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持续供给还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创新。针对赤漠改良沙土的特性,农业科研人员研发出了 “滴灌 + 缓释肥” 的配套种植技术 —— 利用改良沙土的高保水性,将滴灌频率从每天 3 次减少到每天 1 次,同时将缓释肥按比例混入土壤,肥料利用率提升至 85%。这项技术很快在西北干旱地区推广,仅半年时间就使当地的粮食产量平均提高 25%,节水 30%。
“赤漠资源的万倍具现,不仅解决了原料短缺的问题,更倒逼我们进行技术革新。” 农业农村部的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 3-5 年,我国沙漠地区的可耕种面积有望扩大 1000 万亩,每年能新增粮食产量 50 亿公斤,同时减少对进口农产品的依赖。”
资源红利还带动了 “赤漠经济圈” 的形成。在赤漠基地周边的县城,一批围绕 “资源收集与运输” 的企业应运而生 —— 有的负责研发高效的沙漠资源采集设备,有的专注于资源的保鲜与运输技术,还有的则开发了针对赤漠环境的无人机勘探系统。这些企业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去年咱们县的 Gdp 才 80 亿元,今年仅围绕赤漠资源相关的产业,就能贡献 20 亿元的产值!” 县城的招商局长在推介会上自豪地说。
国内的变革也通过 “实时通讯” 传递到了赤漠基地。当队员们看到钢铁厂的炼钢车间、农业试验区的试验田画面时,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没想到咱们在沙漠里挖的铁矿、种的沙棘,能给国内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小张拿着终端,兴奋地对身边的队员说,“以后我要更认真地维护卫星通讯设备,确保每一批资源的信息都能及时传回国内。”
林舟则在思考着资源供给的 “长期规划”:“目前咱们的资源收集还处于‘被动阶段’,接下来要主动勘探 —— 组织专门的勘探队,深入赤漠深处寻找更多的铁矿脉、优质沙土和可利用植物;同时要优化资源的储存与运输方式,比如将铁矿制成铁锭,减少运输体积;将沙棘籽进行初步烘干,延长保存时间。”
在总部的协调下,国内还向赤漠基地输送了一批 “高端装备”—— 包括无人机勘探系统、全自动资源分拣机、低温保鲜运输箱等。这些装备的投入使用,使赤漠基地的资源收集效率提升了 3 倍,资源损耗率降低至 5% 以下。“现在咱们每天能稳定传回 300 公斤铁矿、150 公斤沙棘籽和 80 公斤改良沙土,按照万倍具现的比例,相当于每天为国内提供 3000 吨铁矿、1500 吨沙棘籽和 800 吨改良沙土。” 林舟在向总部汇报时,语气里满是骄傲。
随着资源供给的稳定,国内开始制定 “赤漠资源长期应用计划”:工业领域,计划在未来 5 年内,将赤漠万倍具现铁矿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核电设备、高铁轨道等领域,力争实现高端钢材 100% 国产化;农业领域,将在西北、华北等干旱地区推广改良沙土种植技术,打造 10 个 “沙漠粮仓”,同时建立沙棘、沙葱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集群;此外,还计划将赤漠资源的万倍具现技术应用于其他极端环境资源的开发,比如深海矿产、极地油气等。
“赤漠生存战略的意义,远不止于保障队员的生命安全,更在于为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资源通道。” 李教授在一次战略研讨会上强调,“通过万倍具现技术,我们将‘沙漠劣势’转化为‘资源优势’,这不仅能推动工业与农业的转型升级,还能为全球极端环境资源的开发提供‘中国方案’。”
深夜,赤漠基地的了望塔上,林舟望着远处闪烁的信号标,手里握着刚传回国内的资源转化报告。报告显示,截至目前,赤漠万倍具现资源已为国内工业领域节省成本累计 5.8 亿元,农业领域新增产值 3.2 亿元,带动就业岗位 1.5 万个。“这只是一个开始。” 林舟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随着资源收集的持续推进和万倍具现技术的不断优化,国内的工业与农业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而赤漠基地,将永远是这场 “资源革命” 的坚实后盾。在这片广袤的沙漠中,每一粒铁矿、每一颗沙棘籽、每一把改良沙土,都承载着 “科技兴国、资源强国” 的梦想,也书写着中国在极端环境下 “化劣势为优势” 的奇迹。
此时,国内的钢铁厂仍在灯火通明地生产,农业试验区的作物在月光下悄然生长,无数人为着 “工业强基、农业振兴” 的目标努力着。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赤漠深处那片小小的基地,源于一群坚守在极端环境中的中国人,用智慧与汗水创造的 “资源奇迹”。
喜欢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