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被轻轻推开,没发出多大声音。
张月琴抬起头,笔尖还停在纸上。她刚写下“脾胃功能恢复良好”几个字,听见脚步声就抬了眼。门口站着个中年妇女,手里端着一个搪瓷缸,手指贴着缸壁,指节泛白。
“张医生,我家娃这几天老胃疼。”女人开口,声音有点哑,“一吃凉的就胀,夜里拧着身子哭,怎么哄都不行。”
张月琴放下笔,把病历本合上。她站起身,走到诊桌前,让女人进来。这已经是今天第三个来说孩子胃疼的家长了。
女人把搪瓷缸放在桌上,里面剩了半碗粥,边缘一圈发暗的痕迹。“我给他煮的早饭,才喝两口就说顶得慌,全吐了。”
张月琴点头,让她坐下。她从抽屉里拿出登记簿,翻开最近几天的记录。昨天有李家老人反酸水,前天是赵家小孩吃完饭就捂肚子,再往前一天,还有两个学生说上课时胃部发紧。七户人家,症状都集中在饭后腹胀、食欲减退、怕冷喜暖。
她抬头看了看窗外。天色灰白,风从屋檐下刮过,吹动了门边挂着的干艾草。秋末进冬,早晚越来越冷,地气寒湿重,饮食稍不注意,脾胃就容易出问题。
“孩子多大?”她问。
“八岁,在村小学念二年级。”
“平时吃饭快吗?有没有吃生冷东西的习惯?”
“饭吃得快,放学回来常喝井水,冰过的红薯也爱吃。”女人搓着手,“我们以为小孩子都这样,只要能吃就行,没想到……”
张月琴没接话。她转身拉开药柜最上层的抽屉,取出几张空白方笺。她拿笔蘸墨,开始写药名: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这是温中健脾的基础方。又加了陈皮理气,茯苓祛湿。
“这个方子适合大多数脾胃虚寒的人。”她说,“药性温和,大人小孩都能用。如果嗳气多,可以加一点砂仁;要是拉肚子明显,再添炒薏仁。”
女人凑过来看,眉头皱着。“这些药……贵不贵?”
“不贵。党参和白术稍微贵点,但用量不大。其他都是常见药材,家里灶台边就能找到替代。”
她顿了顿,又补充:“生姜和红枣,平时煮粥的时候放几片,也能护胃。不要等到疼了才管,要提前养着。”
女人低头记在心里,嘴里小声重复:“姜……红枣……煮粥……”
张月琴看着她鞋帮上的泥,已经干成一片片裂纹。这双鞋走过不少路,不是为了自己。
她抽出一张纸,用红笔写下三条:忌生冷,忌暴食,忌空腹饮茶。每个字都写得清楚,下面画了一道横线。
“贴在厨房墙上,做饭的人一眼就能看见。”她说,“胃不舒服的人,不能靠忍。越忍越伤根。”
女人接过纸条,小心翼翼折好,塞进衣兜。
这时外面传来说话声,有人进了院子。张月琴抬头,见又有两个村民站在门外,其中一个扶着腰,脸色不太好看。
“你们也是为胃疼来的?”她问。
那人点点头。“这两天吃什么都堵,晚上躺下更难受。以前没这样过。”
另一个女人说:“我家老头子昨儿喝了点白酒,说是驱寒,结果半夜疼醒了,到现在还没缓过来。”
张月琴走过去,请他们进来坐。她回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陶锅,揭开盖子,里面是一锅刚熬好的药汤,颜色偏深,冒着热气。
“这是我早上试的方子,熬了一锅。”她说,“谁愿意尝一口?”
没人动。
她笑了笑,自己先舀了一勺,吹了吹,喝下去。“味道像姜糖水,对吧?不苦,也不涩。关键是暖。”
有个年轻男人犹豫了一下,接过勺子尝了一口。“还真是……有点甜。”
“干姜和炙甘草都有回甘,党参也有点甜味。”她说,“这不是治病猛药,是调理的方子。每天一剂,连喝五天,看看情况。”
她开始给每个人开方。老人脉象沉细,加了炒白芍;孩子舌苔白腻,另配了少量山楂助消化。每张方子都不一样,但底子相同。
有人问:“能不能一起熬?省火。”
“可以。”她说,“但量要分清。大人三碗水煎成一碗,小孩两碗水煎成一碗。别图省事混在一起。”
她又拿出几张纸,抄了几份基础方,贴在诊室墙上。红笔圈出重点,旁边写着“适用人群:饭后腹胀、怕冷、食欲差”。
“你们回去告诉邻里,这几样药备着总没错。”她说,“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早点防比病了治强。”
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进来,说这几天总打嗝,胸口闷。张月琴让他坐下,把了脉,发现中焦气滞明显。
她改了方子,在原基础上加了木香和砂仁,叮嘱他少食多餐,饭后别马上躺下。
老人点头。“以前不懂这些,饿一顿饱一顿,现在年纪上来了,一点点不对劲就扛不住。”
“胃就是这么回事。”她说,“它不喊疼的时候你也得想着它。就像灯油快没了,你不添油,等灭了再点,哪里还点得着。”
屋里安静了一会儿。
有个女人低声说:“我们以前都觉得肚子疼不算病,忍忍就过去了。”
“可忍多了,就成了老毛病。”张月琴说,“现在天气转冷,最容易伤脾胃。你们记住,手脚凉的时候,胃也跟着凉。这时候更要吃热的,穿暖的,别贪嘴。”
她转身打开药柜底层,取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前几天配好的成品药粉,按剂量分装好了。
“这几包是我提前准备的。”她说,“送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明天我会上门送一次,后天再来一次。”
女人接过药包,手指微微发抖。“您真是操心到家了。”
“我不是图你们说好话。”她说,“我是怕你们疼了不说,拖成大问题。”
外面天光渐暗,风更大了些。院子里几片枯叶贴着地面打转。
又有两个家属进来,带着孩子。一个男孩脸色发青,手一直按着腹部。张月琴让他坐下,轻轻按压他的胃区,孩子立刻缩了一下。
“疼多久了?”她问。
“从昨天中午开始的,晚饭没吃,今早喝了点米汤,又吐了。”
她翻开孩子的衣领,看到脖子上有几道抓痕,应该是夜里痒醒挠的。这种疼常伴睡眠不安。
她重新调方,在原基础上加重了干姜用量,又加了少量桂枝通阳散寒。
“今晚就熬这一剂。”她说,“睡前喝,喝完盖好被子,别着凉。”
母亲接过方子,急着要走。张月琴叫住她:“等等。”
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小瓶膏状物,倒出一点在纸上包好。“这是药膏,如果实在喝不下汤药,可以用开水化开喂,每次一小勺。”
女人愣住。“还能这样?”
“能。”她说,“只要药进去了,形式不重要。”
她顿了顿,又说:“别逼孩子吃。他不想吃的时候,硬塞只会更伤胃。”
屋里的人都听着。
张月琴回到桌前,拿起笔,翻开新的一页病历。她写下:“任家庄秋季胃病集中出现,初步判断与气温骤降、饮食失节有关。建议普及基础防治知识,推动家庭日常养护。”
她抬头,看见那位中年妇女还在门口站着,没走。
“还有什么问题?”她问。
女人摇摇头。“没有。我都记下了。就是……想等大家都走了再说句话。”
“你说。”
“张医生,您刚才说胃像炉膛,火弱了就得添柴保温。”女人低着头,“我回去就把井水缸盖上,以后再也不让孩子喝凉的了。”
张月琴点头。
女人转身往外走,走到院门口又停下,回头看了眼墙上的药方,才慢慢走远。
屋里还有人在等。一位老人坐在长凳上,手里捏着药方,眼睛盯着地面。
张月琴走过去,蹲下来看他。“您哪里不舒服?”
“胃里空落落的,吃不下,也饿不得。”老人声音低,“一到下午就发慌。”
她伸手把脉,脉象细弱无力。这是典型的脾胃气虚。
她重新写方,在原基础上增加党参用量,又加了黄芪补气。
“您这个情况,得慢慢调。”她说,“药要连着喝半个月,中间别断。”
老人点点头,把药方叠好放进怀里。
外面天完全黑了下来。诊所里的油灯亮起,火苗晃了一下,稳住了。
张月琴坐在桌前,继续翻看病历。她把今天所有胃病案例按年龄、症状、用药做了简单归类,准备日后参考。
有人敲门。
她抬头,见是村里的会计,抱着一摞纸进来。
“我把您写的那个方子,多抄了十份。”会计把纸放在桌上,“明天我去广播站念一遍,再贴到大队部门口。”
“谢谢。”她说。
会计没走,站在那儿犹豫了一下。“张医生,您看……能不能让学校老师也讲讲这些?娃娃们在学校吃午饭,要是知道不能吃太凉的,也能少生病。”
她想了想。“可以。你安排个时间,我去一趟学校,跟孩子们说说。”
会计笑了,点点头,走了。
屋里只剩她一个人。
她翻开新的一页纸,开始写一份简单的饮食建议:早餐喝热粥,加姜片红枣;午餐饭菜温热,不吃剩菜;晚餐七分饱,饭后静坐十分钟。
写完一条,她就用红笔画个勾。
油灯烧久了,灯芯结了点黑渣。她放下笔,拿起剪子,轻轻剪去那段黑头。
火光跳了一下,重新亮起来。
她继续写。
门外传来脚步声。
这次很轻,像是怕惊扰什么。
门框出现一个身影,是个男人,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放着几包草药。
“张医生,我听说您这边配了新方……”
喜欢母亲是赤脚医生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母亲是赤脚医生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