解咽痛)、杏仁(润肺止咳,把肺里的燥痰‘顺’出去)、沙参(养阴生津,补肺里耗干的津液),还要加麦冬和玉竹 —— 麦冬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比沙参更润,适合娃的嫩肺;玉竹滋阴润燥,还能缓和桑叶、菊花的凉性,免得伤了娃的脾胃。辅药再添本地红枣(去核)、新鲜梨皮,用枣树根井水熬煮,借枣地脉气助润燥。”
“沈叔叔,麦冬和玉竹又咋认呀?” 小石头眼睛瞪得溜圆,看着苏沐刚拿出来的两包新药材,赶紧把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沈知远先捏起一把麦冬 —— 颗粒像小小的纺锤,黄白色,表面有细细的纵纹,捏在手里有点硬实:“你看这麦冬,得选颗粒饱满、没虫蛀的,断开来里面是白色的,闻着有股淡淡的甜香,嚼一点在嘴里,能尝到清甜的味,这是好麦冬。它能像小海绵似的,把肺里耗干的津液‘吸’回来,娃咳得带血丝,就靠它补。”
他又拿起一段玉竹,是长圆柱形的,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明显的环节,像缩着的小竹节:“再看玉竹,摸着手感柔韧,不容易断,断面是黄白色的,闻着有股微微的豆腥味,煮出来的药汁会带点黏糊,能把燥气裹住,慢慢排出去。你记住,玉竹要选环节明显、颜色鲜的,别选发黑的,那是放久了受潮的。”
小石头边听边画,麦冬画成小小的纺锤,标上 “黄白、纵纹、甜香、补津液”;玉竹画成长圆柱,标上 “有环节、柔韧、豆腥味、裹燥气”,还特意在两种药材旁边都画了个小娃娃,标注 “娃能用,不伤人”。苏沐见他记得起劲,便拿起一根玉竹,用小刀轻轻刮去表面的细须根,再切成薄薄的圆片:“玉竹的须根没药效,还会影响药汁口感,得刮干净;切成薄片是为了让它的黏汁更容易煮出来,和麦冬搭着用,润肺的劲儿更匀。” 她又抓过一把麦冬,挑出几颗瘦小、带黑点的:“这些是次的,药效差,给娃用药得挑最好的,一点都不能马虎。” 小石头赶紧凑过来,帮着挑麦冬,把饱满的都放进一个小竹篮里,像捡宝贝似的。
老枣这时突然一拍大腿:“俺家灶房里好像有去年晒的麦冬!去年娃奶奶咳,郎中让晒的,后来好了就一直放着,俺去拿来给你们看看!” 说着就往家里跑,没多久捧着个布包回来,里面的麦冬用报纸包着,打开一看,颗粒虽不如药箱里的饱满,但颜色还算鲜亮。沈知远捏起一颗闻了闻,点头道:“还能用,就是得先用水泡半个时辰,让它吸点水,药效才能出来。你储存得好,没受潮,真是细心。” 老枣听了,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听郎中的话,想着万一用得上呢。”
苏沐重新调整药材:先把老枣的麦冬泡进温水里,再把新麦冬和切好的玉竹、沙参放在一起;杏仁去皮尖泡软后,用手轻轻捏碎,让它的仁油更容易出来;红枣去核切半,和这些药材一起放进砂锅,加三勺枣树根井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 ——“麦冬、玉竹、沙参都得先熬一刻钟,它们质地偏硬,得让药效慢慢渗出来;杏仁碎煮久了会苦,等熬到最后五分钟再放,刚好出味又不苦。” 林薇这时带着梨皮和梨肉回来,见状便帮着看火,时不时用枣木勺搅一搅锅底,免得药材粘住:“枣树根的井水甜,煮出来的药汁也会带点甜,娃更爱喝,比用普通井水好。”
等熬到一刻钟,苏沐才把杏仁碎、桑叶、菊花放进锅里,再加入撕成小块的梨皮和切好的梨肉,继续煮五分钟。揭开锅盖时,药香里混着麦冬的甜、玉竹的黏、红枣的香和梨的清润,一点都不苦。沈知远先舀了小半碗,吹凉了喂给枣丫:“尝尝,比枣糕还甜呢。” 枣丫抿了一口,眼睛亮了:“比梨水还甜!” 说着就自己捧着碗喝起来,没一会儿就喝光了。
太阳偏西时,枣丫的咳嗽轻了不少,也能小声说话了,还主动要了块软枣糕吃。老枣看着娃的样子,眼圈红了又红:“真是谢谢你们,不光救了娃,还教俺认药材,以后再遇到这情况,俺也知道咋弄了。” 苏沐把方子写在枣树皮上,特意补充:“麦冬泡半个时辰,玉竹刮须切片,杏仁碎最后五分钟放”,交给老枣:“按这个法子煮,保准没错,要是还有啥不懂的,就往长安捎信。”
离开枣镇时,镇民们往马车上塞了不少东西,老枣的布包里装着晒干的麦冬和玉竹,还有他特意挑的大红枣。枣丫趴在老枣怀里,挥着小石头画的药材图:“谢谢小石头哥哥,我会认麦冬和玉竹啦!” 林薇靠在车边,手里攥着颗饱满的麦冬,薄荷苗的叶片已舒展开来,翠绿鲜亮。沈知远递给她一杯温好的药茶,里面加了麦冬和玉竹:“润润嗓子,这一路秋燥重,你也得补补津液。”
马车驶离枣镇,身后的枣树林在秋阳里泛着金黄,枣叶飘落在车辙旁,像在送别。车厢里,小石头还在捧着笔记本念叨:“麦冬泡软,玉竹刮根,杏仁最后放……” 陆衍笑着揉了揉他的头,沈知远和林薇对视一眼,空气中还飘着淡淡的药香 —— 那是麦冬的甜、玉竹的润、红枣的暖,是守护人间烟火的味道,随着马车,飘向远方的秋日里。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