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晨光刚穿透云层,基地的中心广场就聚集了所有队员。林舟站在台前,手中握着一份《基地成员技能清单》,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 —— 经过一周的技能摸排,他和各部门负责人终于理清了每位队员的特长:有人擅长设备维修,有人精通数据建模,有人熟悉作物培育,甚至还有人懂外语翻译。“以前咱们分工靠经验,现在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每个人的特长都发挥出来,让基地效率再上一个台阶!”
随着话音落下,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张磊、李虎、李娜三位部门负责人分别站在队伍两侧,手中拿着细化后的分工方案。从今天起,基地将打破 “部门壁垒”,在勘探、防御、种植三大板块内推行 “特长分组”,甚至跨部门组建专项小组,让每一份技能都能精准匹配任务需求。
要实现按特长分工,首先要摸清每位队员的 “技能家底”。一周前,林舟就牵头启动了 “基地成员技能摸排” 工作,通过 “个人申报 + 部门评估 + 实战测试” 三重方式,为每位队员建立详细的 “技能档案”。
个人申报环节,队员们纷纷亮出 “隐藏技能”:勘探队的小王不仅会操作传感器,还自学过 python 编程,能快速处理勘探数据;防御队的赵伟除了懂安防,还持有厨师证,曾在部队负责过百人伙食;种植队的小刘看似文静,却精通无人机操作,能精准喷洒农药。“以前只知道小刘会种沙棘,没想到他无人机飞得这么好!” 李娜看着申报表格,惊讶地说。
部门评估则由各负责人结合日常表现打分。张磊评价老张 “擅长传统地质勘探,经验丰富,适合带新人”;李虎认为王猛 “体能强、反应快,适合负责应急突击”;李娜则觉得老郑 “细心严谨,适合管理种植区物资”。
最关键的是实战测试。在数据处理测试中,小王用 python 编写的脚本,将原本需要 3 小时的勘探数据整理工作缩短到 20 分钟;无人机测试里,小刘操控无人机在种植区上空精准悬停,误差不超过 1 米;应急测试中,王猛仅用 2 分钟就完成了伤员包扎和转移。“这些实战表现,比表格上的文字更有说服力。” 林舟看着测试报告,满意地说。
最终形成的《基地成员技能清单》,不仅记录了队员的专业技能,还标注了 “熟练度等级” 和 “潜在发展方向”。比如小王的 “数据处理” 标注为 “精通”,“潜在方向” 是 “开发勘探数据自动化分析系统”;小刘的 “无人机操作” 标注为 “熟练”,“潜在方向” 是 “无人机巡检与播种”。这份清单成为后续分工的 “核心依据”,确保每个岗位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人。
张磊根据技能清单,将勘探队分为 “野外勘探组”“数据处理组”“技术培训组” 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由 “特长带头人” 引领。
野外勘探组由老张牵头,成员多是经验丰富的老队员,负责实地探测、矿脉采样等任务。“老张懂传统地质勘探,能通过岩层纹理判断矿脉走向,带新人的时候还能传授经验。” 张磊解释道,“上周他们在黑石峡谷勘探,老张仅凭一块岩石样本,就预判出分支矿脉的方向,比设备检测还快 1 小时。”
数据处理组则由小王担任组长,成员包括 2 名懂编程、1 名懂统计学的队员。他们的任务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数据转化为直观的三维模型和分析报告,甚至开发自动化工具。“以前处理钾盐矿的光谱数据,要手动录入 Excel,容易出错还耗时。现在小王写了个脚本,数据一导入就能自动生成图表,准确率 100%!” 张磊展示着数据组的成果,屏幕上的钾盐矿纯度曲线清晰流畅,还标注了异常数据点的原因。
技术培训组由张磊亲自负责,成员多是掌握新型设备的年轻队员,比如熟悉 “深部地质勘探系统” 的小林、会维修传感器的小张。他们不仅要负责设备维护,还要定期组织培训,让更多队员掌握新技术。“上周小林给大家培训深部勘探系统,用动画演示原理,连老张这样的老地质都听得明白。” 张磊说,“现在勘探队已有 80% 的队员能独立操作新型设备,比以前提升了 40%。”
李虎将防御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特长都对应核心任务:安防巡逻组由熟悉地形的队员组成,应急处置组以体能强、反应快的队员为主,设备维护组则交给懂电子、机械的技术型队员。
安防巡逻组的组长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老马,他对赤漠的沙丘、风向了如指掌,能通过沙粒的流动判断是否有人经过。“老马带巡逻队时,总能找到最短的巡逻路线,还能发现咱们没注意到的隐蔽观察点。” 李虎说,“上周他们在基地西侧发现了一个被流沙掩埋的旧矿洞,及时设置了警戒标识,避免了安全隐患。”
应急处置组由王猛担任组长,成员包括 3 名练过格斗术、2 名懂急救的队员。他们 24 小时待命,配备全套应急装备,能快速响应各种突发情况。“上次勘探队在野外遇到沙尘暴,应急组 15 分钟就赶到现场,用防风帐篷搭建了临时避难所,还为队员们处理了轻微擦伤。” 李虎回忆道,“要是以前,至少要半小时才能集结完毕,现在效率翻了一倍。”
设备维护组的组长是懂电子维修的小周,他曾在部队负责通信设备维护,对监控摄像头、震动传感器等安防设备了如指掌。“以前设备坏了要等国内派技术员来修,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现在小周带着组员,当天就能修好 90% 的故障设备。” 李虎指着监控室里的设备维护台账,“上个月传感器故障率从 15% 降到了 3%,多亏了他们。”
李娜根据队员特长,将种植队分为 “作物培育组”“资源循环组”“智能种植组”,让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才把控。
作物培育组由农校毕业的小李牵头,成员包括 2 名懂植物病理学、1 名懂育种的队员。他们负责沙棘、沙葱等作物的种植、病虫害防治和新品种培育。“以前遇到作物发黄,只能凭经验判断是缺水还是缺肥。现在小李他们通过叶片检测,能精准找出问题,还研发出了沙棘的抗虫品种,发病率从 20% 降到了 5%。” 李娜高兴地说。
喜欢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