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湾的喊声还在耳边回荡,张月琴抓起药箱就往岔路口跑。她没回头,但能感觉到槐树下那群人还站在原地,目光追着她的背影。太阳已经偏西,山路不平,她走得急,脚底打滑了好几次。
那一夜她在孙家湾守到天亮。摔伤的汉子肋骨断了一根,好在没有伤到肺。她用夹板固定,开了止痛汤药,又叮嘱家人不能让他乱动。第二天清晨才回到村里,药箱都没来得及放下,就看见老槐树底下围了好些人。
他们正围着一个稻草扎的人形练心肺复苏。有人跪在地上按压,旁边几个人数着节奏。声音不大,但很整齐:“三十、三十一……”周小妹站在边上,手把手纠正一个年轻后生的手势。
张月琴站在远处看了一会儿,没出声。直到王婶先看见她,赶紧迎上来,“张医生你可回来了!我们正练着呢,有几个地方拿不准,就想等你回来问。”
“你们自己练起来了?”她把药箱放在树根旁的石头上。
“昨个你走得太急,我们还有好多话没问完。”李嫂抱着孩子也走过来,“我回去躺床上翻来覆去想,要是真碰上人不动了,我这手真敢往上按吗?”
“现在练就是了。”张月琴走到人群中间,“谁刚才在按?再来一遍我看看。”
刚才那个后生红着脸站起来,重新跪下。他动作还算标准,就是手肘有点弯。张月琴扶住他的手臂,“手要挺直,靠身体往下压,不是用手臂力气。”
“像这样?”后生调整姿势。
“对。再试一次。”
一圈人静静看着,连孩子都不闹了。按完三十下,张月琴点头,“这次好多了。”
“张医生,”王婶犹豫了一下,“我们这些人,年纪大的记不住步骤,能不能说得再简单点?”
“能。”她说,“记住三个动作就行:拍肩膀叫人,看有没有气,然后开始压胸口。压够三十下,吹两口气。一直做到人醒或者我赶到。”
“那要是不敢吹气呢?”有人问。
“那就只压,不停。压得越久,活下来的可能越大。”
这话一出,众人互相看了看,没人再提嘴对嘴的事。一个老头蹲在旁边,手里捏着块布条,“我带了毛巾,想着要是出血能包一下。可真流得凶,光用手压得住吗?”
“压得住。第一时间用手死死捂住伤口,越紧越好。然后拿布缠住,绑结实。”
“要是没布呢?”
“撕衣服。裤子也能撕。这时候别管好看不好看。”
大家纷纷点头。有个女人从篮子里掏出一条旧头巾,“这个行不行?”
“行。干净就行。”
张月琴挨个检查他们带来的东西:手帕、围裙、麻绳、皮带。她挑出几样适合做止血带的,示范怎么绕圈打结。“记住,绑上去就不能松,一直到我来处理。”
赵大爷一直坐在小板凳上听,这时开口:“我要是半夜发病,喊不到人怎么办?”
“让你家里人在门口挂个铃铛,你伸手就能碰到。或者床头放个铁盆,拿筷子敲。”
“我家就我一个人。”
“那就白天多出来走动。让邻居知道你在家。咱们村每户都记个联络人,谁不在家,谁负责照应。”
这话落下,好几个人主动说愿意当联络人。周小妹还拿出个小本子,开始记名字。
“张医生,”李嫂突然举手,“我家娃五岁,前两天吃糖卡住了,咳了半天才出来。要是真噎死了,我能救吗?”
“能。”张月琴让旁边人抱来一个布娃娃,“小孩要面朝下趴在大腿上,用手掌根拍背五次。要是不行,再把他翻过来,用两个手指压胸口。”
她当场演示了一遍,动作轻而快。“记住,拍背和压胸交替来,直到东西出来。”
“那大人呢?”
“从后面抱住,拳头抵住肚子往上顶。一下一下,别停。”
“我要是自己一个人噎住了呢?”
“找椅子靠背,对着肚脐往上撞。或者用桌子角也行。”
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有人问赶集时摔倒怎么处理,有人说夜里田里干活割伤怎么办,还有人担心按坏了人要不要赔钱。
“这些问题问得好。”张月琴听着,脸上慢慢有了笑意,“急救不是光听我说就行,是要想到各种情况。”
她顺势提议:“每家推一个人出来重点学,平时提醒大家。咱们叫‘明白人’,出了事能带头。”
王婶小声问:“万一我按错了,把人按坏了,算不算闯祸?”
张月琴站直身子,“只要你是为了救人,就不算错。我会跟大队说,贴个告示让大家知道:谁在现场施救,出了问题不追究责任。”
这话一说,人群里一下子松了口气。
“那我当明白人!”周小妹第一个举手。
“我也算一个!”
“算我!”
七八个人争着报名。张月琴让他们报了名字,答应过两天单独教一轮。
太阳升到头顶,气温高了起来。她嗓子还是哑的,说话多了有些费力。但她没停下,一遍遍重复动作要点,纠正姿势,回答问题。
中午过后,人们才陆续散去。临走前,不少人留下带来的布条、绳子、旧毛巾,堆在树根旁的一只竹筐里。
张月琴收拾药箱准备回卫生所。周小妹跟上来,手里拿着那块黑板,“我把这个擦干净了,下次还能用。”
“谢谢。”
“张医生,”周小妹顿了顿,“你说的那些动作,我都记下来了。晚上回家写在纸上,贴墙上。”
“好。”
“我还想让我弟也学。他在外头打工,万一碰上事,也能帮一把。”
“该让他学。”
两人一路走到卫生所门口。张月琴推开门,屋里安静。她坐下来,翻开笔记本,在“急救普及计划”那一页写下新的安排:每月两次实操课,增设夜间应急小组,每户培养一名“明白人”。
笔尖顿了顿,她又加了一句:村民自发练习,热情高涨,应予支持。
窗外传来脚步声。抬头一看,是李嫂带着孩子站在门口。
“张医生,我们再来练一会儿行吗?孩子想试试拍背救人。”
“行。”她合上本子,“进来吧。”
李嫂把孩子放在地上,张月琴教他如何趴腿、拍背。小孩动作笨拙,但很认真。她扶着他的小手,一句一句讲。
“用力拍,别怕。”
“对,就这样。”
屋外阳光照进半边地面,灰尘在光柱里轻轻浮动。
喜欢母亲是赤脚医生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母亲是赤脚医生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