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微子那神乎其技的“远程视频指导”,如同在朱革面前展开了一幅超越想象的瑰丽画卷,让他心驰神摇,久久不能平静。那种隔空涤荡邪氛、唤醒本我的手段,已然近乎传说中的“神通”。他深知自己距离此境遥不可及,但那份向往与敬畏,却如同种子,深植心田,催使他更加刻苦地投入到基础训练中。
然而,现实的浪潮并不会因个人的感悟而停歇。就在朱革沉浸在观摩高阶手段带来的震撼与反思中时,之前接触过的“新浪潮文化”那位干练的林薇经理,终于发来了初步的合作方案。
方案比预想的要谨慎和务实。对方并未提出立刻进行大规模的Ip开发或内容定制,而是希望先以一个“试点项目”的形式进行合作——邀请朱革以“特邀观察顾问”的身份,参与他们公司即将为一家本地初创企业举办的团队建设活动,并在活动后,基于他的“独特视角”,提供一份关于该团队状态和办公环境的“非正式观察报告”。
“试点项目?观察顾问?”孙勇看着方案,有些失望,“这不就是变相的先试试咱们的成色吗?钱给得也不多。”
朱革却觉得这正合他意。经历了“灵犀科技”的团队诊断和“远程干预”的震撼,他对于为人“看相”尤其是为企业提供建议,变得更加谨慎。这种低调、侧面的切入方式,压力小,也更符合他目前的学习状态。
“可以接受。”朱革对孙勇说,“就当是一次实践学习。”
林薇那边很快安排了细节。这次需要“诊断”的,是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初创公司,名为“智居未来”。团队建设活动就在其公司内部的公共区域进行,朱革的任务是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旁观,活动后可随意参观一下办公区,最后提交一份简单的观察印象。
活动当天,朱革和孙勇(作为助手)准时来到了“智居未来”所在的写字楼。公司租用了同一层楼相对的两片区域,中间是一条公共走廊。团队建设活动无非是一些增强协作的游戏和讨论,朱革安静地在一旁观察,运用之前为“灵犀科技”看相的经验,感受着这个团队的气场。
这个团队相比“灵犀科技”要年轻化许多,氛围也更活跃,但朱革隐隐感觉到,这种“活跃”之下,似乎潜藏着一丝“浮躁”和“不稳定”。几个核心成员在讨论时,思路跳跃很快,但缺乏深度和聚焦,整体的“气”是“发散”的,不够凝聚。
活动结束后,朱革借口参观,在“智居未来”的办公区内缓缓踱步。办公区是现代流行的开放式布局,采光充足,装修新颖。但当他走到靠近门口的位置时,一种莫名的不适感隐隐传来。
他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公司大门正对着一条狭长的公共走廊,而走廊的尽头,恰好是一扇巨大的、正对电梯井的窗户。此时正值下午,阳光透过尽头的窗户直射进来,形成一道强烈的光带,如同利剑般,沿着走廊穿透过来,直直地“射”入“智居未来”敞开的大门!
朱革心中一动,想起了玄微子某次随口提及的、关于环境气场的只言片语。其中好像提到过一种情况,叫做……“穿心煞”?
他不太确定,但那种被无形“利气”直冲的感觉非常明显。整个办公区靠近大门的位置,气场都显得有些“紊乱”和“不安”,而员工工位虽然巧妙避开了最直接的冲击路径,但长期处于这种被“直射”的环境边缘,难免会受到影响,心气浮躁,难以沉稳。
他又走到办公区另一侧,发现背对大门、靠窗的角落,气场反而相对“凝滞”,缺乏活力,几个坐在那里的员工也显得没什么精神。
“看出什么了?”孙勇凑过来小声问。
朱革没有立刻回答,他拿出手机,假装拍照,实则从不同角度观察了整个布局和气场的流动,默默记在心里。
回去的路上,朱革一直在回想那种“穿心煞”的感觉,以及玄微子可能提到的相关信息。他发现自己对于“风水”这门学问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之前玄微子的教导,主要集中在“相人”、“相物”和基础的“气场感知”上,对于环境格局与气运的关联,涉及甚少。
回到“白云互联网道观”,朱革将在“智居未来”的观察和感受,特别是那道“穿心”的光带和气场的异常,详细地向玄微子汇报,并虚心求教:“老师,那种情况,是否就是您曾提过的‘穿心煞’?它对一个公司的影响真的很大吗?”
玄微子正在调试那个模拟“煞气”的装置,闻言停了下来,瞥了朱革一眼:“哦?你能感觉到‘穿心煞’的‘气’了?”
“感觉……门口那里气很冲,很乱,让人不舒服。”朱革老实回答。
“感觉无误。”玄微子点了点头,“大门对长廊,长廊尽头见窗或见门(如电梯井),形成气流(也包括光、声等能量)直冲而入,毫无回旋缓冲之余地,此即为‘穿心煞’。其气如箭,直射而入,主内部气场动荡,人员心神不宁,口舌是非多,决策易失误,财运耗散。你感受到的浮躁与不稳,正源于此。”
他走到电脑前,快速调出一些古建筑布局图和现代办公风水案例,简单向朱革讲解起来:
“风水之学,核心在于‘藏风聚气’。要求环境气流舒缓迂回,能量场稳定和谐。凡‘煞’,多为形、光、声、磁等能量过于尖锐、猛烈、杂乱,直冲或压迫特定方位,破坏其原本平和之气场所致。”
“除了‘穿心煞’,常见者还有‘角煞’(尖角相对)、‘镰刀煞’(道路或建筑弧形包围)、‘反弓煞’(道路或水流向外弯曲)、‘声煞’(噪音持续干扰)等等。需结合具体环境、方位、以及其中活动之人的命格属性,综合判断,方可化解。”
朱革听得如饥似渴,感觉一扇新的大门正在眼前打开。原来环境的格局,竟能对身处其中的人产生如此具体而微妙的影响!
“那……‘智居未来’这种情况,该如何化解?”朱革追问。
“化解之法,在于‘挡’、‘化’、‘引’。”玄微子讲解道,“可在入门处设置玄关、屏风、或高大绿植,以‘挡’煞气直冲。亦可于煞气来处悬挂葫芦、五帝钱等吉祥化煞之物,以‘化’其锐气。还可通过调整内部布局、颜色、材质,将不利之气‘引’走或转化为有利之气。具体用何法,需现场勘验,权衡利弊。”
他顿了顿,看着朱革:“此次‘试点项目’,对你而言,正是初步涉猎风水之学的契机。你可将今日所见所感,以及我方才所讲之基础,融入你的‘观察报告’之中。不必提‘煞’字,只从环境能量与人员状态关联的角度阐述即可。看看那林经理,以及‘智居未来’的人,能否接受这种角度的建议。”
朱革心中豁然开朗。他明白了玄微子的用意——这是让他将风水的概念,用更现代、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行一次实践。
他花了不少心思,撰写了一份观察报告。在报告中,他并未使用任何风水术语,而是着重描述了办公区入口区域光线和气流的“直射性”与“冲击感”,以及这种环境可能对员工造成的“潜意识干扰”和“精力分散”,并类比了人在高速行驶的车流边会自然感到紧张不适的现象。他建议可以考虑在入口处增加一些视觉隔断或柔和过渡,或许能提升环境的“稳定感”和“舒适度”,从而间接改善团队专注度。
报告发给林薇后,朱革心中有些忐忑,不知道这种“科学化”的风水建议,能否被对方理解和接受。
几天后,林薇打来了电话。她的语气带着一丝惊奇和赞赏:“朱先生,您的观察报告我们收到了,也转给了‘智居未来’的负责人。他们反馈说,您指出的那个问题他们之前确实没太在意,但仔细一想,靠近门口的工位人员流动率确实偏高,团队讨论时也容易受到走廊动静的干扰。他们很认同您的分析,已经计划采纳建议,在门口增加一个艺术隔断了!这次试点项目非常成功!”
挂了电话,朱革长舒一口气,心中涌起一股混合着成就感和新奇的喜悦。
风水初涉,小试牛刀。
他没想到,自己对气场那点粗浅的感知,结合玄微子的点拨,竟然真的能应用到实际的环境优化中,并得到了认可。
潜龙勿用,非是固步自封。
于格局方寸间,亦可察气机流转,辨环境利弊。
这一次的成功,不仅为“玄革咨询”赢得了更好的合作口碑,也为朱革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风水环境学。他意识到,相术的浩瀚,远不止于相人相物,更在于洞悉人与环境那千丝万缕、相互影响的微妙关联。
他的修行之路,再添新的维度。
喜欢失业后,我靠刷朋友圈成神棍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失业后,我靠刷朋友圈成神棍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